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一杯咖啡如何推動公平貿易?

現代人習慣以一杯咖啡開始一天的忙碌,但是你知道你喝的是咖啡農被層層剝削的「血汗」咖啡,還是公平貿易「良心」咖啡嗎?在咖啡產銷過程中,究竟存在多少學問,讓你可以藉由喝一杯咖啡幫助弱勢族群、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台灣教會公報社秉持信仰精神,向來支持社會公義不遺餘力,為推廣公平貿易,讓更多人從日常生活中支持弱勢族群,特別邀請台灣第一家取得國際公平貿易認證的「生態綠」業務專員許宏任專講。啜一口公平貿易咖啡,讓心靈與感官同享芬芳。


(相片提供∕生態綠、陳逸凡、Tiffany)

■時 間/5月18日(五)晚上7:00~8:30
■地 點/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
■講 師/許宏任(生態綠業務專員)

喝一杯咖啡,支持公平貿易

主講◎ 許宏任       整理◎曾俊柏

       

平常喝咖啡的時候,你優先考慮的是什麼?是口味、香氣、商家還是產地來源?也許都有。但除了這些以外,其實還有公平貿易咖啡可以選擇。公平貿易是什麼呢?公平貿易實際上是一個有組織的社會運動,有公平貿易標章的商品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品牌,而是就像不同品牌的商品有CNS標章一樣。選擇公平貿易商品有什麼好處呢?選擇公平貿易的商品,背後代表著支持環境的永續發展,以及人權與農民的照顧。

收購價格保障

公平貿易簡單來說,就是生產的農民有最低基本收購價,就好像最低基本薪資一樣,保障這些農民的付出可以得到基本且合理的對價。那這價格是如何訂出來的呢?怎樣保證這個收購價真的符合公平且合理的原則呢?國際公平貿易組織會找來各項產品相關的專家學者會商,更重要的是,這當中至少有一半與會人員是相關產業農民,一同依據各種農作物與產地狀況來研擬價格,讓訂出來的價格更能符合實情,而非紙上談兵的想像。

有了最低收購價格後,農民只要適量地耕種,就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也間接地保護到自然環境,避免土地遭受過度的開墾。也許有人會擔心訂出了最低收購價格後,這些農民是否就不會顧及品質,而生產出糟糕的產品呢?實際上,雖然有最低收購價格,但並不保證會收購產品,即使在公平貿易的規範保障之下,農民與農民之間還是具競爭性,如果品質過於低落,合作社仍是可以拒絕收購的​。

改善社區發展

除了最低基本收購價以外,公平貿易還有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社區發展金。社區發展金有點像是公款,讓農民組成的合作社可以依據實際需求規劃如何運用。公平貿易組織沒有限定這筆錢如何使用,只要合作社有想法,透過所有農民民主決議,這筆錢可以發展醫療、教育、公共設施或是改善生產技術等。

例如在馬拉威,農民便利用社區發展金蓋了水井,因為當地取得飲用水相當不容易,於是他們使用社區發展金進行公共建設,解決問題。而在宏都拉斯的咖啡合作社,則是買了貨車,因為他們原先沒有這樣工具。有了這筆額外提撥的共用財之後,所有農民就可以利用這台貨車,將貨物送到市場去販售。

除了這些福利以外,也有一些規範,像是農民的勞動條件。在公平貿易的規範下,所有參與的農民及勞工必須男女同工同酬,並且不得使用童工,保障孩童的受教權,避免孩童暴露在危險且不公平的環境下。

此外,除了農民需要遵守公平貿易的規範,收購商及生產商在整個產銷過程中也需要符合公平貿易的規範,而且有第三方團體來稽核這整個過程,以確保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出現違反規定的狀況。

