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牧師娘也要告別祭壇

Photo credit: WarzauWynn

當牧師老公退休時,一直以來陪伴奔跑天路的牧師娘,
她的心路歷程為何?有何生涯規劃呢?


揮灑夕陽下的精采

文圖◎鄭明敏

隨著另一半盡程退休,姓「牧」名「師娘」的我就自然退了。因為必須與娘家媽媽同住,就把照顧、陪伴長輩視為人生下一階段的任務。從服事教會眾人,陡然退而服事自家人,生活步調瞬間緩慢許多,等搬家安頓的忙亂褪去後,正式品嚐退休生活的悠閒。

初始,的確享受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慵懶,在牧會生涯中,這是生病才有的特權。不過,當度假模式成為常態時,漫無目的、無聊的空虛就浮現了。自己很快意識到,平衡的退休生活是需要花心思經營的。

有些退休牧師夫婦選擇自由遊走於不同的教會參加崇拜,我則看重自己有固定的教會生活,強大的牧家基因使我很難安於單單「做禮拜」。積極參與教會服事是傳道人對信徒的基本教導,但對一個退休的牧師娘而言,要落實這個簡單的道理,卻有一些「眉角」必須謹慎。因為原退休的教會已有新的牧者接任,為持守牧會倫理,避免造成現任牧者的困擾與壓力,我們不再回去原有熟悉的教會,而踏入一個新而陌生的教會。

想參與服事之先,謹慎低調很重要,因為牧師娘的光環可能使能力被高估,也可能無意間令在某些領域原有固定服事的同工產生誤解,退休牧師娘的角色尤其必須與駐堂牧師娘有清楚的區隔。我個人選擇融入群體服事,參與婦女團契或詩班、聖歌隊,淡化個人色彩,安然自在享受服事的甘甜。

讓恩賜引導服事

恩賜是上帝白白賞賜的禮物,退休後不必再為事工需求而辛苦操練裝備,就根據恩賜來投入遊刃有餘又能樂在其中的服事。多數牧師娘會由單一地方教會的專職服事退休,事實上只要不違牧會倫理,其他早已熟悉的外展領域服事不必隨之吹熄燈號,反而因退休後時間更有彈性,可增加服事分量,諸如:彩虹媽媽、得勝者校園事工、讚美操、更生團契福音事工等,都是許多牧師娘配搭教會服事長期委身的事工。

我個人則是有機會長期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普世關係事工。2017年底退休之際,正值總會開始著手推動成立「台灣普世論壇」,期待透過這個平台,讓普世眾教會深入理解台灣人特殊而無奈的國家認同混淆,並共同關心台灣被長期打壓的外交孤立。這是一項艱鉅而浩大的工程,感謝上帝,在這個歷史的契機時刻,讓我有機會成為其中的一顆小螺絲。

婦女普世事工也是我熱愛的一環。退休前一個月,我銜命受派出席世界公禱日在巴西舉行5年一度的全球大會,我婦女事工委員會事先提出申請,期待台灣有機會成為世界公禱日全球禮拜文撰寫國,結果獲大會正式接納,並排定台灣為2023年公禱日撰寫/代禱國。由於世界公禱日禮拜文是全球教會一體適用,產出程序嚴謹,必須與紐約總部密切配合,這是另一個要從2019年持續至2021年的浩大工程。

因著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的信任與託付,徵召我負責其屬下普世小組的運作,帶領4位普世經驗豐富的姊妹,針對婦女普世關係或組織的相關事務提供諮詢與建議,幫助委員會決策時有可靠的參考依據。這個小組也以團隊分工的模式協助翻譯「小錢祈禱運動」的刊物《小錢祈禱網》(Circle of Prayer),在《女宣》雜誌逐期刊出。這項分量不大、沒有壓力的服事,給我機會重拾荒廢多年的翻譯寫作,再次體驗鑽研在兩種語文之間尋找對等字句的樂趣,增添退休生涯的亮點。

成為別人的幫助

牧會期間,牧師娘經常必須成為溫暖的聆聽者。每個家庭或個人都有各自的難處,大多時候牧師娘無法解決問題,但耐心的陪伴與傾聽,或是在會友同工摩擦之處成為一抹調和的鹽,則無疑是多數牧師娘長期操練出來的特質。倒是沒有想到,退休之後這項特質還能成為別人的幫助,尤其是一些面臨牧會難處的牧家同工,資深又退休的牧師娘成了足堪信任的正字標記。每每在聆聽他們描述時,總有股回顧自己年輕歲月的錯覺,因為這些憂慮與苦惱竟是這麼雷同,尤其是一些思慮縝密的女傳。

慶幸的是,歲月並不只是如沙漏般帶走我們的時間,也同時從生命經歷的淬鍊,為我們累積寬廣的智慧。有時我分享經驗累積得來的洞見,年輕的聽者不盡然能心領神會,但傾吐後的輕鬆,加上心態的轉換,總能在離去時掛上一抹「一切都會好轉」的微笑。這些經驗給我的領悟是,感謝主,能活到耳順之年,真好!

