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進入生活 影像傳遞信仰

編按 :每年7月第3個禮拜,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文字傳道奉獻主日」,面對傳統書店及出版業逐漸式微的時代變遷,文字事工也必須尋思更靈活的對應方式。因此,台灣教會公報社擬定三項策略,包括「文字立體化」,讓文字也能與時俱進以立體方式呈現,例如展覽、讀書會等;「文字影音化」,讓文字透過畫面呈現,例如電影欣賞會、拍攝宣教影片等;「文字生活化」,透過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文創產品,讓文字事工以輕鬆面貌進入每一個家庭。

透過兩次新聞專題報導,聚焦三項策略的具體執行成果,盼眾教會持續為文字事工的推動關心代禱。

【陳逸凡專題報導】為呈現文字事工豐富的樣貌,台灣教會公報社在今年的文字傳道奉獻主日,除了拍攝請安影片之外,更嘗試以「公報社願您平安」為主題,拍攝「戀愛篇」「親子篇」「耕心篇」「咖啡篇」系列溫馨短片,期盼在深厚的歷史之外,以年輕活潑方式吸引更多人走入文字事工的世界。

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方嵐亭牧師指出,「公報社願您平安」系列影片以活潑俏皮的手法呈現,目的是希望能與年輕族群結合,「說穿了,公報社就是一個福音生活中心的概念,這些都是從文字發展出來的。」

「耕心篇」的主角黃士鋒,是一位重度腦性麻痺患者,更是一位福音的使者。10年來,黃士峰每天在台南郵局前販賣彩券,同時發送《耕心》給往來的行人,即使遇到被人拒絕的挫折,仍因上帝的愛而堅持下去,樂意將愛分享給更多人。

在文字事工請安影片中,則記錄了《台灣教會公報》印刷出刊的過程,以及近年來事工的更新與轉變。方嵐亭表示,公報社創設135年來,仍能夠持續出刊,除了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在變動的時代中生存,繼續堅持文字事工的事奉。更重要的是背後無數的同工與志工,以堅定的心志堅持「透過文字讓人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傳揚上帝的話語。

近年來,公報社也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合作,拍攝一系列的「特色教會」影片。方嵐亭指出,過去報紙的呈現,主要是透過記者到各地採訪及拍攝照片,然而這些都是平面的。現代網路影音平台十分發達,更能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則是會動的影像,因此「文字影音化」是一個趨勢,能夠讓觀眾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共鳴。

對被拍攝的教會來說,拍攝宣教影片是一種很大的鼓舞,除了讓所做的事工被看見,也能夠幫助眾教會學習,看見各地教會的信仰生活與作為。方嵐亭表示,特色教會影片可以看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多采多姿,每間教會都有不同的見證,顯現上帝與台灣同在的恩典。

在文字生活化方面,則期許上帝的話語能夠以各種貼近生活的型態,透過食、衣、住、行、育、樂等方式,進入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因此,公報社與台南知名店家「連得堂餅家」合作,期盼透過「吃餅」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提醒每一個人在每一件事上盡忠。

實用月曆及週曆手冊亦有新的突破。方嵐亭表示,「大家都覺得月曆是一種簡單的東西,只要放上日期、月份,配上圖片就完成了,但台灣教會公報社是把月曆當成書來製作,除了必須美觀、能記錄時間,背後仍需要許多的巧思。」

2020年的月曆主題是「跟著使徒走向世界」。旅行對現代人來說是件貼近生活且幸福的事情,如何讓旅行能夠充滿知性,與聖經有所關連,很多人直覺就會想到耶路撒冷。然而,聖經的世界是很豐富的,月曆展現每一個使徒抵達不同的地方,就是表達「往普天下傳福音」的概念。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內容,背後的基礎就是文字!」方嵐亭強調,無論是文字的立體化、影音化或生活化,都必須能夠彰顯上帝的話語才有意義,不管型態如何變化,這才是文字事工的核心精神。面對大環境的各種挑戰,公報社將在文字事奉的道路上繼續傳揚上帝的話語,期盼眾教會為文字事工的發展一同關心、代禱、奉獻。