不公平貿易惡果

那麼,不公平的貿易又是什麼?在一般的貿易下,農民往往無法決定自己的產品價格。譬如當收購商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收購時,農民一開始不願意賣,收購商便轉而去找其他願意賣的農民收購。時間拉長了,對農民不利,因為遲遲不賣出,一來是農產品可能因為儲存過久而變質,二來是到最後如果都沒賣出去,連成本都無法回收,所以這些農民常常最後只能被迫出售,藉此得到微薄的收入。

如果農民想要增加收入,但價格又無法提高的話,只能透過提高產量來解決,而提高產量就需要消耗更多的土地來耕種。大量的土地開墾,以及使用過量的化學肥料與農藥,都會對環境造成不小的傷害。除了對環境有傷害外,為了得到更多的產量,還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資源,而這些人力資源考慮到成本,可能就會用童工來補足。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目前已知至少有1億6000多萬名童工,而且其中約有一半的童工在非常糟糕的工作環境底下工作,甚至一點保障都沒有。長期這樣發展下去,會影響到他們的教育、生活以及未來發展,要改善生活將變得更加困難。

消費即支持

那麼,該如何支持公平貿易呢?選擇公平貿易商品就是一個簡單的途徑,像是台灣教會公報社提供公平貿易咖啡供員工及消費者購買飲用。除了台灣教會公報社以外,台灣也有超過30間公司在自己的茶水間設立了公平貿易茶水間。公平貿易也有推廣公平貿易城鎮的活動,台北市議會在2015年通過決議參加公平貿易城市的評選,而且終於在2017年正式成為華語區域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而亞太地區第一個公平貿易城鎮則是日本的熊本市。除了城市以外,還有公平貿易校園,在台灣至少有15個學校已經參與這項活動,透過學校的餐廳、辦公室或合作社等,提供公平貿易產品。另外在台灣也有超過100家咖啡廳及餐廳接受過公平貿易的輔導及訓練,提供消費者公平貿易咖啡。

除了咖啡以外,公平貿易商品涵蓋的範圍其實非常廣,全世界有超過3萬6000種的公平貿易商品,光是德國就有2000多種商品,而台灣目前還在發展推廣當中。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企業響應,並且提供、發展更多公平貿易商品在市場上與大家見面。

永續發展為目標

公平貿易一開始只是民間發起的社會運動,但是透過消費者的力量,慢慢地影響到政府公部門,譬如倫敦奧運便採用了不少公平貿易的商品,包括各種球類項目的球;歐盟議會會長也曾經公開支持過公平貿易產品。在2015年,公平貿易組織也已經成為聯合國的策略夥伴之一,在聯合國發表的永續發展指標中,有非常多項目跟公平貿易是一樣的。

公平貿易的精神也希望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能有更接近的連結,如果消費者離生產者太遠,大眾很可能就忽略了生產者的生活條件。一位提倡永續食物發展的食物系統專家安娜‧拉普(Anna Lappé)說:「我們每一次的購買,就像是一張選票,決定著未來地球的樣貌。」消費者的力量其實是可以影響到整個國家,甚至影響到整個世界的運作,所以不要輕看自己的力量。關心第三世界的人民或是環境保護運動者,都可以藉由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消費行為,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行。

公平貿易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

◎曾俊柏

你知道嗎?喝一杯咖啡也有可能實現公平正義!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就是為此目標努力的團體。

根據維基百科,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多方參與組成的非營利組織,擁有20個團體會員(或稱為標籤倡議者Labelling Initiatives)、生產者組織、貿易商和外部專家。該組織負責訂定和審查公平貿易的標準,用以協助生產者在市場上獲利與維護公平貿易商標的權利。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自2004年1月分離兩個組織,分別為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FLO International)以及公平貿易認證組織(FLO-CERT)。

什麼是公平貿易呢?公平貿易有三大含義:友善生產者、友善消費者以及友善環境。

友善生產者是以「合理收購價格」向生產者收購農產品,並且生產者也要符合法規。例如:男女同工同酬以及禁止童工等。若以合理的價格收購,生產者就不需要為了耕地而大舉破壞環境,只要有適當的耕種就足以餬口,這同時也能涵蓋到友善環境的精神。

