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核事 團結與堅持走在社會運動路上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春山出版社合作,於去年底出版台灣首本記錄反核運動歷史的專書《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並陸續舉辦新書講座。1月20日下午在高雄三餘書店以「跌宕起伏與落地生根:反核作為社會運動」為主題,邀請《海島核事》主編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作者王舜薇、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邱毓斌副教授與談。

《海島核事》並沒有直接拋出要反核還是擁核的結論,而是帶領讀者看見反核脈絡,以及當初如何從地方抗爭擴及到全國運動;而20日這場講座則特別聚焦「社會運動」,說明反核運動與其他環境運動的異同、反核運動的南方影響力,以及當社會運動陷入低潮時該怎麼持續醞釀。

(攝影/林婉婷)

賴偉傑特別指出,這本書的寫作橫跨十年,不論是書籍寫作或社會運動,都要面臨許多「變動」。反核運動經歷戒嚴、解嚴、首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再度執政、日本福島核災、再次政黨輪替等等;所以《海島核事》不只是記錄反核運動,某種程度也記錄台灣的近代的政治變化與歷史大事。

他也分享新北市貢寮區的反核運動故事,談到社會運動是指出政府應該合法、卻沒有合乎規範之處,可謂是「要求政府守法」的運動;反核運動的特殊性在於不是核電啟用或除役後就結束,而是「持續監督」;以核四為例,因為長期堅持以推遲執行,再遇到適合的政治與社會變動,很可能促成抗爭訴求實現。

邱毓斌則呼籲眾人不要把階段性勝利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看重運動背後有許多人團結成為「組織」並為此努力。他以高雄在地的「後勁反五輕」抗爭,以及2013年的「309廢核大遊行」為例,指出組織動員和傳達資訊的重要性;當年「309廢核大遊行」有七萬人參與,因著積極串連,嘉義以南的高中職、大專學生幾乎都有代表出席,另還有工會、公部門等代表。

(攝影/林婉婷)

李根政也認同社會運動的力量來自團結。2014年、在馬英九政府執政期間,當時台灣公民社會力量促使核四封存;2016年政黨輪替,蔡英文政府確認「非核家園」的路線;環境運動的能量轉往能源轉型,反核運動的關注降低。這個影響反映在2018年的「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公投中;當時社會對福島核災的記憶淡忘、對空汙和能源轉型的焦慮更勝反核,使得最終該案通過。

李根政表示,書寫就是避免人性的健忘,展現這些運動的價值。社會運動的困難是「順風」容易,但願意蹲下來、為守護社會價值而堅持才是困難。他呼籲要支持那些還走在路上、為台灣社會找答案的組織工作者,不要迷信、盲從當前有社會聲量的個人或現象。

王舜薇分享透過採訪、整理與書寫的過程,自己觀察並感受到反核運動在科學層面以外、屬於精神層面的特質:是絕望與希望交織的過程,受想像力驅動,並且偶然性事件也有重要影響。

(攝影/林婉婷)

她也談到,當社會上反核風氣沒有這麼強烈、明顯時,還是有很多「記錄」的工作;她認為組織需要有熱情的記錄者和旁觀者,提出問題並累積成類似《海島核事》的著作,這對現在的台灣相當重要。最後點出未能完整收錄在書中的遺憾,包含南部視野、戒嚴時期核能開發體制、反核運動的女性角色等。

問答時間,眾人交流自身參與反核運動的經歷,以及核電廠除役後的核廢料儲存、今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聲稱「恢復核電廠」、公民運動如何從街頭走向網路等問題。本場講座完整報導將刊登於3754期專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