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難說出口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潘軒豪(埔里愛蘭巴宰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今年新春禮拜,牧師分享的主題是「我們是基督徒?還是基督教徒?」,這個題目非常適合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多代基督徒反思。人其實很軟弱,即便在教會待了多年,我們終究是由塵土所造。當基督的靈沒有居住在我們心中時,肉體面對挑戰很可能會變成我們不想成為的樣子,傳福音的行為無形中悄悄淪為一種「形式」。

最近,身邊的「集應廟」慶祝創建130週年,這使我想起自己的母會也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雖然雙方的信仰都已建立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信仰實踐的外在表現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僅從短時間內觀察到的現象來看,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到風雨無阻地進行遶境,展現強大的凝聚力並讓在地民眾有感,而基督教卻似乎不那麼容易?我們可能熟知2000多年前的聖經故事,卻對自己土地及教會百年來的歷史如此陌生。我們究竟相信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好在哪裡?從小就聽過「來信耶穌真正好」,但現實中看到的基督教似乎與我們所說的不盡相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是眾人迫切需要的,那麼我們的聚會是否應該在開始前就有人在教堂前排隊等候?那個貼在公告欄上的名言「聚會從不遲到開始」,或許就不會存在了。

基督徒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在我的想像中,理想的基督徒應該懂得台灣在地的歷史,明白自己所相信的是什麼,並透過教會的教導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聽講道的過程常常引發我的深思,回想150多年前,許多外國宣教師來到台灣,除了將信仰分享給大家之外,他們還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讓台灣變得更好。這或許是當年信仰前輩願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吧!

台灣有一句俗諺:「食好鬥相報。」只要是美味的食物,人們就願意為它留下時間,甚至願意付出體力去排隊或寫評價,更會分享給親朋好友,因為我們深知這是值得的。我相信這或許是一種相對好的方式,讓身邊的人能夠接受我們的信仰。期待我們也能如此行,當我們做得好,我們的樣式讓人們肯定時,不需要我們開口,眾人就能從我們的行為中清楚看到,這些來自教會的人是與眾不同的。「咱基督教勁好,歡迎你來禮拜!」願這樣的分享方式,能夠成為一句不再難以啟齒的話語。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