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振台灣文化 守護母親語言

世界母語日20週年 民間社團辦活動展現台語典雅優美 展現世代傳承心志

【陳逸凡專題報導】3月3日,由台文筆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228詩歌文化節」活動,透過吟唱台語詩歌及吃魷魚粥等紀念活動,成為後代子孫緬懷台灣先烈的民俗活動。會中,成功大學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教授親子,以及多名就讀國中、國小的學童,分別透過台語文讀劇、吟詩等方式展現台語的典雅優美。蔣為文特別感嘆,反駁社會上對台語無法書寫的誤解與偏見。

事實上,有感於台語正面臨嚴重的斷層,在民眾無感中逐漸走向凋零與死亡,台灣教會公報社從去年9月至今,在每個禮拜六上午推出半個小時的「台語講故事」活動。該活動專為學齡前的親子設計,提供舒適言說聽講環境,盼讓瀕危的台語能從下一代扎根做起,重新找回台灣文化的認同與自信。

活動提案人、台南神學院牧育處實習組傳道師王美書表示,自己是台北人,在成長過程中,華語比台語流利。過去曾有人對她說:「妳的英文比台語好!」刺激她反思「為什麼自己的母語消失了?」因而找到重拾台語的動力,歷經一番努力,終於再次流利講台語。現今的教育環境中,絕大多數的幼兒園都有「母語日」活動,但都是體驗性質,而不是真正落實在生活中。王美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遍尋不著用台語說故事的公共資源,於是決定自己講台語故事給孩子聽,並向教會公報社洽談合作,邀請孩子跟家長一起前來聽故事。

本身有4個孩子的全職母親洪旋格牧師,亦有相似經驗,幾年前舉家遷居台北,她遍尋不著講台語的教會主日學,僅有教會外的台語共學團可供選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幾乎所有的小孩都無法講台語。不過洪旋格亦反思,孩子在教會主日學短暫的時間內,學習的重點應該是抓住信仰,語言的傳承主要還是家長應該負起的責任。

在教會公報社擔任台語說故事志工的退休牧師陳宇碩表示,平常在家中都以台語跟孫女對話。他提出觀察,很多參與台語說故事活動的孩子台語十分流利,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家長必須重視母語教育,包括帶著孩子尋找相關的資源等實際作為。

由於現在的電視節目、學校教育都是以華語為主,孩子學習華語完全不是問題,學習台語反而成為困難的任務。陳宇碩建議,母語教育應該越早開始越好,在學齡前最好盡量以母語跟孩子說話,這是父母應該要有的覺悟,因為進到國小以後,一個禮拜僅有一小時的本土語言課程,根本不足以培養孩子的母語能力,能夠學習的十分有限,家庭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母語學習場所。

2019年,是聯合國所訂定為「國際本土語言年」,更是「世界母語日」(2月21日)訂定滿20週年的日子,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訂立的主題為「本土語言是發展、和平與和解的要素」。台灣也在1月9日公布實施《國家語言發展法》,展現保護語言多樣性的決心。本期新聞專題將介紹致力台語保存與發展的努力與嘗試,期盼喚醒更多人對母語教育的重視。

國家語言發展法概覽

歷經10餘年各界討論,2019年1月9日總統蔡英文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全文共計18條。其立法精神,並非指定「官方語言」,而是期望使台灣社會各樣固有語言皆能獲得傳承與發展保障,透過保障母語的教育權、傳播權及使用權等方式,讓每個族群都能更有自信、有尊嚴地使用自己的母語。

根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3條,「國家語言」係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第4條更明定:「國家語言一律平等,國民使用國家語言應不受歧視或限制。」

對於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第7條規定:「政府應優先推動其傳承、復振及發展等特別保障措施。」在教育方面,第9條明定政府各主管機關應保障學齡前幼兒學習國家語言之機會,並於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國家語言列為部定課程、學校教育得使用各國家語言為之,並獎勵大專校院、研究機構開設國家語言相關課程,及進行相關學術研究,並致力完備國家語言教育學習之教材、書籍、線上學習等相關資源。

