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同行──亞洲地區對真理與真光先知性的見證

謝昀芳(亞洲宣教會議青年代表)

「所謂的宣教,即是在自己身處的環境或處境下,以己所有、盡己所能去宣揚上帝的愛。」(How we engage in God’s mission is to do what we can with what we have in where we are to share God’s love.)這是一位紐西蘭牧師Prince Devanandan對於我們如何投入「宣教」所下的見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我警醒是否時常忽略了「自己所擁有」(what we have)與「自己所處的處境、環境」(where we are)這兩件事情在宣教上的意義,也讓我重新反思普世教會會議的價值。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如此大型的會議,也很榮幸能夠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代表的身分出席。10月12~16日的亞洲宣教會議(Asia Mission Conference, AMC)由亞洲教協(CCA)舉辦,會議地點位於緬甸仰光,與會成員約600人,分別來自其成員教會、組織及其他相關普世機構或各宗教領袖等。這是為CCA成立60年來第三次舉辦AMC會議,並順道舉行其60週年紀念之慶典。

我將此次會議主題譯為「相伴同行:亞洲地區對真理與真光先知性的見證」(Journeying Together : Prophetic Witness to the Truth and Light, in Asia)。此次宣教會議的主軸聚焦於「相伴」與「先知性」兩個概念,因教會時常扮演著先知性的角色,並以陪伴及關懷作為其宣教之方式。會議的四個次主題討論,則分別為「先知性的陪伴」、「確立奴僕身分」、「上帝國的參與」與「體現十字架的神聖性」。主要探討的議題為:政教關係、環境議題及人權議題(邊緣化的人民,如移民、原住民、境內流民及人口販運等)。

先知性見證是把雙面刀

最初看到「先知性的見證」這個主題時,對這句話的感受並不好。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涵蓋身分與地位的提升,似乎像是在吹捧基督徒的所作所為。慶幸的是在第一場專講當中,講者便澄清了先知性見證這個詞彙確實是把雙面刃;我們時常會掉入優越感的漩渦當中,忘了自己也身處於這個不公義的社會中,這樣的見證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土地與身分認同而發聲,就如原住民歌手巴奈所說的「沒有人是局外人」。只有在這樣的認知底下,我們才能夠感同身受,並體現耶穌的精神,與受壓迫者、邊緣化的人共同面對不公義,與萬物和好。

對我而言,這場會議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我們因著上帝的愛相聚於這裡互相陪伴,試著了解對方的處境,並且透過會議嘗試帶出先知性的行動。而當我們散去以後,這個陪伴與帶出先知性行動的模型並不會停止,它將藉由與會者帶回到各自的生活中,並持續落實於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來自印度的女權之聲(註1)

會議第二天,邀請了印度修女蘇達.法吉思(Sudha Varghese)進行「確立奴僕身分」專講,這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專講。蘇達修女16歲時便隻身來到印度最低度開發的地區宣教,她替貧民募款,使他們得到生理需求的飽足,並於1986年起設立女校,提供女性受教的機會,而後設立非政府組織──女聲(Women’s Voice),致力於女性受教、就業及醫療照護等事工。

在這場專講中,蘇達修女以輕鬆的口吻訴說著她所做的事情以及所遭遇到的困難。這些經驗談的背後,她所對抗的是整個印度社會結構的不公義,以及身邊人的不看好。我很難想像她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對上帝的信心,才能夠跨出原本的舒適圈來服事。不過,我與蘇達修女正好在同一個研經及討論小組,而有機會接觸。我不會忘記那一天,與她搭上話時,她布滿皺紋的雙手握著我的手,以溫柔而堅定的眼神告訴我:「很高興能夠遇見妳,加油!」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因為她正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的最佳代表,與受苦、受壓迫的人站在一起。

也正因為這樣的鼓勵,我更相信儘管自己看似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社會,無法做出偉大的貢獻,仍可以盡己所能去做,便在內心決定回到自己所處的地方後,嘗試加入台南大專的恩友服事(註2) ,作為我自己在這次會議當中的行動。透過這場會議,我確立自己甘願作為一位奴僕,以基督的精神愛鄰舍。而這個行動的價值也呼應文章最開始所提及的宣教精神──在所處的環境,盡己所能去分享上帝的愛。

另外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是女性權益的不公義與壓迫。我在緬甸期間的室友Leena也來自印度,除了生活瑣事的分享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告訴我,印度的女性即便取得了與印度男性牧師同等的學業成就或神學研究學位,仍然無法取得牧師資格,亦即印度女性是無法成為牧者的。她相當羨慕女性在台灣可成為牧者。但事實上,女性牧者在台灣的歷史也不超過70年,且女性牧者在比例上仍為少數。

就這次會議而言,儘管女性參與率相當高,但會議主要負責人、相關幹部以及重要決策成員(如聲明小組)仍以男性居多,誠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部分教會的小會成員男性多於女性般,在在顯示出教會內要達到兩性平權仍有一段路要走。可惜的是,這次會議的安排,幾乎未對亞洲女權進行相關討論。

以青年身分參與會議

這場會議也讓我看見,青年在會議中的角色幾乎是被忽視的。整場會議的青年參與人數屈指可數,會議的安排上對青年的議題也隻字未提,而我便是那些在這些具有特殊身分地位或是高學術領域成就的專家當中,獨自穿梭的青年之一。

在我離開緬甸的當天,一位同飯店的與會同工告訴我,很開心能夠在這次的AMC會議中看見青年的參與,然而這番話卻令我感到難過。一方面青年的參與需要受到肯定,而不該被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另一方面,我對於自己身為青年代表,卻沒能在會議當中為青年做點什麼事,或替亞洲青年的處境發聲而感到失望。我發現自己並不像過去見到的許多投入普世青年事工運動的學長姊般,能在大型會議場合以流利的英語侃侃而談。我聽到一件事情,總需要經過一點時間消化或思考,才能夠好好做出回應,但時程緊湊的會議並沒辦法讓我有太多時間去消化或思考資訊,也因為英語能力的限制,使我時常在倉促之下給出連自己都不太滿意的答案或是回饋,甚至常常在來不及把話說出口之時,已被其他人搶先一步說話了。

對我而言,這是這場會議中我對自己最深刻的反省,除了看見會議的普世價值,認知到自己的有限並在小事上產出行動之外,我似乎沒有裝備好自己便前往參與會議。期許未來自己能時刻警醒,不忘隨時累積經驗與背景知識,盡力地去裝備好自己,把自己準備好,假使有機會再接觸普世會議,能夠有更佳的表現。
感謝上帝給我這次的機會,看見自己的不足並且虛心學習,也感謝在這趟會議當中一路協助、相伴的前輩,讓我能夠透過普世的經驗,不斷尋找自己在這個普世裡的定位,為上帝服事。

註:

1.《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為2015年一部改編自真實歷史故事的電影,敘述20世紀英國婦女爭取投票權的艱難過程。此處以女權之聲比擬蘇達.法吉思在印度地區對爭取女性權益的投入。

2.台南基督教恩友中心提供街友、獨居老人等弱勢族群的照顧與協助,主要事工為聚會、供餐、貧弱住戶探訪、收容及救濟、社區服務與免費義診。台南大專恩友事工,培力學生每月一次前往恩友中心主理聚會並一同用餐,協助週間物資運送及探訪。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