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勢挑戰 創新華語禮拜

面對母語人口銳減趨勢 台北市區教會共商應對大計 禮拜中合宜敬拜讚美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教育部長執聯誼會7月28日上午在大安教會舉行「如何創新華語禮拜的內涵及敬拜讚美方式」,台北中會大稻埕教會牧師謝大衛於座談會指出,使用母語人口銳減,在台北市區是不可逆的趨勢,因而對北市的長老教會教勢造成很大挑戰。設教超過140年的大稻埕教會,在2014年開始設立華語禮拜,聚會人數的確因此增加。

根據謝大衛的觀察與分析,台北中會教勢呈現增長的教會中,增長因素可分為建堂、小組、成立華語禮拜等三大類。雖然大稻埕教會的確因成立華語禮拜,聚會人數增加,不過謝大衛也提醒,大稻埕教會稱華語禮拜為「第二場禮拜」,而不使用「華語禮拜」的名稱。此外,第二場禮拜不舉行聖禮,每季會暫停兩次,目的是讓原參與第二場禮拜的會友一同參與台語禮拜,接觸母語,認識教會的傳統。諸此種種都是避免因為教會有兩場禮拜,日久後成為教會區隔成台語及華語兩間教會的導火線。

謝大衛並根據台灣神學院教授鄭仰恩著作《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指出,廣義的語言,是一套溝通符號的表達方式與處理原則,而從研究宣教本質來看,福音與本土文化對立衝突中,宣教應努力於現代化語言,例如藉由醫療、教育、社福等社會工作,消除社會對基督教的偏見。如果當年加拿大宣教師馬偕博士所到地區不是台語族群,「馬偕是否也會學習其他的語言?」謝大衛提出反問,希望在座參與者思考,語言是宣教工具,不應該是阻礙。

但謝大衛仍強調,長老教會傳道師如欲晉升牧師,仍應通過母語檢定,畢竟長老教會是保存母語文化的教會,他呼籲傳道師既然要成為長老教會的牧師,就不要嫌麻煩。

講座除了邀請謝大衛分享,也邀請七星中會大直教會傳道姚復鈞分享大直教會開設華語禮拜的經驗,以及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副教授陳琇玟談禮拜中合宜的敬拜讚美。姚復鈞提醒,不要急於要有華語禮拜而開設華語禮拜,首要考慮的是,是否出現願意開設華語禮拜的關鍵人物,尋求對華語禮拜有恩賜的人出現。

針對禮拜氛圍的營造,陳琇玟使用許多影像圖片,介紹不少根據聖經的禮拜創新。她以「暗影禮拜」為例說明,禮拜中可以每讀完一段經文便熄滅一根蠟燭,象徵耶穌的受難,最後台上所有旌旗、聖餐桌上的聖餐用品全部搬走,象徵客西馬尼園中漫長黑夜裡的混沌和背棄。她表示,禮拜不僅是宗教禮儀,禮拜還是看得到、聽得到的神學。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