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自己幫助他人 悲傷輔導暨靈性關懷訓練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為什麼要辦「危機災難悲傷輔導暨靈性關懷」專業訓練?台灣國際飢餓對策協會(Food for the Hungry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Taiwan,簡稱FHIT)秘書長曾正智表示,這項事工原本是他在台灣基督教福利會服務時推動的,可是2017年他任滿離職後,福利會調整事工、不再舉辦,基於社會救助及災難頻繁需求,在馬偕紀念醫院、璞成心理諮商所、七星中會雙連教會、平安基金會等單位協力合作下,今年6月24至26日在雙連教會舉行「FHIT危機災難悲傷輔導暨靈性關懷」第一階段課程。

曾正智表示,現在政府單位已規定,必須具備專業社工師或心理諮商師資格者,才能在災難發生時進入災區進行悲傷輔導,可是教會牧長與兄姊還是必須具備相關專業諮商技巧,在平常就能在社區裡進行悲傷輔導,幫助弱勢婦女及家庭;他強調,飢餓對策不是只注重食物欠缺的議題,更注重「全人飢餓」的議題。國際飢餓組織(FHIF)是登記在聯合國的非營利組織(NGO),2007年由福利會引進台灣,2012年正式簽約為國家級會員。

事實上,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時任東部中會新港教會牧師的曾正智,率領教會青年前往埔里救災,在搬了許多罹難者遺體後,晚上睡覺都在想救災時的慘狀,甚至後來自己也會突然悲從中來、淚流不止,之後才知道這就是「替代性創傷壓力症候群」,也就是當救災者無法在心理上做好保護與建設,救災時不但幫助不了他人,說不定還會讓自己因悲傷過度、想不開而失去生命。

這次悲傷輔導第一階段課程,邀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李閏華、馬偕醫院院牧部主任潘美惠、前馬偕社會服務室主任張玉仕擔任講員。李閏華談「悲傷概論」「認識死亡、失落、悲傷」「悲傷風險與高危險評估」「悲傷撫慰與支持基本原則」「死亡與善終」「複雜性悲傷個案處理」等面向;潘美惠牧師主講「基督信仰與悲傷療癒」「如何與民間宗教信仰憂傷者對話」;張玉仕則說明「同理心與溝通技巧」跟實務操練。

(攝影/林宜瑩)

李閏華表示,悲傷者在危機期間若缺乏支持性社會網絡,其憂鬱情緒恐怕會持續下去,至於如何進行輔導、轉介原則與程序,她指出,可先協助當事人體認失落、幫助界定並表達情感及感受、允許有時間去悲傷、向其闡明正常的療傷行為、檢查防衛及調適型態、界定病態行為並轉介、幫助當事人持續獲得支持。

潘美惠則從基督信仰如何面對死亡談起,並說明要如何正視死亡議題。她指出,人面對失落會有停頓、斷裂、混亂、失控、看不見未來等感受,而悲傷輔導的4項任務就是協助當事人接受失落的事實、經驗悲傷的痛苦、重新適應逝者不存在的環境、將其情緒的活力重新注入在其他關係上。

張玉仕表示,溝通是一種技巧,是可以學習、練習而熟練,可是同理心的展現技巧,必須先取得當事人的信任才有可能事半功倍;而所謂治療性的談話,就是要誠意專心地傾聽,並了解對方對訊息的反應,並給予適當的回應;張玉仕也帶領在場50位牧長實例練習,讓大家在操作中更貼近實況。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