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打開童話世界的鑰匙──德國不來梅(下)

《養豬人》。

文圖◎李佑生

古城群像

除了參訪不來梅市政廳(Bremer Rathaus),當然不能錯過《不來梅樂隊》的雕像,這可是這座城市最具知名度的雕像,更勝於歷史意義重大的羅蘭像。1951年完成、高兩公尺的銅像就放置在市政廳左前方,驢、狗、貓、雞四隻動物由下往上疊羅漢,述說弱者團結合作戰勝強者的故事。因傳言觸摸驢的腿與鼻子會得到好運,因此驢的這些部分被人摸得發亮,與雕像其他部位的青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們沒多久就發現,不來梅的老城區中,不是只有《不來梅樂隊》及《羅蘭像》,相比於之前遊歷的德國城市,不來梅的雕像密度頗高,幾乎四處可見雕像矗立。在老城區另一個街道入口,《養豬人》(Schweinehirt und seine Herde)也頗受歡迎,雕像以吹著號角的養豬人為中心,圍繞著一群豬及一隻狗,生動地刻劃牧人畜養豬群的情景。有趣的是,和《不來梅樂隊》的雕像相同,豬和狗的雕像也被人們摸得油光水滑,不少孩童還騎著豬玩耍,可說極為親民。

羅蘭像。

除了這類富有童趣的雕塑作品之外,不來梅也有一些雕像是政治象徵。在主教座堂旁,「鐵血宰相」俾斯麥(Bismarck,1815~1898年)手持卷軸昂然策馬的雕像於1910年豎立,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各地有許多記念俾斯麥的雕像,但只有不來梅的這座身著戎裝。俾斯麥在世時的決策並不符合不來梅的利益,但不來梅與德國多數地區都同意這位權相是民族團結的象徵人物,是以仍為他立像記念。

俾斯麥像。

在市政廳左側的聖母教堂(Liebfrauenkirche)前方,另有毛奇(Moltke,1800~1891年)的石像。這位陸軍元帥通稱「老毛奇」,曾任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他的雕像,同樣手持書卷。他與俾斯麥、羅恩(Roon,1803~1879年)並稱德意志帝國統一三大功臣。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皇帝時,曾誇讚三位開國元勳說,國防部長羅恩把寶劍磨利,毛奇舉起了寶劍,而俾斯麥指點江山,讓普魯士統一了德國,催生了德意志帝國。

毛奇像。

當我們在河畔公園散步時,遠遠看到一名男子佝僂著身子,似乎頗為吃力地推著賣場手推車。走近一看,才赫然發現手推車是真的,栩栩如生的人像卻是雕像。這麼平凡的景象,也成為創作者的素材,顯然,不來梅人關注的不只是英雄豪傑、千古偉人的豐功偉業,也關注平民老百姓的日常。

推車男子。

漁村老巷

除了經典的建築如主教座堂、市政廳之外,不來梅老城區還展現多元的樣貌。有現代化建築、商店街,也有如政廳對面的不來梅商會辦公地點施廷樓(Schütting)、古老的箍桶匠街(Böttcherstraße),以及昔時漁民聚居的施諾爾區(Schnoor)等,可一窺過去人們的經濟活動及生活痕跡。

施諾爾區。

施諾爾區曾經是不來梅最貧窮的區域,目前保存的房屋最早可追溯至15世紀,由於常遭水患侵擾,更早期的茅草屋已不復存。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未遭受太多破壞,但屋主維護的負擔亦頗為沉重,直到1973年政府將這裡劃為國家古蹟管理局保護的歷史街區,情況才有所好轉。如今我們所見的施諾爾區,已成了處處有童趣雕塑的巷弄,諸多作品述說著不來梅人對童話、創作的喜愛。更有居民穿著古裝,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演出行動劇,供遊客感受昔時民風。

光明天使。

箍桶匠街如今是手工藝商品、雕塑的集散地,入口處金燦燦的大型浮雕《光明天使》(Der Lichtbringer)絢麗奪目,浮雕裡的天使持劍與雙頭蛇爭鬥,儼然光明與黑暗的對壘。我雖不清楚作者的創作動機與理念,但仍想起聖經中關於天使與龍爭戰的記載(啟示錄12章7~9節)。對於啟示錄中記載的事,教會歷史上有許多各式各樣的詮釋,但如若我們暫且擱置那些引發爭端的細節,專注於聖經清楚陳述的事,我想所有信徒都會同意,光明必然得勝的信息是極其明確的。我們從天使的浮雕之下走入狹窄的巷弄,細細品味小巷風情。譬如「壁鐘之家」(Haus des Glockenspiels),1至3月下午3點及6點、4至6月中午12點到下午6點每個整點,30個瓷鐘琴會合奏出音樂,塔樓上的窗戶會開始旋轉,輪流展示十塊木雕板,訴說橫渡大西洋的故事。遊客如我們聆聽瓷鐘琴演奏同時,也感染不來梅這個海港城市傳達的冒險犯難精神。

壁鐘之家。

在不來梅短短的幾天中,我們始終在老城區徘徊、探索,看到了相當豐富的史蹟文物,深感不虛此行。這把鑰匙,直到今日仍邀請著人們前來,打開一個童話、歷史、藝術交融的世界。(全文完)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