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回家的路 信仰恩典相隨

災後布農族人異地而居 民族、愛農舉行莫拉克風災10週年感恩禮拜

(攝影/陳逸凡)

【陳逸凡專題報導】8月10日,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里布農族人齊聚南布中會民族教會,舉行「民族、愛農教會莫拉克風災重建10週年感恩禮拜」,看似平凡無奇的平安禮,卻是族人已經等待10年的修復與和解。

禮拜講台以芒草布置,象徵災後族人生命依然繁盛。留在原鄉的民族教會透過影片向移居大愛園區的愛農教會族人介紹新生的成員,互道一切安好。50年前締結姊妹教會的高雄中會路竹教會弦樂團一行20人,由牧師林睦雄率隊前來,訴說兩間教會半世紀的情誼。

愛農教會牧師伊斯巴拉淦‧撒麥以「持久的正義」為題證道,引用以賽亞書42章3節:「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要給人類帶來持久的正義。」講述族人雖因追求不同的居住正義而分開,卻要在上帝的公義中重新站立,修復彼此的傷痛。禮拜結束時由民族教會牧師阿妮嘎‧芭菈菈菲祝禱。

時任南布中會議長、現任南布中會總幹事王春美(Abus)牧師回憶,災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很快在旗山成立救災指揮中心,串連高雄、壽山等南部中會支援。南布中會位於桃源區、那瑪夏區15間教會信徒,幾乎都是搭乘直升機撤離,每一個人心情都非常惶恐,老人家聽到必須遷村,心裡都感到十分絕望憂鬱,讓人看了非常難過。

當時公部門推動興建永久屋,很多族人都簽下遷居同意書,王春美心裡感到難過無助,有一種滅族的感覺。她心想若是所有的族人都到平地居住,山裡的家該怎麼辦。當時收到的訊息是山裡的家園都垮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當路況好轉後,很多族人徒步回到家中,發現主要是道路橋梁全毀,田園以及大部分的部落土地其實是完好的。

於是王春美與總會幹部投入宣導,希望族人能夠留在部落,最終南沙魯有10多戶人家願意返鄉,桃源區勤和部落也有20幾戶人家願意返鄉,並開始尋找安全地點興建避難屋。當時總會及非政府組織投入很多資源,包括物資、產業發展、心靈重建,讓返鄉族人受到很大的祝福。

王春美說,這場災難的破壞與紛擾,也暴露出人性的醜陋與敗壞,甚至讓弟兄姊妹沒辦法信任教會,但上帝藉著很多方式修復這些傷痕。也因為族人堅持返鄉重建,讓政府必須重視道路整建,否則不再有道路可以返回原鄉。過去山上的道路柔腸寸斷,如今已經非常平順好走。「上帝始終沒有離開,一直在修復與醫治,看見南沙魯彼此接納,產業復興、年輕人返鄉,顯見上帝有祂的帶領。」

路竹無私 姊妹教會幫補

1967年11月上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為尋求山地傳道的實際需求,並研究一套有效推行方案,假關仔嶺召開為期5天的協議會,由各中會推派代表參加。會中,時任總會山地幹事的李學盛牧師報告原住民教會的現況與困境,更鼓勵大小教會締結姊妹教會彼此幫補。

高雄中會路竹教會與南布中會民族教會在此契機下,於1968年11月17日正式締約成為姊妹教會。這張全體合影,至今仍懸掛在民族教會禮拜堂。莫拉克風災期間,路竹教會無私提供安置及協助,展現堅定的情誼。(文圖/陳逸凡)

不曉得往哪裡去,只有上帝能夠成為依靠

愛農教會長老劉元春

【陳逸凡專題報導】南布中會愛農教會長老劉元春,過去是民族教會長老,此次是他在風災10年後首度踏進民族教會禮拜堂,面對熟悉的景物,內心仍有很深的感觸。

那瑪夏區舊稱三民鄉,南沙魯舊稱民族村,莫拉克風災時連續好幾天的大雨,道路已經不通,居住在民權村的親人認為民權村的情勢危險,還特地前來民族村找劉元春避難,方便對外求援。傍晚5點多災難發生,劉元春人就在現場。

當時劉元春的女兒跑來求援,見奔流而下的土石流,他忍不住高喊:「土石流!」向族人示警,不到幾秒鐘的時間泥流就沖進家裡,當他把家人安頓到二樓,女兒向他哭喊:「兩個小朋友還在裡面!」

