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恆屏東報導】當教會推動兒童主日學事工時,面對來自不同家庭、各有背景的孩童,同工除了以基督的愛來對待外,是否也時刻檢視信仰狀態與服事熱忱?屏東中會教育部於3月16日在萬丹教會舉辦教會主日學老師、兒童事工同工訓練會,邀請諮商心理師涂瑞玲主講「基督徒的情緒調節與同理心溝通」;有百位來自屏東各教會的同工參與,期望更新專業知能,在服事中得助力。
涂瑞玲開宗明義表示,帶領兒童事工,首先需了解「教養風格」。她先以圖表中X軸(父母要求程度)與Y軸(父母給予情感多寡)劃分出四個象限,分別代表縱容型、威信型、疏離型、專制型四種不同風格的教養方式;接著請與會者以自己孩童時期的經驗,來判讀自己是被哪種教養風格所養育成人。
涂瑞玲表示在自己輔導的個案中,時常見到成長歷程影響成年教養路線的例子。例如有一名在打罵、體罰中成長的個案,有著極度高壓的專制型教養背景,在成年後可能會產生「我絕對不要成為這種家長」的心理;但在補償心態下,自己的教養風格卻轉為縱容型,成為與父母光譜相反的另一個極端。
也有明明不想複製父母的教養模式,但依然跳脫不出舊有框架的人,因為其內在尚未被療癒。講師提醒,心理諮商做的即是內在療癒,與傷痛找到和解的方式。
藉由上述教養風格的定義,能了解到每個人因成長經驗不同、都是獨立的個體,而在主日學混齡、年齡跨距大的場域,更要因個案調整教養方式。涂瑞玲指出,「同理心」即是關鍵。「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她提醒與會者們要觀察孩子情感的波動,建議面對闖禍的孩子,可用「開放式問句」來處理,例如「你怎麼會想要這麼做呢?」,而不是「你是不是故意要跟我作對?」這種預設立場的封閉式問句。
涂瑞玲直言,絕大部分同工在主日學採取的是「縱容型」的教養風格;因為在每週一次有限的相處時間,能要求學生多少?給予多少關心與情感支持?怎麼設立合理原則與底線,這都是許多老師的疑問與壓力。特別是在教會這種強調「愛」的環境氛圍中,要去扮演一個好的權威者實在不容易。
許多同工在服事過程面對許多不受控、調皮的孩童無能為力,因而挫折與悲傷;涂瑞玲點出:「孩子不受教,不等於你不是好老師。」在主日學中求進步、有得失心,但也要記得調整期待值,設定階段性目標。
她提醒要給予孩童適度釋放情緒能量的機會,給予情緒出口;同時也要適時的找到自己能緩和、休息的空間,務必先穩住自己腳步,再去處理孩子。最後講師引用哥林多後書中、保羅三次祈求上主將刺移除的經文,勉勵同工「主的恩典夠用」,期盼眾人能在服事中找回感動與初心。
屏東中會教育部部長翁梵偉牧師勉勵會眾,主日學教育即是一種門徒訓練、也是宣教,當教會在傳福音時,自己也是那需要福音的人;從帶領孩童的過程中,覺察自己如何被教養。他強調人並非完美,就如保羅誇口軟弱後顯得剛強,期勉同工服事孩子的同時也被上主醫治。
接下來屏東中會教育部也有一系列的研習課程,有與總會合辦的暑期及主日學教材研習會、建造研習會、主日學老師靈命培育生活營等,盼望同工們持續裝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