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夥伴聚首緬甸 連結亞洲福音宣教

第四屆亞洲宣教會議暨CCA60週年紀念活動

扎根基督使命 反思信徒本質

【曾菀妤編譯】第四屆亞洲宣教會議(Asia Mission Conference,AMC)10月12~16日在緬甸仰光登場。超過600位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會員教會、組織協會、普世夥伴的代表、宣教師、神學家、神學生及跨宗教領袖群聚仰光,一同記念這個歷史性會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差派總會副議長薛伯讚牧師、總會原宣教育幹事Sudu Tada牧師、青年代表謝昀芳等為正代表出席。

亞洲教協(CCA)所主責規劃的AMC會議歷史並不長,不過距離1994年在韓國首爾所舉行的會議也已經23年,本屆委由緬甸浸信會(Myanmar Baptist Convention)和緬甸教會協會(Myanmar Council of Churches, MCC)協辦,主題基於約翰福音18章37節與8章12節的經文,訂為「同道:真理和光的預言見證在亞洲」。會中也就「陪伴的預言」、「肯定奴僕的身分」、「參與在上帝的治理」及「體現十架的精神」等四個子題進行專講與討論。由於時間點恰巧與CCA成立60週年疊合,大會選在10月15日舉行慶祝紀念儀式。

CCA總幹事朱納卡拉(Mathews George Chunakara)表示,自1957年普世先賢在印尼不拉巴所舉行的亞洲教會領袖會議上共同討論亞洲福音宣教工作,進而正式成立CCA以來,CCA一直秉持為亞洲教會服務並加強連結的心志在運作事工,「不可否認我們也面對許多問題與挑戰,有些外部力量可能會破壞宣教事工的可信賴性,有幾個國家甚至變成宣教的戰場,」他強調亞洲的基督教宣教工作應該扎根於使命中,同時不斷反思基督徒使命的本質,期待本屆AMC會議和CCA的60年紀念活動能作為平台,促進更多的深入討論,帶動宣教的委身以及見證全能上帝的作為。

朱納卡拉也傳達了「亞洲主日」的意涵,呼籲所有會員教會、普世夥伴一同為亞洲宣教事工進行公禱。(資料來源:CCA)

服事種姓底層 成生命大祝福

【曾菀妤編譯】10月13日,AMC會議邀請蘇達.法吉思(Sudha Varghese)修女就「肯定奴僕的身分」進行專題演說,分享她在服事貧困與弱勢者的經驗與掙扎。

來自印度的蘇達.法吉思致力於比哈爾邦和北方邦的達利(Dalit,印度傳統種姓制度的賤民)事工近32年;比哈爾邦的達利又稱為穆薩哈爾(Musahar),識字率僅3%,其中婦女識字率低於1%,主要以農業勞動為生,但在一年內有8個月沒有工作,就算得以在田地工作或拾荒,每天也僅能賺取25至30盧比。
蘇達.法吉思為消除女性的惡劣勞動條件,1986年開始設立女子學校,為非營利組織「女聲」(Nari Gunjan)的執行長。目前「女聲」共下設50個單位,為當地女孩提供教育、識字、職業技能訓練,並教授初步護理及醫療技術,約有1500名女孩受到援助及照料。而此模式也受政府肯定,從而複製到地方運作。

2006年蘇達.法吉思獲得印度政府頒發蓮花裝勳章(Padma Shri),這是印度第四級公民榮譽獎,僅授予在藝術、教育、工業、文學、科學、體育、醫藥、社會服務和公共生活等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儘管出身自優渥家庭,蘇達.法吉思表示在16歲就得到上主的呼召,決志要為底層的窮人服事。達利是印度最邊緣化的群體之一,並遭受社會歧視,而比哈爾邦是一個政府基本社福措施無法觸及的地方,當地人甚至僅能以老鼠果腹,32年來,她最關切的並不是宣教、使人皈依基督,而是使這群社會的邊緣者同樣享有食物、衣服、教育、住房等權利,如此才能滿足人類的最基本需求,活出生命的尊嚴。

身為「女聲」主要負責人,蘇達.法吉思承認常遭遇上層階級、穆斯林及穆薩哈爾父母的施壓及恫嚇,生命安全因此受到威脅,但對基督的深信,幫助她在逆境中也不顯出恐懼,並從被服事者身上見證到屬於基督徒的良善、慷慨與忠心,這種反饋使她的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一席話獲得600多名與會者的熱烈掌聲。