劉元春著急下樓察看,一樓已經被泥漿淹沒,在房間裡睡覺的孩子根本不見蹤影。他用盡所有的力量打開房門,在泥漿中搜索,抓到一個呈游泳姿勢的泥偶,一開始還以為是大型布偶,一看才發現是沾滿泥漿的孩子,趕快請外面的人合力把孩子拉上來。此時女兒哭喊還有一個最小的孩子,劉元春心理驚覺「完蛋了!」前後總共花費了將近5分鐘,才在床底下找到人拉上來。由於停水停電,劉元春的弟弟與二兒子為了生火燒水,在半路上也遭垮下來的土石流沖走。

「當時大家都亂了,不曉得往哪裡去,幾個長老將大家集中到避難平台,可是那裡沒有工寮可以住,只能臨時用帆布搭帳棚,靠年輕人拉緊繩索遮蔽風雨,唯一能夠依靠的就是禱告。」劉元春說,事後政府要求族人遷居到杉林區,有部分受災程度較輕族人不想離開,但是對於受災嚴重的族人來說房子都不見了,真的沒有辦法不離開。

過去愛農與民族教會之間因傷痛產生歧見,如今上帝讓兩間教會互相體諒、和睦相處。劉元春表示,災難發生後,約有八成族人移居山下,愛農教會的設計特別比照民族教會的樣式,成立之初什麼都沒有,族人也遠離了自己的土地與產業,只能靠青年外出賺錢,道路暢通後,部分族人還是會回到部落種植農作物。

劉元春表示,「基督徒的寄託就是在主的面前,我們都非常相信上帝一定會幫助我們,只有祂能夠成為我們的依靠。」他內心最希望兩間教會將歷史傳給後代,明瞭族人為什麼離開故鄉,也期盼上帝持續祝福兩間教會,時常彼此相聚。

體諒下山的族人,歧見只是過程,感謝上帝

民族教會長老打亥‧伊斯南冠

【陳逸凡專題報導】莫拉克風災後多數族人認定必須遷居山下,然而一位年老的長老深怕一旦離開,教會就會荒廢,決定回到南沙魯,有一批人決定跟隨。南布中會民族教會長老打亥‧伊斯南冠表示,重建過程十分平順,包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高雄中會路竹教會及許多團體挹注資源,不但不需對外募款,還能讓有需要的教會前來募款。他認為,這是上帝顧念他們的信心與決心的緣故。

民族教會所在位置災情較輕微,僅受泥巴侵襲,房屋沒有什麼損壞。在災後的40天,族人第一次回到民族教會辦理追思禮拜並稍事整理。那年聖誕節,有感於大多數族人即將遷移到山下,族人特別再回到民族教會一起打掃。隔年2月28日,願意返鄉的人都回來了,情況大致底定維持至今。由於部落大多數人都離開了,打亥‧伊斯南冠特地邀請眾人為民族教會的穩定代禱,不要偏差或衰微。

打亥‧伊斯南冠表示,他每年都會隨太太回娘家過父親節,因此沒有親眼目睹災難發生。災後40天的告別式,他則因北上受訪沒有出席。第一次重返部落就是聖誕節,幾乎是最後一個回到部落的人,回來後有一種凋零的感覺。

南沙魯是一個指標。教會跟原運者希望能回鄉重建,但是慈濟大愛園區擔心南沙魯居民若不入住,恐會造成骨牌效應,因此極力遊說,認為是想要返鄉的族人從中作梗,造成族人間的歧見。打亥‧伊斯南冠說,當時真的很痛苦。「我能體諒想要下山的族人,一直思考如果換成是我遭遇這些困境,我也可能考慮不回來。」他感謝上帝看顧,沒有讓他親眼看到這場災難,因此才有百分之百的力量可以返鄉,維持南沙魯村莊的運作,不至於遭到拆除開闢成道路。

打亥‧伊斯南冠表示,莫拉克風災後,南沙魯未再發生土石流,可能是因為河床變寬足以消化水量。族人回到南沙魯後,原想爭取小學重新設立分校,無奈始終只湊得到7個孩子,達不到20人的門檻,只能作罷。

路竹教會與民族教會締結姊妹教會那一年,正巧是打亥‧伊斯南冠出生,印象中教會需要任何建設,路竹教會都會慷慨相助,包括風災後的修繕也是如此,如今民族教會會友約30至40人,奉獻正好足以支持牧師謝禮。他認為,10年前的歧見只是過程,不必再談,一切都要感謝上帝。

走過苦難 傳承原鄉記憶

佳暮教會牧師洪春發

【林婉婷專題報導】現任魯凱中會議長、佳暮教會牧師洪春發回憶,2009年8月4日,他甫就任萬山教會傳道師,教會全體正忙著預備父親節感恩禮拜,雖然有注意颱風消息,但沒人預料得到莫拉克颱風會帶來如此驚人雨勢,並釀成嚴重災害。萬山部落也是受災區域,族人們赴鄰近的茂林部落避難。

