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中議會青年事工分享 認識世代特質與需要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屏東報導】Payuan(排灣)中會第60屆第一次議會於1月18、19日在宣教中心舉行。有鑑於去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青年宣教年」舉辦分區座談會,為讓各教會瞭解其中討論,以及青年特質與需要,議會中安排邀請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主任Eleng Karangiyan(賴佳華)傳道師和中會青年幹事Cemedas Djaljapayan(唐瑀穠)傳道師分享事工經驗。

Eleng Karangiyan點出,以前的年輕人聽的歌曲是〈我的未來不是夢〉,現在的聽的歌曲是〈我是沒有用的年輕人〉。對出生於科技時代的Z世代來說,他們重視社交媒體、重視真實、追求獨特、高流動性、勇於創新,因為普遍沒有生存資源匱乏的問題,他們直接面臨「自我實現」的需要,可能也因而面臨更強烈的無力感。

雖然處於大量變化與選擇之中,但他們也有不變之處,也就是找尋自我認同、歸屬感、未來出路。現在青年相當看重「我」,感覺自身權益被侵害、被貼標籤時就容易產生抗拒感;Eleng Karangiyan提醒,當他們特別在意「事情」之於「自己」的關係與意義時,教會應思考如何與他們對話?也應好好思考教會對青年和大專工作的想像、期待是什麼?以及青年對教會、團契的想像與期待又是什麼?

(攝影/林婉婷)

她強調,會到大專中心的學生,基本上是「已經有教會生活」與「被他們邀請而來」的學生,足見同儕間的影響力;她呼籲教會不要輕看青年以及陪伴他們的事工;有教會生活的學生其實就是教會的宣教夥伴。

她點出,雖然有世代溝通與差異的難題,但「關懷」是沒有年齡差距的,尤其是「無私的關懷」,也就是沒有過度目的性的關懷;因為青年宣教的目的應該是讓他們真正認識上帝,不論他們未來去到何處、在哪裡聚會。

她也根據在大專工作現場的觀察,指出青年們的需要除了建立關係、尋求自我認同、真實的信仰引導與陪伴,「福音與文化」也需要有教會說明,不是批判和拒絕,而是「解釋」,使他們暸解可以如何看待。她也期待教會開放請安,藉此認識大專中心事工與資源,且除了福音茶會、節期活動等事工連結,盼望牧長或輔導帶領青年們參與總會、中會和大專中心活動。

(攝影/林婉婷)

Cemedas Djaljapayan首先介紹青年事工部去年度活動與事工,並談到在去年總會舉辦的分區座談會中,講師指出「今日青年、今日教會」這個觀點約在50年前就被提出,但現況是「今日青年、不在教會」,顯示這些年來,教會青年的宣教、牧養被忽略。

她也分享幾場座談會中與會者提出的看法,並整理出現代青年宣教、牧養的可行面向,包含更真實陪伴,現代青年需要以更長時間陪伴和心理健康支持,這也需要專業資源協助;教會以事工導向恐使得青年感覺被工具化,應以靈命導向;重視「家庭」信仰教育和傳承的責任;落實團契角色,並設計可以與青年共同完成的活動。

(攝影/林婉婷)

「不是教會需要青年,而是青年需要信仰。」Cemedas Djaljapayan以青年們響應卡努颱風的災後家園恢復服事為例,點出青年們沒有離開「信仰」,雖然他們不在「教會」,卻在「社會」實踐信仰,因此教會仍然是有盼望的。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