在公共事務方面,第11條規定:「國民參與政府機關行政、立法及司法程序時,得使用其選擇之國家語言。政府機關應於必要時提供各國家語言間之通譯服務,並積極培育各國家語言通譯人才。」

在傳播媒體方面,第13條規定:「政府應獎勵出版、製作、播映多元國家語言之出版品、電影、廣播電視節目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政府捐助從事傳播之財團法人應提供國家語言多元服務,並得設立國家語言廣播、電視專屬頻道及各種形式通訊傳播服務。」

文化部指出,本法係保障學生學習母語的選擇權,但不會強迫學校必須對學生教所有語言,也不會要求學生要學習所有語言;本法係授權地方政府依在地需求,提供必要的國家語言公共服務,但不會要求所有公共服務都必須使用所有語言。(整理╱陳逸凡)

青年處境查經 深化日常母語思考

【邱國榮專題報導】一般認為,多數年輕人不會參加查經聚會,更何況是用台語查聖經,不過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每個禮拜日晚間舉行的台語處境查經班,清一色是年輕的大學生及研究生。

濟南教會2018年暑假開設台語處境查經班,而且是由想要學習台語的台灣師範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及台灣大學等學校學生組成,每次聚會平均10人。除了學習台語以外,也藉由處境查經方式,用台語思考當代的社會處境,並思想信仰及生活的關係。受訪的兩位同學表示,相當肯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必須通過母語檢定,才能取得牧師資格的做法。

台北中會公義行動教會會友周維理表示,早年宣教師從國外來到台灣宣教,努力將聖經翻譯成台灣人的語言,使台灣人可以用承載自身文化的母語去理解上帝的話語,這是非常棒的宣教方式,而教會差派出去的宣教師,要學習當地人的語言,也是基本要求。可是在台灣,社會大眾習慣使用華語,反而使身為長老教會的傳道人,主張一些理由排斥接受母語檢定,「其實這是本身對台語的仇視感。」他表示,如果換個場景去想,要求差派去緬甸宣教的宣教師,得通過緬甸語言的檢定,這應該不太會造成抗議。

周維理說,母語承載著文化,既然要釘根本土、擔任長老教會的牧師,就該去尊重與學習台語。在他來看,那些認為長老教會青年的流失跟語言有絕大關係的看法,是狹隘的認知。

「長老教會的傳道人要不要學習台語?我認為是有必要。」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會友李新元則表示,台語所建立的語言脈絡跟華語不同,因此台語文化的信仰價值就會不同於華語。就以主禱文「赦免阮的辜負」對照華語「免我們的債」來看,他表示,語境不同會導致思想信仰與生活的關係不同,「和合本聖經」是翻譯給當時中國人理解神的方式,而「白話字聖經」是符合台灣人需要的聖經,從這樣脈絡來看,長老教會的傳道師,當然更應該學會白話字,並接受台語或其他族群母語檢定。

處境查經班是用台語思考處境,身為當代年輕人,李新元跟多數年輕人一樣,很少用台語去思考問題,去思想信仰及生活之間的關係。他表示,語言承載著時代的概念,以及價值觀,還有承載文化所建構出來的處境,因此講台語、查白話字聖經,尤其以處境查經方式的心得,自然跟用華語思考聖經的結果不同。

首座台語文創園區 母語保存新據點

【洪泰陽專題報導】全台首座台語文創意園區2018年5月在彰化市八卦山上的綠色教育園區啟動,縣府與民間合作塑造台語文保存與傳承教育重要據點,園區逐漸成為假日民眾旅遊與親子學習的熱門首選。