洪春發說,他上任後接到的第一通教會電話是報災電話,第一個主日禮拜不是在教會證道,而是等到隔了一個禮拜,在跨教派聯合聚會上講道。此外,原本預想好的牧養計畫也被迫重新調整,第一項事工就是重新修建教會;萬山教會於2011年12月3日獻堂。

雖然人算不如天算,但洪春發談到,當時族人們攜手搬運物資、步行往返茂林與萬山部落之間,以及後續長時間的重建工程,共同面對、共同承擔災難,讓彼此都對信仰有更深刻的認識,重建期間也有38位弟兄姊妹受洗。而就讀社工專業的他發揮過去所學,透過撰寫計畫案,向公部門或非政府組織申請補助、溝通協調。

洪春發指出,面對天災,人們會疑惑、會埋怨,但大家還是堅守信仰,不至於因此放棄信仰、離開教會,「訴說苦難是常見的,牧者也會啊,但大家還是會回到信仰大家庭。」在聖經裡,約瑟、路得、約伯、但以理,甚至耶穌都曾經歷不同的苦難,卻始終懷抱信心,都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2012年8月洪春發來到佳暮教會。因莫拉克風災,佳暮部落族人離開原鄉,來到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長治百合園區最早名為「屏東長治慈濟大愛園區」、是慈濟基金會建設的永久屋區,住戶為排灣及魯凱族人。由於慈濟規範、限制居民飲食文化、生活模式與宗教信仰,跨教派的魯凱族牧者與神父們籌組魯凱基督宗教聯盟,舉辦研討會和禱告會交流想法,發起聲明與連署,也呼籲並獲得公部門關心與支持。

2012年慈濟撤出,長治百合園區內的教會興建與住屋擴增等第二期工程,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接手。當時按照會員數劃分各教會土地坪數,在園區內的魯凱中會佳暮教會、谷川教會與排灣中會長原教會得以建堂,會友們身體與心靈都有了歸屬。

佳暮教會

佳暮教會於2015年10月17日獻堂,建築設計方面,從戶外延伸到建築內的石鋪走道上裝飾美麗的琉璃珠、紋理模仿高貴的老鷹羽毛,兩者都是魯凱族重要文化元素。教會1樓主堂的講台上方有層層木板裝飾,代表莫拉克風災帶來的土石流,牆面以同為黑色的玫瑰岩代替石板(因石板易隨時間剝落,較難維護),中央的十字架是信仰核心價值;主堂側邊落地長窗間裝飾漂流木;2樓副堂的十字架是建堂完工前、教會在臨時聚會所使用的;教會外牆裝飾從佳暮原鄉搬來的石板,延續對家園的守護與依戀,上方牆面未鋪石板,僅以橫向紋路作象徵,保留疏密之美。教會也將風災、遷村、建堂、募款過程製作成圖文海報,張貼在牆上,使年輕世代或外來訪客能了解這段重要歷史。

教會從原鄉搬遷到平地,無法避免文化斷裂。洪春發說明,目前教會定期舉辦族語禮拜、傳唱族語詩歌、穿著傳統服飾,部落也會於寒暑假為青年舉辦文化營。雖然多是補救性質的教育活動,但他仍感謝公部門和許多耆老們願意委身其中。

採訪回憶:氣候變幻莫測  深入部落見證主愛

【特稿/邱國榮】2009年8月14日,我動身前往災區執行採訪任務,先是搭乘高鐵南下至左營,並換乘租車。坐在駕駛座上,我心裡不禁嘀咕,可以在落日前抵達大武山裡的部落嗎?

當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發出通報,最嚴重災區是屏東縣、台東縣與高雄縣,但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建立的莫拉克風災救援網絡,屏東縣三地門鄉的達瓦蘭、德文、相助、達瓦達旺等排灣族4個部落,以及魯凱區會教區的霧台鄉、緊鄰霧台但行政區屬於高雄縣的茂林鄉,災況都不輕。

開往屏東縣災區部落的一路上,直升機不斷在上空飛過,運送物資上山或災民下山;根據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統計,八八風災救災階段,出動直升機空中救援共5989架次。奔駛穿過一條又一條小徑,抵達大武山腳時已是中午過後,稍微尋路入山,靠著四輪驅動系統爬行,沒想到路面逐漸難行,沿路上也看不到人與車。轉了一個彎後,我的視線已經看不到任何可以讓車勉強通過的道路。我也不知道,距離預計前往的災區部落,路程還有多遠。

