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運動十週年 青年談對其公共參與意識的影響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在太陽花運動十週年之際,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台灣學生聯合會於3月17日下午在台灣大學校友會館舉辦「攜手向前:後太陽花世代看太陽花運動」座談會,探討台灣青年世代如何看待當年的運動,以及他們對台灣未來的期許。

台灣師範大學附中學生會代表周品妍提到,自己在加入學生會後,參與訪談、講座、與學生進行深入對話等活動,強調公共討論和理性交流的重要性,並分享在訪談教官時聽到他們從未考慮過的寶貴觀點。

她也表達希望台灣能夠保護自由,並通過更理性溝通來解決社會問題。她認為,即使意見不同,也可以透過聆聽和對話來促進理解和成長;期待台灣能夠成為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社會,並鼓勵後太陽花世代繼續推廣這種公民意識。尤其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以來,參與公共議題的門檻已經降低,她強調在校園內外尋求共識和共同學習的重要性,並期待台灣學生能夠在開放制度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台灣大學社會系學會會長張嘉恩表示,太陽花運動當年,她對於台灣政治發展及兩岸關係了解不深,對服貿協議的具體內容和討論過程也不甚清楚。然而,透過每天關注新聞,她意識到自己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一分子,這是家庭和學校之外的價值體現和自我認同。

太陽花學運讓她看到學生集體力量的重要性,並開始質疑權威和主流價值觀,促使她思考自己能夠採取的行動和影響力;在高中時參與的18歲公民權運動,以及通過街頭對話和繪本討論社會議題,讓她對自己和同齡人的能力有更多自信;她也談到香港反送中運動對自己的影響,以及這如何激發她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行動。

她強調對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校園內外促進不同立場學生的交流;她提倡要堅守民主自由的價值,並透過運動史和轉型正義來面對未來的挑戰,也呼籲尊重每個人的不同生命經驗,並在公民對話中保持開放和友善的態度。

台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邱奕翔則提到,太陽花運動期間,他還是國小學生,透過網路平台接觸到相關新聞和資訊,有機會參與討論。他強調,太陽花運動透過音樂、網路等傳播,使得像他一樣年輕的台灣人產生政治意識與公共參與意願。他也點出,當大多數教師對太陽花運動保持沉默或保守態度,但並未阻止學生們對社會議題的探索和討論。他期待台灣青年即使在疫情後公共參與氛圍減弱的情況下,仍然能在社會改革中扮演關鍵角色。

這場講座中,反課綱運動參與者廖崇倫和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會長黃種賢也分享了各自對太陽花運動的看法,並以自己的經歷來說明民主意識的萌芽。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