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上帝與世界研討會 談科技時代的公共神學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人工智慧(AI)到底會不會取代人與上帝的互動方式?由台灣神學研究學院、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合辦的第二屆「上帝與世界」研討會,於3月25日以「AI世代的公共神學」為題,邀請台神梁越美、清華王道維、華神蒲正寧、台大張毅民等學者發表專題。相對於過去認為AI無法取代人神互動、人追求真理與奧秘的論調,第二屆專講的學者們鼓勵教會要善用AI、成為未來神學教育的幫助。

台神助理教授梁越美以「如何再塑AI的公共性」為題專講時直言,AI的崛起,讓講道與神學校育的資源取得或累積變得很容易;因此基督徒要以「與神建立關係」為目的建立關係,信仰群體和公共性才得以形塑,也就是讓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透過聖靈做工在人身上。正如加爾文《基督教要義》所言,只有真正認識人的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只有真正認識上帝的人,才能真正認識人。

(攝影/林宜瑩)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道維表示,AI發展引起產業失衡、控制失調、資訊混亂、隱私偏見、監控人權等五大問題的末世危機感。王道維認為,若能透過「盼望」神學來回應,可使人用積極態度參與AI發展。他建議教會界要提升對AI認識、引進信仰元素與思辨提升內涵,才知道如何善用AI而不被其綑綁,也鼓勵使用AI在族群溝通、世代連結、政策對話、弱勢關懷、創意發等領域,並積極投入AI法制的政策參與,順應AI發展重塑公共神學。

(攝影/林宜瑩)

華神資訊中心主任蒲正寧直言,AI已影響人類社會各層面。他以教育為例指出,AI改變教學模式,讓學生學習個別化,老師工作自動化,用AI進行作業檢查和評分、檢測抄襲、資源整理與分發、數據分析與預測;並藉由AI進行智慧內容創作、打破存取障礙,可橋接教學與學習雙方,提高學習效果、引導學習方向、調整教學策略,也提供不間斷的對話,成為學生學習夥伴。

(攝影/林宜瑩)

因此蒲正寧建議神學院,要參與制定生成式AI的規範與指引,慎選AI工具和平台、加強師生AI素養培訓、鼓勵神學生把AI帶進教會、進行監測與評估、建立自己的AI模型,要即日開始抓住AI時代契機,主動運用和推廣AI工具的使用,蒲正寧直言:未來會取代人的不是AI,而是善用AI的人。

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毅民坦言,AI的發展恐會僭越與重建「神聖界線」,使原本屬於宗教神聖領域的某些功能或能力,在人造AI協助下實現,因AI可以模擬或創造類似靈驗的靈力表現,而模糊人與工具、自然和人造物的界線。張毅民說,現今AI以在某些宗教團體扮演宗教師(牧師、講道人、法師)角色,甚至已有人把AI當神在膜拜。

(攝影/林宜瑩)

他指出,AI大數據也逐漸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越來多人相信數據資料是中立客觀、是未受破壞的事實來源;顯示AI發展將使傳統神聖界線消失並重建新的神聖界線、帶來新的倫理挑戰。他認為,宗教界要在公共領域案演意見領袖先知的角色,積極參與對話,如此才能對人類未來提出方針,為符合人類整體公共利益提出看法與諍言。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