經濟部水利署的「莫拉克颱風暴雨量及洪流量分析」指出,當時三地門鄉與茂林鄉的降雨延時72小時累積雨量都超過2000毫米。各地救災持續進行中,仍是以緊急安置、尋找失蹤者與醫療災民為優先,民間已經動員募集物資,各地緊急安置站已有社福與宗教團體進駐,幫助災民安頓身心。

8月15日上午,我尋路進入緊急安置霧台鄉與茂林鄉村民的內埔農工,一架運送災民下山的直升機才剛升空離開。學校活動中心內外堆疊著整齊的物資,台北靈糧堂的同工正與魯凱區會受災教會的青年彼此擁抱,透過詩歌〈讓愛走動〉彼此打氣、傳遞安慰。台北靈糧堂在13日進駐內埔農工,是率先到該安置站擔任志工的教會團體。

魯凱區會每晚在活動中心裡舉行敬拜聚會,安慰族人心靈。15日晚間是青少年與青年聯合敬拜,有位青年,他的父母沒能及時躲避土石流而罹難,一夕間失去雙親、淚已流乾的他,緊閉雙眼、高舉起雙手敬拜神。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莫拉克颱風水災死亡與失蹤人數,屏東縣45人罹難、不完整大體尚未確認身分者7人、失蹤1人。屏東縣的災情數字僅是次高,因為位於高雄縣的小林村全部被土石淹沒,合計確定死亡、不完整大體尚未確認身分、失蹤等共543人。

8月16日,我去到三地門國小,那是排灣族三地門鄉災民的緊急安置處。當天除了基督教安息日會外,所有基督徒在學校舉行聯合禮拜,這也是風災發生後的第一場主日禮拜。

山區天候變幻莫測,常影響空中救援。大雨導致直升機無法出發,不少族人只能留在山上。確定他們都在安全處避難並等待物資後,來自屏東中會公館教會青少年團契一行15人,以人力接龍搬運物資,將物資填滿數輛小貨車。主日禮拜當天下午,滿載物資的貨車陸續出發前進到山上的中繼站,到了後再換由人力,扛著物資往深山裡去,送抵避難處。

採訪回憶:全台牧長動起來  與受苦肢體一同受苦

【特稿/林宜瑩】莫拉克颱風侵台發生在2009年8月6至10日間,造成台灣東南部、中南部重大災情的「八八水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是年8月10日上午即成立「八八水災救援重建行動」,由時任助理總幹事(現為總幹事)林芳仲牧師擔任執行長,並在隔日完成太麻里、屏東、南布、旗山、魯凱、阿里山、台南、南投信義、排灣共九處的「救援重建站」。

時任總會議長林宗正、總幹事張德謙8月11日聯名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莫拉克風災牧函,也立即協調馬偕紀念醫院台東分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樓醫院進行分區醫療照護,讓各地災民能獲得妥適及時的幫助。另外,也發起總會同工一日捐,並公布捐款帳戶「為八八水災奉獻」,之後也獲得內政部社會司通過救災勸募專戶。當時各災區中會、族群區會牧長幾乎全部動起來。

本報8月10日也即刻安排記者前往各災區採訪,當我抵達台東太麻里後,隨著東排中會、東美中會、東部中會的牧長,先後前往歷坵、新香蘭、金峰鄉、台坂等地勘災。抵達在太麻里溪上游的嘉蘭村,只見橋梁斷裂,救難人員利用繩索搭建簡陋的流籠,以買菜用的麻布袋裝送物資,往返溪河兩岸;在嘉蘭村,有55戶的排灣族人家屋遭洪水沖走,兩側的土石流宣洩的痕跡,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至2009年8月24日止,八八水災專戶捐款已達新台幣2800萬元,總會與當時執政的馬英九政府積極協調溝通,傳達災民希望能興建永久屋,而不是暫住在臨時組合屋內。在得知佛教慈濟接手房舍重建工程後,長老教會也決定尊重台東太麻里嘉蘭村、高雄那瑪夏鄉當地災民意願,承辦家屋重建相關工程。

災區鄰近教會也開放收容災民,例如高雄鳳山教會當時就接納來自高雄那瑪夏、桃源、六龜鄉寶來村的布農族與平埔族部落的120位災民,包括壽山中會、鼎金、大順等教會鈞出動志工及捐助物資,充分發揮與受苦肢體同受苦的基督信仰精神。

被收容的災民說,他很幸運能住在教會,因為相對於被安置在佛光山的基督徒而言,他們能參加主日及週間崇拜,也獲得教會兄姊的接納陪伴與安慰,真的在身心靈上有充足的供應與恩典。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