泰雅爾梅花教會 近距離感受宣教復興

【林婉婷專題報導】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梅花部落的泰雅爾中會梅花教會今年邁入設教73週年。回顧福音歷史,1946年宣教師孫理蓮帶著平地牧者進入部落傳福音,幾位長老受到感動,同年賴明道(梅花教會首任牧師)等數位族人赴玉山神學院接受裝備,年底回部落辦理佈道會;隔年1月,教會首代建築、竹子建造的教堂也竣工,成為泰雅爾中會的第一間教會。

梅花教會牧師莉慕苡‧哈用指出,教會本是鄉公所指定的天災避難所,然而有一年颱風災情嚴重,教會也慘遭漏水、淹水之災。本來重新修建只是為了改善老舊問題,但適逢設教70週年,修建計畫逐漸豐富,教會倚靠上帝、憑藉信心,2016年時,外觀雪白、十字架記號醒目的新一代教堂竣工。

梅花教會2008年起為長輩送餐,但莉慕苡認為每個禮拜一次的送餐無法確實照顧長輩,故2009年開始籌設老人關懷站,後配合長照2.0政策轉型為文化健康站,邀請部落長輩們進入教會上課、交流、用餐,而行動不便的長輩則仍由教會送餐到府。莉慕苡談到,梅花部落55歲以上長輩約有157人,最開始教會文健站成員只有20人,但如今已達到60人的規模。

梅花教會執事兼文健站照服員呂千秋分享,有些長輩不常到教會,最開始可能對文健站課程開始前的禱告和敬拜感到排斥,但久了也已習慣,能夠嘗試、願意接受,這點改變讓她特別感恩。莉慕苡則說明,文健站幫助部落婦女培養專業與就業,此外也磨練愛心與服事態度。

2018年梅花教會向原住民族委員會提案、開始課後輔導班事工。莉慕苡笑說,人稱梅花有三多:牧師多、教師多、警察多,課輔班讓這些優秀人才退休後能繼續發揮己長,目前收國小一、二年級生,另有幾位國中生。課輔時間是下午4至6點,並提供晚餐。

梅花教會內部設立「關懷組」,建立緊密網絡,得知哪裡需要幫助就會聯繫,長執們能立刻安排探訪;另外有「牧養組」,關心受洗新人長達1季。根據莉慕苡觀察,近年來,教會弟兄姊妹更勇於傳福音,每個人都很期待教會持續復興,偌大禮拜堂的每張椅子都能坐上一位神的子女。

更多特色教會影片請上YouTube搜尋「TCNN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頻道。

公報社電影院 共同討論激盪信仰火花

【陳逸凡專題報導】為讓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改裝後的空間發揮更大效益,自今年起,公報社不定期舉辦「公報社電影院」活動,邀請更多民眾踏入書店,透過共同觀賞電影及彼此討論,激盪出信仰火花。

3月9日晚上,公報社電影院播放《一隻鳥仔哮啾啾》,並由「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的女兒王芳美及王春滿進行映後分享,講述父親一生溫暖關懷他人並奉獻所學為偏鄉治病的感人見證。

王春滿在映後座談中表示,1960年代台南北門嶼地區烏腳病蔓延,居民長期飲用含砷的地下水,導致血管阻塞,唯有截肢才能保命。王金河是當地唯一擁有執照的醫師,在宣教師孫理蓮協助下,募款興建醫院並提供免費醫療,還有謝緯醫師長達10年每週帶著醫療器具前來協助手術,直到車禍過世才停止。

當年,王金河為了關顧截肢者後續生計,成立草席工廠,讓患者能夠自己謀生。「若不是用愛心,這些任務都不可能做到。」王春滿回憶,父親要照顧自家診所,還要照顧烏腳病醫院的患者,然而記憶中她卻不曾看過父親生氣,每當子女犯錯,王金河都會帶著子女跪下認罪祈禱。由於幼時父親十分忙碌,在父親退休後,透過陪伴才再次重新認識父親,並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5月28日晚間,播放宣教紀錄片《黃彰輝的容顏》,邀請製片人林蓉蓉進行映後座談,揭開這位台灣歷史上偉大神學家的一生。她分享,當年她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黃彰輝的容顏》放映會,有長輩起來發言,表示黃彰輝是他的心靈導師,黃彰輝所推動的台灣人自決運動,讓他意識到自己身為一個台灣人。林蓉蓉表示,這齣紀錄片在片頭用動畫呈現黃彰輝成長歷程中,跟日本小孩打架、弟弟講台語遭到日本教官羞辱等,因為這些都是影響黃彰輝生命的重要經歷。