台語文創意園區配合著原成功營區的建築物,結合現有建築結構將內部改裝後,分別設立了文化館、多功能館、藝文館、親子館、音樂館、戲劇館等6大場館,每個館內都有豐富典藏資源,搭配互動裝置提供民眾使用,而圖書文物與影音資料則多由各界提供。

文化館內展示著台語文發展及演變過程資料,書架上放置許多台語文書籍,搭配館內播放的台語歌曲。多功能館內立著兩大看板介紹台語文創意園區與相關台語文推展活動,一旁也展示許多台語文宣品,此館最大的特色在大型觸控螢幕裡的互動App,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觀賞有聲台語繪本,或是挑戰「動物對對碰」等遊戲。藝文館則設置台語繪本等圖書,讓大小朋友們能有個空間,用母語講故事。親子館提供河洛經典歌仔戲等影片,除假日固定時段播放以外,也能讓民眾自行挑選想觀賞的影片播放,寓教於樂,拉近親子關係。音樂館內展示了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唱片及歌謠手稿,牆上則詳細介紹了不同時期的台語音樂發展,館中也輪流放著各時期的台語經典歌曲。戲劇館本館是最受小朋友歡迎的空間,內有華麗的黃文進紀念布袋戲台,旁邊展示著手寫布袋戲及歌仔戲劇本的收藏史料,除了可挑選歌仔戲的曲目聆聽外,也能走到戲台後方把玩戲偶,展館後方也介紹傳統戲曲的發展歷程。

台語文創意園區設立的核心人物、彰化縣前縣長周清玉,致力於母語運動20多年,對於園區經營秉持一個理念:「不求快速進展,但要一步步紮實地去做。」台語文化在家庭中快速流失,透過活動與精采圖文資料,重新讓民眾認識母語的美麗,這是需要關心的。

台語文創意園區成立以來一直積極推動「阮兜講台語」活動,也配合關懷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各樣活動,例如台語演講與音樂比賽、兒童台語文化營、教學研習會等。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母語文化的保留與傳承,園區期待負擔起交流平台角色,透過全國民間社團自發性的運動與串聯,共同推動母語文化。

園區設有良好的軟硬體設備,但如果沒有熱心的志工們幫忙,將會失色許多。目前園區由30多位認同母語教育的志工輪班打理,並負擔各館導覽服務與接待工作,不少志工也完成台語認證,在學校擔任台語老師,共同為台語推廣工作盡一份心力。

關顧族群需求 社會催生台語電視台

【邱國榮專題報導】立法院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依法今年將設立台語電視頻道。「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1月12日於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舉行民眾會談,收集民眾對台語台的期待,以類似OST(開放空間技巧)的「世界咖啡館會談操作」模式進行。

本次民眾會談討論的主題共有5項:「要有什麼樣的節目內容」「要有什麼樣的開台宣傳造勢」「如何與各種新媒體互動結合」「期待為台語環境帶來什麼改變」「個人願為復振台語做什麼努力」。聯盟已將會談做成綜合報告,提報給文化部與公共電視台。

公共電視集團董事長陳郁秀表示,這幾年來,公共電視內部就台語台的想像做了許多計畫,公視諮詢委員也提供了許多意見。她希望藉由台語頻道的開台,彰顯台灣人冒險的海洋精神。她進一步說明,台灣有山有水有海洋,國人對山已經有許多認識,但是對海洋卻是極為陌生,「我們應該是海洋民族,但是對海洋文化與海洋精神,台灣還沒有彰顯出來。」

陳郁秀也拋磚引玉,表示根據海洋民族的海洋精神及文化,仿效有名的動畫《北海小英雄》,以「台海小英雄」作為台語台象徵。她期待,倚靠群眾的智慧與創意,一起集思廣益台語台的樣貌需要,使台語頻道開台時,帶給全國民眾社會共有價值方向的視野。