展開宗教對話 見證真理意涵

【曾菀妤編譯】緬甸佛教徒人口高達88%,為增進基督徒與不同宗教間的交流與對話,AMC會議統籌小組特地舉行一場「真理和光的預言:不同宗教的觀點」的跨宗教對談聽證會,會中邀請到仰光國際上座部佛教傳教大學講師潘那久塔(Shin Pannajota)、印度蓮花寺(Santhigiri Asramam)執行主任塔帕斯威(Swami Navananma Jnana Thapaswi)、印尼伊斯蘭學者理事會(council of indonesian ulema in indonesia)研究員穆莉亞(Siti Musdah Mulia)三人分別以不同宗教視角來討論真理與光明的意涵。

南印度喀拉拉邦的蓮花寺是當地印度教信徒心中的宗教聖地,主責運籌的塔帕斯威以印度教提倡的靈性價值來談論真理與光明,他認為,「不論任何宗教,背後精神都包含了真理以及光明這兩大要素上,而這兩點也超越了所有信仰形式,只可惜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因此,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努力尋求靈性的啟示,引領社會達到各宗教所倡導的和平、團結、愛和幸福的生活。」

潘那久塔則強調,無論個人宗教信仰為何,都應該嘗試學會理解宗教的正確內在意義,並且實踐出來,「生命很短,每個人都不應該浪費時間糾結在爭執、衝突、失望、不滿和憂慮上,為了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我們必須了解和分析各自宗教所闡述的真理。」

穆莉亞從伊斯蘭教的觀點傳遞和平的訊息,她提醒在場聽眾,宗教是促進國家維護和平,建立文明的殷實基礎,不論基督徒、穆斯林或其他信仰者,都有義務努力改革社會中不利建立正義、維護人權的法規與政策,並且可從家庭教育做起,好促進彼此間的和平、包容和尊重,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社會中的偏見與歧視,也能促進眾人擁抱多元主義,達成和諧的跨文化社會。穆莉亞也強調,必須盡一切努力來對不同宗教文本進行健全解讀,從而避免各種形式的偏見、仇恨和暴力發生的可能性。

參與上帝的治理 帶給邊緣者希望

【曾菀妤編譯】10月14日,AMC會議舉行了兩場專題演講,分別邀請到菲律賓聯合基督教會(UCCP)總幹事奧馬里扎(Reuel Norman O. Marigza)主教分享「參與在上帝的治理」,及澳洲天主教大學(ACU)神學院教授潔瑪.克魯茲(Gemma Cruz)講述「體現十架的精神」。

奧馬里扎重申「參與在上帝的治理」是聖經經文的中心,也是將整本聖經信息的本質結合在一起的重要命題。他以酵母來比喻上帝的治理,表示人類無法僅憑肉眼看見神動工,「上帝的治理從來就是一個謎,這不是人類所能左右的計畫,而是神才能掌權。神使用人類和人類的機構來執行、制定祂神聖的目的。」

奧馬里扎說:「真正的宗教不是麻醉劑,信仰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具革命的事之一。基督徒在個人生活和社會中進行革命,就像耶穌擾亂了當時正統習俗,而被釘死在十架上,基督教受到迫害也是因為想改造人民和社會。」他表示基於基督的教導和使命,基督徒必須要以上帝國為生命的中心,他邀請與會者與上帝同行,成為具有使命的教會。也提醒CCA必須進一步了解亞洲各國的處境實況,包括人口販運、疾病傳播、貧窮及宗教不容忍等議題。

潔瑪.克魯茲在專講中直言,亞洲教會需要與社區共同陪伴支持難民、人口販運受害者、無國籍人士和原住民,並在絕望的情況下給予這些教會的陌生人、社會的邊緣者帶來希望。

潔瑪.克魯茲出身自菲律賓農工家庭,因父親工作的因素,她自小就必須移動到不同國家生活,也因此啟發對移民議題的關懷。她表示「移民」已經是全球性的社會議題,教會必須挺身處理這個世代的人口挑戰。為了尋求美好人生,移民是每個世代間必然產生的現象,在這個狀況下,「教會必須想辦法解決移民的孤獨感、被隔離感,以及因為不公義導致被迫離開家園的處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