林蓉蓉表示,黃彰輝一生勞碌奔波於教學、演講、募款,可惜留存下來的影像與錄音卻很少,這代表台灣人過往欠缺歷史感。這齣10年前拍攝的紀錄片,投入許多金錢與精神,盡了當時最大的能力,但還是有許多待改進之處,期待有更多優秀的人才投入。

公報社電影院亦曾播放史明紀錄片《革命進行式》、林昶佐紀錄片《台灣政治重金屬》等片,更多藝文活動通知,歡迎持續追蹤「台灣教會公報社書房」臉書粉絲專頁。

經文×煎餅 連結地方傳承為主盡忠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以創設時的名稱「聚珍堂」,與在地老字號手工煎餅名店「連得堂餅家」,聯名推出「吃比瘦更有福」經文煎餅,4月10日於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門市正式上市,結合在地美食文化與信仰生活,在享用小點心時,也讓身心靈獲得滋潤與飽足。首賣當天吸引大批排隊民眾購買,每週限量100盒的煎餅,在15分鐘之內隨即銷售一空。

位於台南市崇安街巷弄內的連得堂餅家,秉持「一次做好一件事」的精神,以古董級圓形烤爐每天現場手工烘烤煎餅,由於產量有限,每人限購2包。店家表示做出這樣的限制,是為了讓更多遠道而來的客人同樣能夠擁有品嚐煎餅的機會。由於連得堂煎餅聲名遠播,即使事先預約訂購,亦無法一次大量製作,往往需要等待6個月以上,才能根據產量逐批交貨,對深知台南美食文化的饕客來說,無疑是夢幻逸品等級的小點心。

有感於聚珍堂與連得堂同樣擁有悠久歷史及深刻信念,開啟雙方合作契機。「為什麼公報社要賣餅?」台灣教會公報社長方嵐亭表示,用意是希望能讓煎餅上的故事對人產生幫助。這塊經文煎餅是公報社與台南知名店家連得堂餅家合作,期盼透過吃餅提醒每一個人「在小事上盡忠」,在生活飲食中也看見神的話語,並且是用有溫度且不僵硬的方式,貼近每一個人的生活。

公報社委託連得堂餅家以傳承四代的煎餅製作技術,在手工煎餅上烙印簡短經文,共有「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愛是永不止息」「施比受更有福」3組字樣。除了讓消費者品嚐好滋味,也帶動文字事工的自我期許,連結在地、接軌國際的發展方向。

由於產量有限,因此目前僅台南門市販售,暫無宅配及預購服務。方嵐亭表示,公報社也將持續與義美洽談量產製作經文餅乾,以符合教會廣大需求。未來公報社計畫將推出「八福餅乾」,讓每個人在吃餅的時候,就潛移默化將八福牢記在心。

方嵐亭分析,傳揚福音必須要讓媒介進到生活中,才能讓福音與人產生連結。經文煎餅就是很好的例子,看似微不足道,但老店的一塊餅,卻能夠串起信仰與生活,可以成為與慕道友開啟話題的好方法,也能夠在吃餅時透過煎餅上的文字反省信仰,這就是信仰與生活的連結,也是公報社推動「文字生活化」的核心精神。

信仰×週曆手冊 強健身心靈有效管理時間

【陳逸凡專題報導】長久以來,台灣教會公報社的週曆手冊內容著重在心靈需求,除了見證文章、心靈資訊,還有金句背誦、讀經表等,獲得不少好評,除了自用,因著手冊豐富的信仰內涵,也能作為贈送給親友、慕道友的禮品,更有人長年跟著手冊進度持續靈修。

