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救贖、新生,行動的勇氣

《敲鐘者言:朱耀明牧師回憶錄》書介

此時此刻,
在我心中,
在法庭的被告欄,
是一生牧職最崇高的講壇,
死蔭的幽谷成就了靈性的高峰。
——朱耀明

敲鐘者言:
朱耀明牧師回憶錄
作者│朱耀明、知日
出版社│左岸文化

◎林淑芬

2013年,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陳健民與牧師朱耀明,為爭取踐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落實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的投票權、參選權和提名權,以有限度的、非暴力的公民抗命為手段,計畫佔領香港金融區中環的交通要道。從起初的「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簡稱「佔中運動」),發展成2014年的「雨傘運動」。之所以稱為「雨傘運動」,源於警方以胡椒噴霧驅散示威群眾時,群眾以雨傘抵擋。催淚彈與79日的佔領成為這一代香港人的印記,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被稱為「佔中三子」。

其中,朱耀明的牧師身分尤引人好奇,為何一介牧者會參與社會運動?

筆者最初得聞朱耀明牧師的大名,是在佔中運動的報導中,然而及至閱讀《敲鐘者言:朱耀明牧師回憶錄》,方對朱牧師的生命歷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不僅止於佔領中環的公民抗命行動。

在文化大革命錯把鬥爭當正義

朱耀明年少孤苦,與嫲嫲(奶奶)相依為命。雖然生活艱苦,但嫲嫲仍讓他上學,未料他學的是仇恨。他讀小學時經歷文化大革命,錯把鬥爭當正義,不過是小屁孩,卻被文革挑撥出巨大的仇恨,跟著大夥兒到處綁人,又押人跪玻璃,還不時跑去公審大會湊熱鬧。他目睹地主跪倒台上,加諸身上的罪狀一條接一條,會後直接行刑,處決地點就在不遠處。那人原本應步行前往,卻被抬了過去,因他在驚怕中已全身癱軟,最終以俎下肉的姿態迎接槍彈。

那幅畫面,讓朱耀明至今想起仍感到難過。在《敲鐘者言》第一部「草民」,朱耀明自承作為孤子的幼年經歷:「我經歷的都不是人性,那是為什麼我始終厭惡、甚至恐懼共產黨的原因,我對它沒有任何遐想。」

嫲嫲過世後,朱耀明更是常常捱餓,偶爾吃榕樹葉和蕉樹心,偶爾冒險到農田和魚塘去偷食物。他孤孤單單捱了一年多,才在嫲嫲生前所託親人相助之下,辭別曾與嫲嫲相依為命的村莊,到了現代化的香港。遼闊的田野快轉變換成灰濛濛的水泥森林,少年朱耀明從此開始他在香港打拚、流浪,乃至最後進入基督信仰大家庭的「歸家」路程。

恩師周聯華言傳身教

初到香港的朱耀明做過擦鞋童、到五金店作學徒、騎單車送貨,但沒有一條路行得通,甚至差半步就要成為裁縫師傅了,卻偏偏大病一場……。就在此時,他偶然參加一場佈道會,「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章6節)這句經文切中他的處境,撼動了他。他在奮不顧身與止步不前之間天人交戰,終於最後一個走出去決志跟隨基督。

這個決定影響了朱耀明的一生。信仰撫平了他的傷痕,消解了他的恨意和冷漠,引領他步上險阻重重的未來。基於對華人神學家周聯華牧師和唐佑之牧師的景仰,1969年時年25歲的朱耀明來到台灣,前往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就讀,受業於周聯華牧師。

《敲鐘者言》第二部「牧民」記載了朱耀明在台灣接受神學訓練、結識妻子、結婚,以及回港後建立柴灣浸信會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周聯華牧師對他影響甚深。

在外人眼中,周聯華是「宮廷牧師」「蔣家三代御用牧師」,但在學生朱耀明眼中,老師教給他的是如何在濁世中持守清明,在險惡中毋忘關懷,「老師說,除了做好教會工作,還要促進社會進步,助國家邁向民主。在當年封閉的政治狀態中,他有如此的勇氣和膽識,對我影響深遠。」1989年六四屠殺之後,鄧小平開口肯定鎮壓的決定,社會氣氛急速逆轉。1991年,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選朱耀明續任第二屆副主席,教會中人紛紛勸諫。朱耀明說:「當時我說,我曾和150萬人上街抗議,難道政治壓力一來就離隊?人要有義氣,不能丟下受壓的兄弟……」可見其受業於周聯華牧師的身教,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是:「沒有腳下的真理基石,人就隨風而飄,失去位置。」

朱耀明返回香港後,投入柴灣的服事。柴灣當時嚴重缺乏社區設施,遍布火葬場與墳場。朱耀明來此開荒,百廢待舉之中篳路藍縷,從社區得到許多令他感受至深的幫助。他以為自己愛社區,但許多經歷告訴他,社區也愛他:「危難中,這種互濟力量叫人喜悅又鼓舞。」

被告欄成了講壇

於柴灣浸信會事奉30餘年後,朱耀明突然在2008年大病一場,就在因病準備退休之際,舞台劇《斜路黃花》的編劇白耀燦帶著劇本來到柴灣浸信會,邀請朱耀明客串演出劇中的牧師一角。這部劇本以王煜初牧師的一生為原型,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改革派,曾上萬言書力陳中國積弊,啟發不少影響中國政局的人物,包括孫中山在內。

在排演領聖餐一幕時,朱耀明唸著:「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章24~25節)他深刻感受到耶穌犧牲的精神,以及救贖人類脫離不義壓制的託付。先賢不懼於回應社會,在國難中堅守基督同情悲憫的心懷,不再只是聖經裡的、歷史裡的、戲劇裡的,更是現世的、當下的,而他的生命亦如是。長久以來他一直放在心上的課題──基督徒與公民社會的密切關係,彷彿得到了來自上帝的回覆。

在《敲鐘者言》第三部「公民」中,朱耀明體現了何為基督徒對社會的公民責任。從爭取設立一間醫院開始,他步上了社會改革、民主運動之路,從支持1989年的六四學運、協助救出多名民運人士,到宣讀佔中運動信念書,朱耀明已成為香港民主派的重要人士之一。然而,因發起佔中運動,他被控煽惑他人犯罪,也因此在被告欄發表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講道:「此時此刻,在我心中,在法庭的被告欄,是一生牧職最崇高的講壇,死蔭的幽谷成就了靈性的高峰。」在〈敲鐘者言:被告欄的陳詞〉一文中,他充滿生命力的告白令人動容:「我們期待沒有痛苦和眼淚的日子,然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人間,經歷人事的艱辛,祂親自向我們詮釋了『哪裡有痛苦和眼淚,哪裡就有救贖主』!」

從孤子到歸家,從牧民到公民,朱耀明的生命因著救贖而獲得新生,這個新生的力量使他甘願在乖謬的時代、專權的國度、扭曲的社會中成為勇敢的敲鐘者,喚醒人間昏睡的靈魂,就在此時此刻!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