一點點的加總

身心靈平衡的生活是所有「一點點的加總」:一點工作、一點休閒、一點學習、一點運動、一點壓力、一點放空。步調可以有點趕,但不能太趕;自在維持既有的操練與自律,但無須強求不斷的自我提升。

首先,重拾荒廢多年的琴藝,但「視茫茫」已是生命的實況,接受了自己再也無法精準視譜的事實,也就打消想拜師精進琴藝的雄心。此時,彈琴只剩單純的享受音樂,再加上手指的靈活運動。充裕的時間也使規律的練琴成為可能,聽著生疏僵硬的音符節奏漸漸順暢,縱然無法達到完美,仍然為退休的日子增添些許色彩。

感謝上帝,帶領我們退休後,落腳在一個坐擁好山好水的區域,算是個觀光景點,週末假日人潮洶湧,所以我總利用一大早步行來到河邊,沿著河邊先快步運動,再漫步徜徉於朝陽映照的山光水色中。坐在河畔靈修更是一大享受,大自然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人更深刻體會造物主的偉大,也激發渴慕親近神的意念。

以這樣的生活模式,在人生的夕陽時段朝著天家直行,心中不但了無遺憾,更充滿無限的讚美與感恩。

回首,再起程

文圖◎許素芬

1983年外子於台南神學院畢業後,受派到花蓮東方教會,我們展開了傳道生涯。一直以來,我自許寧可住在耶和華的殿中,轉眼35個年頭過去,今年9月外子退休了,他還可以偶爾回祭壇講道,但當牧師娘的我,是否也該告別祭壇?

35年的日子「咻──」的經過腦海,依稀記得35年前,我們夫婦帶著大兒子、一條狼犬,坐上搬家公司的車子,從台南開車到花蓮,由海線進入市區的情景,轉眼已經落腳台南新化,決定退休長居於此。想著整個服事的歲月,一下子眼眶充滿了淚水,因為腦海的記憶太多。

年輕的傳道歲月

年輕傳道人開始的宣教工作,一定都熱情地在所分配到的禾場上竭盡所能,那也幾乎是最戰戰兢兢的歲月,是宣教年日裡最深刻的記憶,不管是與青年徹夜聊天、打球、深夜街頭溜達、玩大老二……,記憶中打桌球輸的人要請吃牛肉麵,而出錢的人大多是我;週末的大雜鍋晚餐,家裡沒人照顧的孩子可以待在教會,直到晚上練歌、聚會;週末徹夜聊天談信仰、打屁直到深夜父母電話催促;外地從台北返鄉的學子,還沒到家,總會先電話詢問有沒有吃的,水餃、泡麵都好。那真的是一段溫馨的歲月。

特別有趣的事是老二在花蓮出生,坐月子期間,青年來陪伴一起打牌,而婦女團契的姊妹輪流準備月子餐、幫嬰兒洗澡。聽到有人從樓下上來的聲音,大家一起藏牌,我則趕快戴帽子、穿襪子。一整個月下來,冰箱滿滿的,大家幫忙吃麻油雞,我的月子餐養肥了好幾個人。

我們的那個年代

90年代末期社區宣教開始興起,以前從事社區服務叫做不務正業,後來沒有參與的叫做不會宣教,那無非是教會人數增長的傳教工作進入了瓶頸,開始改變策略走入人群,主動分享上帝的愛給社區居民。

印象中,我們在鳳山東門教會10年的牧會,每年暑假第一天展開游泳課,每次只收10名,10年下來,牧師變成社區青少年的教練牧師。期間傳統主日學改為週末快樂兒童營,我家的餐桌也變成了提供主日學老師(社青)從職場趕回來,參與週末營工作的晚餐桌,沒菜了就再加,直到老師都就定位。年輕人就這樣聚集了,敬拜讚美也跟著興起,從一開始老長老不願站起來,到主日提早20分鐘開始敬拜,再到週三祈禱會的敬拜讚美參與者的操練與裝備、婦女團契也要有敬拜讚美團……,教會打開門戶、拆掉圍牆成為一股風潮,直到如今。

傳道生涯碰上的幾件大事

‧深受愛戴的信仰長輩
「有代誌,你先找我,我不會虧待你。」類似的話我在不同時日、不同教會遇見了3次,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遇到。教會中喜歡當「眾人愛戴」的信仰長輩為數不少,要小心接駕,否則3、4年後鼓動會友說你不適任的,應該就是這號深受愛戴的信仰長輩。請記得他的好、並尊他為「深受愛戴的信仰長輩」,祝福他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我經驗中前兩次不會虧待我們的長輩,上帝都有特別的照顧,除了不再任職之外,生意也都失敗了,或許這只是他們不巧碰上金融風暴,不是他們的錯。