公報社出版主任黃以勒表示,2020年公報社週曆手冊「生命好管家」系列,設計主題意象取自哥林多前書6章20節:「祂用重價買了你們。所以,你們要用身體來榮耀上帝。」藉此經文強調,人類身體的管理與心靈的進深同等重要,而身體的管理主要落實在食物與運動兩方面。

在2020年的週曆手冊中,不僅可以找到熱量表、每週健康小祕訣,甚至還提供「彈力帶運動」的教學。「彈力帶運動」除了獲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松年事工委員會的推薦,也在多個中會與機構推廣,事實上這也是一套對上班族、學生來說都有幫助的運動,做為身體健康的輔助,值得推薦更多人一同參與。

此外,在週曆的頁面安排,一般人對週一至週五的空間需求比較高;教會同工與牧長卻正好相反,週末有大量活動記事需要記錄。台灣教會公報社試圖克服一般消費者與牧長需求的兩難,特別設計了5+2頁面,把原先分成一週七格的左側頁面放大為五格,讓週一至週五有更充裕的書寫空間;週六、日則設計在右側,但不把格子畫滿,一方面讓牧長擁有大量的週末記事功能,一般消費者也能直接視為筆記頁使用。解決不同客群的相反需求。

除了兩款分別以食物及運動為封面主題的週曆手冊之外,今年亦加入一款全新推出的「月計畫手冊」供選擇,滿足以便利攜帶為最大考量、每天記事需求不大的使用族群,讓手冊更輕盈,少了52週的記事頁面,僅保留12個月的月計畫空間,適合輕度手帳使用者。此外還引進日系輕薄手帳的特色,附贈記事貼紙,不僅實用,也帶來更靈活、豐富的可能性,內頁亦不忘將「彈力帶運動」「熱量表」納入,祝福使用者邁入新的2020年,身心都輕盈。

景點×月曆 跟著使徒體驗宣教足跡

【陳逸凡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2020年的主題月曆定名為「跟著使徒走向世界」,承襲2018「跟著保羅去旅行」、2019「宣教師的故鄉」,結合宣教與景點,這次回到初代教會宣教足跡,介紹12使徒傳道軼事。

公報社出版主任黃以勒表示,兩千年前,旅行是危險的,人文風俗差異、路程曠日費時,造成身心疲累、容易染病,讓旅途充滿變數。使徒就在這樣的挑戰下,將福音向外傳布。因此,月曆封面設計了「耶穌魚」,這是早期基督徒為躲避羅馬帝國迫害使用的暗號,符號取自「魚」的希臘文「ΙΧΘΥΣ」,分別可組成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世主五個詞彙,象徵基督教信仰核心。

設計過程中,編輯群挖掘每個使徒的腳蹤,許多新發現令人興奮,但要在眾多景點中尋找有意義又具特色風情的圖片,也是一大考驗。月曆按照使徒在聖經中提及的順序排序,並讓不同類型景點交錯出現;又要避免季節感反差太大,每張圖片都斟酌再三。

在2020年的主題月曆中,依次介紹座落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俄羅斯的聖瓦西里主教座堂、西班牙的布爾戈斯主教座堂、希臘的神學家聖若望修道院、土耳其的歌樂美國家公園、亞美尼亞的霍瑞維拉修道院、衣索比亞的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印度的喀拉拉邦回水區、以色列的萬國教堂、埃及的吉薩金字塔群、伊朗的凡克主教座堂、喬治亞的烏樹故里,見證12使徒腳下足跡所到之處。

此外,主題月曆「跟著使徒走向世界」,以「易於書寫使用」作為設計概念,從「耶穌魚」記號開始,輔以使徒符號、帶有花紋裝飾的月份數字,讓版面調性一致並帶有復古感。月曆最後一頁除了生活實用電話資訊外,也特別介紹了12個使徒記號的意義,這也是2020年主題月曆的最大特色,從認識使徒記號作為起點,再一次考察聖靈在2000年前的帶領,堅定今日的信心,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為主所用。而在主題月曆之外,亦有另一款台灣鄉土經文月曆可供選擇。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