回顧設立台語台頻道的歷史,「催生台語公共電視台聯盟」2017年6月舉辦首次記者會後,陸續得到71位立法委員連署支持,並且再次召開記者會,而後,又得到了行政院回應支持,由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指定編列4億元,補助公共電視台基金會設立台語頻道的專案。去年12月,文化部編列設立台語頻道預算,一度在立院委員會遭到凍結,所幸立法院今年1月10日順利三讀,通過台語頻道預算。

立法委員陳曼麗加入分組討論,與民眾一起對談。提到台語台的展望,她說,台語是很多人的母語,80%台灣人會說台語,但是能用台語讀書、寫作的人卻不多,追根究柢,應該是政府長期推行華語政策的關係。她表示,進入學校後,老師使用華語教學,電視也多是華語節目,如果家中不常使用,台語就會逐漸淡出個人生活圈,變成只能簡單對話,無法用台語論述思想主張。「我是芋頭蕃薯,父母都是用華語交談,很少有機會用到台語,出社會才有機會說台語。」她說,很多擔心台語消失的人士,看到客語台、原民台成立,極力爭取要有台語台,獲得71位立委支持,直到今年才成功,立法院在通過《國家語言法》後,又通過台語台的預算,雖然有部分凍結,但應該會儘速解凍。

開喙講台語 邱斐顯分享學習經驗談

【林宜瑩專題報導】一生投入在採訪編輯工作的邱斐顯,以文字記錄台灣民主歷程。邱斐顯跟先生江蓋世的台灣意識非常強烈,對學習母語──台語更是不遺餘力,2月13日,她獲「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之邀舉辦「上台開喙講台語」分享會,談她如何學台語、如何用台語進行訪談,以及如何用台語演講的經驗。
邱斐顯出生、成長在台北大稻埕的法主公廟附近,她以「大稻埕个囡仔」自豪。從小,她的阿公就用台語與她對話,也用台語教她念「天干」「地支」「12生肖」「24節氣」。每當法主公廟廟埕前有歌仔戲班演出,她就跑去蹲在戲棚前,看得入迷。

讀小學後,學校不准講台語,經過國、高中,邱斐顯漸漸變得不太會講台語,直到大學畢業,在前衛出版社擔任編輯,採訪工作上需要用到台語,她才又回頭來學習台語。結婚生子後,她有10多年未再提筆寫作。

2004年,邱斐顯在自己父親邱玉崑的告別式上,以家屬身分致詞,全程用台語述說對父親的思念,縱使有點生疏,可是她一字一句慢慢表達、追思時,大家都真切感受到她與父親在致力講台語這件事上的努力。邱斐顯說,父親常告訴她,台灣人就是要講台語,父親以前在銀行任職時,若遇有客戶不會講台語,總是要叫他們學著講台語。她有這樣的父親,當然必須在他的告別式,用他最熟悉的語言來追思記念。

2005年邱斐顯擔任《新台灣新聞週刊》編輯,她重新拾筆進行採訪時,就盡量以「台語」訪談20多位台灣藝術文化工作者,後來也投入擔任《李鎮源院士百歲冥誕紀念暨一百行動聯盟攝影輯》《盧修一與他的時代》《二二八平反與轉型正義》等書籍的編輯。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前總統李登輝全程以台語接受訪問時,她真實體會到,人用自己最親近的語言陳述生命經歷,最能真實呈現並還原歷史圖像。

在「上台開喙講台語」分享會中,很多聽眾也分享自己學台語的經驗,並認為不該因為對方聽不懂,就改用北京話來溝通。有年輕人說,年輕人其實多少都聽得懂台語,因此鼓勵大家就算到便利商店買東西,也說台語;現場也有大學教授說,他授課全程採台語進行,甚至混以英語傳講,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問題。

邱斐顯說,她在外演講也都幾乎用台語,不過也曾遇到完全聽不懂台語的觀眾,可是她發現,只要慢慢的說台語,大家其實都能聽得懂,這也是她認為台語也需要落實轉型正義的原因。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