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大專中心同訓營 從九型人格認識自己與他人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大專學生中心於3月15日、在高雄中會鹽埕教會舉辦為期三日的同工訓練營。本次以「玖肆零」為主題,透過「九型人格」的系列課程,期許大專學生們認識自己、也認識別人,不論是在家庭、學校或團契裡在溝通、社交、情緒管理、壓力因應、資訊判斷等方面的需要得到幫助。

高雄大專中心牧師王唯喬在開會禮拜中,引用以弗所書4章11至12節經文,提醒與會學生們「每個人都不同」,勉勵眾人學習接納別人與自己不同或相同之處,並且進一步建立團契、教會。由於這次課程關係到自我認識,為重視學生感受,她也在報告時特別提醒若與會者暫時不希望在課程和體驗中揭露自我,可以事先告知牧者們,屆時另外安排讓學生感覺更安心的方式進行。

(攝影/林婉婷)

在第一堂課程中,台灣大學哲學系、荷蘭伊拉斯謨斯法學院博士候選人、有豐富生命教育經驗的講師陳煥民首先談到,通常人們最需要認識自己的時候,不是正面臨選擇的時候,而是面臨「逆境」的時候;就像平常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胃,但吃太撐、肚子痛或飢餓難耐時就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他指出,「自我覺察」的方式包含對生活保持好奇、與他人互動、外在理論工具、心理諮商與輔導。其中,常見理論工具包含星座、血型、十六型人格、人類圖等;而通常測驗結果與當事人自認狀態越符合、感覺越「準」。

陳煥民邀請學生們在不說話的方式下,按照自覺「現在精神狀態」和「喜歡社交與否」來排隊,並發表自己選擇位置的依據。過程中可以發現「自我覺察」只有靠「自己的感覺」為判斷標準是不太足夠的,很多時候需要有「對照組」。陳煥民表示,這次課程將安排大量討論,透過許多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們來重新思考自己是否為「原本以為」的樣子。

(攝影/林婉婷)

陳煥民進一步初步介紹何謂「九型人格」,其是以九種不同的「內在動機」為分類依據。每個人都有外顯行為,但行為背後有更深層的理由,這就是「內在動機」。若不斷追問「為什麼」,會發現所有的選擇背後、最根本的動機都是追求「幸福感」,也就是被愛的感受和自我的價值。

而九型人格去解析不同類型人們的動機、也就是最能夠獲得幸福感的方式。例如「挑戰者」透過挑戰確認自己的強大,他們或許自信果斷,但也可能自我中心;「和諧者」則是尋求安穩、舒適的生活,他們善於化解衝突,但也可能安於現狀。

(攝影/林婉婷)

有學生提問:有某些心理健康問題的人是否就屬於某種類型?陳煥民表示,通常被視為心理健康問題,是狀態已經強烈到造成日常困擾;但他也特別提醒,人們常用自己習慣的「類型」來看待別人,進而認為人們有缺陷或不足;例如亞斯伯格症者被視為「缺乏社交能力」,但對「探究者」而言,「社交」並不是他們獲取幸福感的方式,所以「沒有社交生活」其實並不會造成他們的困擾。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