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島到喜樂島 談長老教會意識形態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哲學星期五@高雄」與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合辦講座,邀請歷史學博士王昭文老師主講「從美麗島到喜樂島:談長老教會的意識形態形成」。講座於9月20日晚間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舉行,現場聽眾有長老教會青年與對長老教會感興趣者等。

王昭文首先介紹「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並點出長老教會特色之一是「入世精神」。如1970年代時牧師黃彰輝提出「處境化神學」;後長老教會推出三宣言:1972年〈國是聲明〉、1975年〈我們的呼籲〉和1977年〈人權宣言〉;1979年「美麗島事件」,有許多長老教會牧長、會友與神學生參與其中;1980年牧師高俊明因藏匿施明德而遭判刑,因此被國際社會視為「良心犯」,長老教會則成為「為義受逼迫的教會」;同年美麗島事件審判中,不少被告陳述都引用聖經經文,哪怕他們並不是基督徒;1985年總會通過信仰告白裡亦寫明「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後陸續還有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抗議《台灣教會公報》被沒收、五二〇農民運動、台獨言論自由案的聲援、拉倒吳鳳銅像、鄭南榕出殯等等。長老教會更引進URM,成為草根運動的基礎訓練。

除了政治,長老教會也為不同群體如勞工、雛妓、婦女、漁民、原住民族與身心障礙者等成立關懷中心。這些中心不只是社福機構,也是倡議團體,在服務弱勢者的同時,也透過政策制定與社會教育幫助大眾看見弱勢者們的處境與需要。

王昭文說明,自1990年代後,長老教會與獨派團體越走越近,持續關心社會,但批判性有弱化趨勢,另教會內部開始有保守與進步等不同價值出現,最主要圍繞在同志議題。而今年成立之喜樂島聯盟,創始人郭倍宏是長老教會長老,主席羅仁貴是長老教會牧師,主推理念為「公投入聯、台灣獨立」;根據王昭文觀察,喜樂島屬性是綠營裡不滿蔡英文執政者。

王昭文指出,長老教會內部在關心社會與台灣認同上有共識,但對於尊重多元與否、政治參與程度以及國家運作制度上各有不同聲音;會友們有「愛台灣」的心,但若加上對現實的不滿,如又缺乏政治基本概念,恐容易被操控。在問答環節,王昭文另談到,社會議題非常複雜,要牧者或教會立刻對某個議題產生神學解釋是很困難的,她建議教會界未必非得要符合某種價值,而是選擇不要成為壓迫者,並開放討論新的想法與做法,引領更多人認識上帝。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