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TIM】初遇斐濟:混雜

黃瀞皓(2019 TIM計畫成員)

世界傳道會(CWM)每年舉行TIM(Training in Mission)青年領袖養成計畫,我們結束在紐西蘭的課程,7月1日搭飛機來到斐濟,一下機就感受到和紐西蘭極為不同的天氣,又濕又熱,像極了台灣的氣候。原本在紐西蘭感冒的我,因著這裡的溫暖潮濕,病也自動好了。

參與這個計畫前,我對於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島國,根本一無所知,甚至連地理位置都不知道,上網查Google,才知道斐濟是位於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國家。不過因為隊內有3個人來自南太平洋,一個來自薩摩亞,一個來自巴布紐新幾內亞,一個來自所羅門群島,加上在紐西蘭的時候,也遇見許多來自南太平洋不同國家的人,因此來到斐濟前,我對太平洋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斐濟位於南太平洋中心,許多南太平洋的商業及社群都在這裡聚集,因此斐濟是一個高度混雜的社會。除了許多來自南太平洋不同地區的民族及斐濟原住民,加上英國殖民的歷史,也居住高比例的印度移民。此外,斐濟也有華人移民的社群,他們來到這裡的時間,甚至比歐洲人還要早。

民族高度混雜,理所當然宗教及文化也跟著混雜。斐濟基督徒比例高達65%,其次是印度教徒約28%、穆斯林約6%,其他人口則信奉當地信仰。

這種混雜時常伴隨著衝突。本土斐濟人排外,尤其敵視印裔斐濟人,並在政治上打壓印裔斐濟人的權益。還有部分教會希望斐濟成為基督教國家,與早期軍政府關係良好,歷史上曾發生過禮拜天禁止全國(除了教會以外)一切商業與休閒活動的政策。不過這也讓現今的斐濟政府重視宗教均等,視斐濟為世俗國家,不僅規定政府相關人員不得偏袒任一宗教,也不准在公共場合佈道或崇拜。

即便仍然衝突不斷,斐濟的社群仍不斷地朝著成為多元文化國家的方向努力,他們正視自身混雜的身分,並試著擁抱及容納這個國家所有的相關文化。混雜,在這裡被視為斐濟認同的核心。

從斐濟反思台灣,兩個國家的處境十分類似。台灣的族群組成亦是混雜的,只是族群和宗教問題沒有像斐濟這麼嚴重,但台灣人民對於這塊土地上的多元文化並沒有太多意識,因此也沒有太多的探究,尋求如何共同建立多元社會,這樣的意識淡薄也許會少掉一些衝突,但在沒有意識的過程中卻也壓縮了某些族群的權益。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有漢人,講華語的、講台語的、講客家話的,還有至少16個以上、各自有著不同傳統及語言的原住民,以及逐年增加的東南亞新住民。台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先正視自己的多元身分,才能達到實質的共融。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