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神學,有需要嗎?

本週是台南神學院奉獻主日,特邀兩位神學院老師撰文,從不同的角度反思「神學」的重要性。

◎孫寶玲(台南神學院新約客座教授)

無論是否知道或自覺,我們每個人都有思考結構和世界觀的系統,以及隨之衍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思考結構和世界觀,能夠解釋我們的行為,導引我們面對生活而作的決定或選擇。上述的系統可以是理性和清晰的陳述,也可以是社會的文化土壤,受到約定俗成、同儕友輩的氛圍和影響。

如果你同意上述文字的描寫,以信仰的語言來說,就是「神學」。神學即是影響、塑造我們的價值觀、決定、行為的世界觀和信念。若此,「神學有需要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呼之欲出了。我們不可能沒有思考結構或世界觀,也免不了周遭環境的影響。神學是基於聖經和信仰傳統、歷史文化而整合的結構與系統,更是察看其他結構、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濾鏡。

那麼,我們怎麼可能不需要神學呢?一棵植物如何能離開土壤或缺乏水分而持續生長?我們如何可以沒有空氣而存活?問題是,我們所在的是什麼土壤,呼吸的是什麼空氣?

神學,並非可有可無

正如一般人不會對空氣的變化有太多或嚴謹的認識和了解,走在路旁的我們,如果對種植沒什麼認識或感覺,也不很在意所謂的土壤和養分,很可能直到空氣汙染影響我們的健康,或者植物枯死,我們才會體會、懊悔不看重縝密細想的後果。

同樣,當信徒和教會面對問題——不論是教會內外,我們的提問和回應,都是信仰的關注、神學的探究。若此,怎麼可能不需要神學?缺乏這項認知,我們早晚會懊悔輕看、忽略神學導致的後果。然而,一般信徒之所以對神學退避三舍,是因為「神學」一詞給人艱澀、不接地氣、抽象的印象。

正如大多數朋友對什麼是高氣壓、低氣壓沒什麼概念,關心的是氣溫高低、下雨或不下雨。使用手機,就是在意能否打電話、上網、看視訊,至於手機裡的科技,絕大多數人仍是不甚了解,甚至認為不太重要,也無法辨識收到的訊息真偽。然而,我們可以說,能讓我們上網、打電話、視訊的科技不需要嗎?尤有甚者,我們可以對傳來的訊息毫不辨識嗎?如果你認為政府提醒「提防詐騙」的宣傳不容忽視,你應該明白能夠思考、懂得判斷和辨識何等重要。將之延伸到信仰,不就能夠明白,神學怎麼能可有可無?

研究氣象和提供氣象資訊的專業工作者,有如神學院內的老師,知道或欣賞他們工作的人不多,但缺了他們則後果堪虞。在神學院接受裝備,是裝備辨識、判斷的生命和洞察力,而不僅是事奉的技巧。技巧有其需要,但辨識技巧背後的價值和信息更為重要,這也是神學院為什麼重要的原因。只是今日教會被績效的氛圍影響而看重數字,認為神學無助於數字增長,於是有「神學教育無用論」,或「神學院沒有教你的功課」等講法。

還有些講法是「古時候哪有神學院?遑論神學教育?耶穌有開神學院嗎?」其實,遠古的社會資訊談不上流通,知識的傳承主要是口傳相授的師徒制。雖然有所謂的「學派」,但更多是環繞核心人物的傳承,而不是系統整全的培養。自從古騰堡活版印刷面世,資訊流通帶動了世界,也改變了世界。教育能夠普及,甚至信仰能夠廣傳也與此脫離不了關係。撫心自問,我們會因為完成大學學業,就認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我們會因為解決不了問題,就認為「大學教育無用」嗎?

被神更新,而不為世界同化

「神學」是廣義的詞彙、探究信仰系統的通稱,就如化學還分為有機、無機、生物、量子等不同領域,不外乎是想更加專注地探索信仰與生命的關係。神學院的神學教育範圍,囊括聖經、系統、實用、聖樂、宣教等,也是從不同的角度和關注連結信仰和生活的不同面向。沒有「神學」,我們講的只能是個人的經驗和感覺,難以見證信仰,既未能承載他者,無法向世界見證基督,也未必與信仰的根源有連結。回首教會歷史,再環視今日,異端不就是由此而出嗎?

在神學教育裡,狹義地講神學,大概是指神學的科目,例如「聖經神學」(可細分為「舊約神學」和「新約神學」)」,以及「系統神學」。聖經神學是對聖經作整全研究,並且著重文本內容的背景、寫作目的和信息,並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理解與探究,從而連結古今社群。只要深入研究,必然讓人感覺艱澀難懂。畢竟一般人誰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其理論對後人的影響有多深?有多少病人真正了解醫師解釋病症時的用語,但我們可以下結論說醫學無用嗎?行文至此,我想讀者應該對「為什麼要讀神學」,以及「為什麼需要神學教育」有了自己的答案。

最後,我只想簡單地說,「神學」就是「有關神的學習」,神學追根究柢就是嘗試靠近和認識神,好讓自己被神更新,而不是被世界所同化、塑造,察驗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章1~2節)。保羅在這段經文的勸勉,我想就是神學的目的和方向。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沒有神學,怎麼學像神?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