‧被借錢
當自己教會的長老、老信徒被經濟逼到向牧者開口借錢時,最好要有拿不回來的打算。至今有個年輕人(現在中年了)還沒還錢,他說弄丟公司的錢,急需牧師幫忙。這看似沒什麼大不了,但後果是,該青年全家8口從此不好意思來做禮拜,一段時日後信徒與長執不斷在問:「你們有去探訪嗎?為什麼一下子都不來了?你們有關心嗎?」後來我只好請這位年輕人的媽媽轉告:「牧師家現在沒缺錢,不要擔心。全家還是要來做禮拜!」唉!越說、越關心,越不好意思來,還好一段時日後他們分散到不同教派、教會繼續做禮拜。我常把這個經驗跟年輕傳道人或信徒分享,並且在開始牧會工作之先就說明:「不好意思,因上述原因,牧家不借錢給信徒。沒飯吃,就來牧師館找我們吃飯吧!」

‧迷上祭壇上的光環
以前想到了這個問題,心中都會有些微罪惡感,甚至認為「黑白講」。不過,不管是牧者迷上祭壇的光芒到老還戀棧不已,或是異性信徒迷上祭壇上的牧者,都一樣造成困擾,這幾年在禾場上時有所聞。以前我一直不諒解一個私生活相當不檢點的牧者,但經過了風光的歲月之後,他經歷上帝的懲罰,在他宗派中傳為重大新聞事件。利用宗教信仰、對光環的迷戀使人走入墮落,將來如何面對上帝?屬神的不能玷汙,牧者私生活沒有好的榜樣,如何帶領信徒靈命的成長?也希望迷戀牧者祭壇上光環的你或妳,懂得尋找生命的方向。

‧錢與權的誘惑
這好像是牧者最大的十字架,小至牧者謝禮的計較,大到教會大型機構的你爭我奪、各項選舉派系爭奪。想起有次我和某牧師搭相同班機前往台北總會開會,他邀請我「一起搭車」,出了機場大廳一部名車駛近,有人下車向牧師行禮,並幫忙開車門,並拿當天的報紙給牧師。之後我們一直沒講話,直到總會。下車後我喉嚨一直卡著「哦!」這個字,只有翻白眼,原來我經歷了權力的遊戲。也碰過手腳不乾淨的牧師,雖用權謀掩蓋貪心,但終究要經歷上帝懲罰,不只是自己要面對罪惡,也要受到社會法律的懲治。我不知是世界的法律還是教會比較找得到上帝的救贖,或是我們太墮落了?唉!傳道人聽從上帝的呼召,走屬上帝的道路,身外之物請放開,交給上帝吧!尋找上帝的祝福比較重要啦!

牧家生活點滴

‧牧師夫婦
夫婦同心、同行是很美好的。服事的壓力每個人都雷同,只要有機會我都不厭其煩跟年輕傳道人分享,牧師娘如果要信徒尊重牧師,牧師娘對牧師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相同的牧師也是,如果牧師娘在牧師的事工上負責端茶倒水,很快的,牧師娘在教會的角色也會是掃地、關窗戶、關燈、煮飯。也不是說牧師娘的工作要去分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而是這會直接陷入被忽略的情境。其實改變很簡單,只要牧師偶爾記得說:「這件事情應該可以問牧師娘,請教她的意見……」牧師娘也要常常放下手邊的工作,夫妻兩個人一起出現,特別是探訪工作。我很不願意看到師母一臉「怨長」的過日子,更不願意看到牧師或牧師娘走入不歸路,因此如何同心、同行真的需要兩個人的智慧與上帝的引導。至於師丈,通常只要他有很好的工作,都會受到尊重。

‧牧家兒女
牧師的孩子受到會友的喜愛與照顧是常有的事,最近我們家孫子也受到信徒的喜愛。兒子從小在教會大家庭長大,習慣牧師館裡人來人往,但媳婦還真不習慣,人多時要準備很多食物,也花很多時間收拾善後。我們也擔心受到大家寵愛的孫子會像他的爸爸或叔叔一樣自我中心,很多的擔心無非是希望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照顧好自己,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每個孩子都要自己經歷神,懂得上帝的美意,更要茁壯的走在上帝的道路上。

告別祭壇

35年的日子累積的酸甜苦辣、歡樂、眼淚與關愛實在太多,不是這個篇幅能訴盡,這一切我們已走過,願將這些年日的點滴呈現在上帝跟前。阿爸父神,我們竭盡全力了。2018年8月我跟著告別祭壇,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接下來呢?與主同行35個年頭,牧師娘我還是會繼續我的職場工作,但教堂師母的角色可以放下了,已經不再需要觀察這禮拜誰來誰沒來、主禮者可有準備茶水、哪個孩子沒進來做禮拜。我知道可能還要一段時間去適應,雖然不再站在會眾眼前的祭壇上,但宣教的心永遠不會改變,期待告別祭壇後,能更歡喜的親近主。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