除了降低土地的開發,友善環境還包含原有的耕地需符合環境永續的標準,像是農藥的規範、妥善的水土保持等。

另外,公平貿易也以透明的商業模式與管理方式,讓消費者能夠清楚的知道產品的來源,並且有安全的原料來源,使得民眾可以買得安心也用得安心。

除了上述的這幾點外,公平貿易也注重整個社區在合理收購價格之外,還有額外一筆社區發展金,可以讓農民組成合作社,在農業上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36000種公平貿易商品,充滿在你我生活日常中

你知道全世界目前有多少種公平貿易商品嗎?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意料,目前為止,公平貿易商品已經多達3萬6000種之多!

公平貿易產品的範圍,除了你我較熟悉的蔬菜、水果、可可、穀物、咖啡、糖,還涵蓋花卉、棉花、草藥、香料、酒,甚至是黃金及球類運動的球,大大小小的生活用品已經陸續在公平貿易的架構下逐步產生。

也就是說,當你一早起床,步入盥洗間開始打理自己,接著坐下來吃一份早餐,或許配一杯咖啡,然後換上出門用的服裝。光是在短短的早晨準備過程,從寢具到你穿的衣物、盥洗用具、餐具,還有吃的早餐及喝的咖啡,通通都可以來自於公平貿易。也因此只要願意選擇,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來自公平貿易。每一個日常生活的小小行動,都能夠支持那些農民或生產者,讓他們享有合理的收入,不再被商人壓榨。

以公平貿易精神支持文創,帶動人心良善

台灣教會公報社除了出版台灣第一份報紙,過往人稱「新樓書房」的門市部,至今仍致力在不同時代中開創生機與活路。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表示,書房所販售的商品,除了賺取利潤作為文字事工之用外,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具有信仰的意義。

例如來自花蓮馬圵有機共同農場的米,以及來自台南西港區的手工藺草包,不僅與在地產業結合,更是社區營造的成果,其中更能找出宣教意涵,即便價格稍高,公報社仍樂意推廣,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產業背後的事工意義。

「馬圵」是阿美族語「新開墾、肥沃」的意思。2001年桃芝颱風重創花蓮大興部落,族人紛紛搬遷,導致田園荒蕪,兩位在地牧者林玉心與周銀蓮無法坐視不管,開始著手復振在地產業,因而再次啟動生機。
兩位牧者投身尋找資源與管道,培訓推動有機農作復耕計畫,成立「馬圵原鄉發展協會」,從復耕、培育到有機轉型,以阿美族特產如香紫米、竹筍、薑,以及木瓜、南瓜,進一步製成風味的創意產品。

馬圵農場配合祖先的傳統智慧,依照季節與區域性進行調整,以符合自然時序的方式培育作物,並且加入花蓮縣政府「無毒農業示範部」,成為在地產發的模範。目前「馬圵農場紫晶米」也在台灣教會公報社門市合作販售,提倡原鄉在地產發、自主產銷,不僅帶動部落營造,招聚族人,更帶給台灣人多一份安心無虞的食材選擇。

而早前英國宣教師甘為霖牧師來到台灣從事盲人教育時,看見盲人的辛苦,不是在路邊乞食,就是在踩水車、編草席。看見台教會公報社門市販售的西港藺草編織品,就想到當年甘為霖看見盲人辛苦編織之景,提醒宣教是要看見苦難人的需要。藺草包除了產品實用美觀,也對社區發展有實質幫助,更能結合宣教意義,促發人回想起早年宣教師的用心,讓承受苦難的人得到改變。

台灣教會公報社用心規劃安排,期待所有的產品都能夠與事工結合,收入直接回饋需要的社福機構,方嵐亭表示:「不是因為公報社很有錢,而是希望讓社會充滿良善。」期盼透過門市產品等硬體的改變,帶動人心等軟體的改變,讓公義良善充滿社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