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認同才有公義

香港6月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抗爭,至今持續延燒。接受「一國兩制」,一向追求穩定的港人前所未有地團結起來抗命,引發世界關注。逾200萬人集結上街,即使政府派出強硬警力,仍未消弭這股反送中聲勢,甚至有千名公務員連署譴責港警失當。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顯示,當前香港民眾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創下了1997年以來的新高,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則創下新低。出於認同,港人奮不顧身走上街頭,反對不義政府的強權壓迫。

在出埃及記中,認同,也是摩西領受呼召的先決條件。對希伯來人身分的認同,導致摩西出手為被埃及人殺害的同胞復仇。他也扛下重任,引領同胞走出埃及帝國的奴役。而在近代歷史中,殖民政權和各種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使原住民族人成為最被剝削壓迫的群體,甚至宗教團體也是壓迫的幫凶。

加拿大聖公會(ACoC)過去曾對原住民厲行同化政策,甚至妖魔化原住民族群傳統祭儀,造成對原住民族人的靈性傷害。因此2019年7月11日,ACoC的大主教正式代表教會向加拿大原住民道歉,承認教會的優越感和傲慢,違反了基督福音的精神。

然而,道歉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第一步。在共同生活的土地上,平等、尊重和認同,則是必須繼續進行的課題。1951年,英國宣教師懷約翰(John Whitehorn)來到台灣,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翻譯排灣族語聖經。懷約翰相信,說母語是一種認同,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文化中建立信仰。逾90歲的懷約翰,仍然每天閱讀排灣聖經,說得一口流利排灣語。

過去,懷約翰觀察到原住民教會與非原住民教會間同工不同酬的狀態;如今,資源落差仍存在。本著萬事皆互相效力的精神,教會應當持續關心肢體間的需要。總會原宣教育幹事Sudu Tada呼籲,宣教要根基於原住民身分的認同,追求族群主體性,進一步回應族人處境,在社會中訴諸公義的行動。

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記念1994年8月1日憲法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這是台灣原權運動史上重要里程碑。身為台灣人,我們應當從原住民族群的血淚歷史看見過去的錯誤,持續批判不公義的政策,消弭族群歧視,對抗殖民遺毒。尤其在中國因素強力介入下,台灣人應帶著危機意識來建構和強化對土地的認同。盼望認同的力量,能引導公義行動。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