春日的偶遇 政治受難者後代書寫家族故事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春山出版社在去年11月出版《春日的偶遇:白色恐怖、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作者為生物學博士、政治受難者黃溫恭的外孫女張旖容,和歷史研究者、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林傳凱;這本書透過張旖容追尋家族故事的心路歷程,呈現政治受難創傷如何影響家族與後代,並收錄珍貴史料與照片。1月7日下午,春山出版社在三餘書店舉辦新書講座,邀請張旖容,以及和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鄭南榕的女兒鄭竹梅分享。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在引言中說明,在衛城出版社於2015年出版的《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這本書中,張旖容是被訪問、被書寫的對象,而在《春日的偶遇》這本書中,她轉變成為家族故事調查與書寫的主體;若前者是講述過去鮮為世人所知的白色恐怖事件,後者則是讓人更深入看見、暸解白色恐怖事件所造成的影響。莊瑞琳強調這本書不是一般的文學作品,而是一個人真實面對自己的生命後才得以完成;若有人也想要書寫家族與自己的故事,或許能在這本書裡找到共鳴。

(攝影/林婉婷)

張旖容回顧,自己小時候身邊長輩有爺爺、奶奶和外婆,但沒有外公,自己也沒有細想背後原因。在她高中時,舅舅寄給媽媽的書中有備註:「老爸被國民黨抓去槍斃」,再加上大學時,「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通知單寄到家裡,她才更明確意識到家族裡確實發生政治受難案件。後進一步查閱書籍得知外公涉入「台灣省工委會燕巢支部案」,並在2007年於蔣中正特展的展出公文裡發現外公的判決從有期徒刑15年改為死刑。

2008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社會氛圍緊張,她在網路論壇分享外公的受難故事,也因此認識林傳凱、並在其建議去申請調閱檔案;收到四大卷的影本回覆,當中包含外公的遺書。後來家族與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等單位攜手爭取正本返還,終於在2011年拿回遺書正本;當時也通過《國家檔案內含政治受難者私人文書申請返還作業要點》,另國家檔案局開始主動清查類似的私人遺書尚未返回案例。

張旖容指出,2018年,林傳凱鼓勵她書寫;但從什麼敘事角度切入是個挑戰。事實上2008年發現黃溫恭的遺書後,她就有透過網路部落格分享,主要是記錄歷史調查過程。但撰寫《春日的偶遇》時,比歷史調查更困難的是面對與家人的關係,包含她與母親。在書寫期間,她也透過諮商師辨認自己的情緒,學習如何與家人相處。

鄭竹梅則表示自己能夠理解張旖容在書寫時的不容易,並談到在野草莓學運時期,她首次聽到張旖容分享家族故事,如今再次聆聽,仍然有被鼓勵的感受。

(攝影/林婉婷)

鄭竹梅強調,這些作品出版是提醒世人歷史確實存在空白,包含在自己家族裡的,甚至有些還在發生;但每個人的時間都不一樣,鄭竹梅直言自己和張旖容是幸運的,現在能夠談論這些事情,而過去的年代,父母與長輩們無法探討這些事件與心情。隨著時間過去,會有政治受難者第四代、第五代,這似乎是每個世代的課題,他們要以不同方式去面對。

鄭竹梅談到威權造成的創傷,不只與受難者家屬與個別家庭有關,也有結構性影響,包含限制社會對於歷史與自己家族故事的認識;政治受難者的故事,其實就是台灣人的故事。

講座中,兩位分享人也談到自己如何看待外公與父親的政治選擇。張旖容強調,不能用70年後的現在去判斷70年前的行為,因為時空背景已不同,並且人會改變、支持與相信的對象也會改變。而鄭竹梅則點出,父祖輩的追求,是他們在判斷後所做出的追求,而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判斷,這也是鄭南榕親口提醒她的。但不可諱言因為有他們過去的努力,人們在現代可以享受更多表達的自由。

莊瑞琳認為,不論是自白或判決書等文字紀錄,國家所保留的檔案有其局限,因此研究政治受難者不只是研究檔案,還要有其他調查與訪談,重建他們生命脈絡與時空背景,這也是恢復人們對歷史真正的感受。

接下來,分享者也與彼此、與聽眾們探討監控檔案申請、受難者家屬的親子關係、不同性別對家族政治創傷的反應差異、其他家族的政治受難故事、如何帶領年幼孩子認識威權統治歷史等議題。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