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宅醫療與教會公共實踐

劉炳熹

2017年12月中,全台灣第一家在宅醫療基層診所「都蘭診所」開幕,新港教會作為都蘭診所的好夥伴,特別前往一同分享喜悅。近一年來與余尚儒醫師合作推動在宅沙龍的聚會,也開始在教會嘗試打造社區保健站,為什麼我們會一頭栽進去全力支持「在宅醫療」呢?

位處於醫療資源相對不便抵達的東海岸,在新港服事邁入第9年,協助主理不少場告別禮拜後,意識到整個大環境帶來許多無奈。交通不便導致延誤就醫的問題層出不窮,醫病關係不佳所帶來的信任危機,還有社區民眾缺乏健康管理的觀念,這都讓我不斷思考,教會到底能夠做些什麼,才有機會帶出一些轉變的可能性。

教會,習於用本位主義思考,特別當聖誕節到來的時候,大家紛紛舉辦各式各樣的聖誕慶祝活動,希望邀請更多非信徒進入教會。這背後的邏輯往往是,我想要展示自己是好的、是厲害的,你們來參與教會就是對的。教會站在很高的位置,從未真實的走入社區,走入基層民眾的困境,所傳的福音不就好像一種虛幻的嗎啡而已嗎?

一年多前認真討論該如何修復老屋的時候,上帝很奇妙的讓大家開始做出觀念的轉換。隨著找出「棟札」,挖掘出這棟老屋代表成功鎮的政治、經濟、醫療與信仰的起點時,大家立即定調,這棟老屋修繕完成以後,是要走向公共性,是社區的藝文展演空間、小型演講廳,到後來接觸在宅醫療,更期待它能成為一個照顧生命的空間。

因著價值觀是正確的,即便余醫師並非基督徒,我們都成為了相當緊密的合作夥伴。一連好幾個月,他來到教會舉辦在宅沙龍講座,與弟兄姊妹從血壓、血糖管控開始談起,大家紛紛建立起來到教會量測的習慣,這些資料皆已在雲端系統,若有異狀皆可與醫師做立即討論。聖誕節活動結束後,辦公室團隊也參與都蘭診所「都蘭塾」的社區保健員課程,我們都笑稱,接下來可以開「都蘭診所」專車,載松年兄姊去就醫了。

走向公共性的信仰實踐,是參與在人生命實際的困境裡,創造更多連結的機會,一同來解決結構性的社會問題,這是位於偏遠地區的我們,不能迴避的信仰課題。

在宅醫療與教會,站立在同樣關懷生命的基礎上,應該要有更為密切的結合。2月25日下午,我將邀請余醫師一同擔任濟南教會「神學禮拜日」講座的講員,演講題目即為「在宅醫療與教會公共實踐」。余醫師將會向大家分享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面對多死社會的議題,在宅醫療能夠扮演什麼樣的樞紐;而我則從教會公共性的角度切入,從老屋修復(物命)到牧養關顧(人命),教會如何走向社區,陪伴大家一起往前走。最後更邀請幾年前為了台東癌症醫療,回應上帝呼召從台北舉家遷移到台東的劉漢鼎醫師做回應人,帶領聽眾更深刻認識台東醫療的處境,以及基督徒能夠有怎麼樣的信仰實踐。

教會非僅屬於有來參與聚會這群人的,還有其社會及公共責任,基督徒需要走入社會真實的痛,在上帝所呼召我們的議題上積極回應,人們才有機會看見盼望,活出耶穌降生的真義。

(作者為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