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活潑好動難控制≠過動

【林家鴻高雄報導】每個孩子生性不同,從家庭教育進入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適應期有長有短,然而這段期間,也是家長最容易因望子成龍心切,心急自問:「我的孩子有沒有問題?」許多家長常因孩子表現不如預期,就誤判子女為過動症、亞斯伯格症或自閉症,拉法協談中心有鑑於此,7月28日於高雄中會前金教會舉辦講座,透過案例分享,教導家長如何正確判斷孩子狀況。

前金教會會友、拉法協談中心主任陳麗娟表示,很多家長因不了解過動症,常常看子女上課坐不住、愛講話、不專心、與眾不同,就帶去看醫生,在醫生無明確解釋下,造成不必要的誤判。她以現場一位曾在中心接受輔導的原住民兒童為例指出,該名兒童剛進小學時,活潑好動、上課愛吵鬧,難以控制;到教會上主日學時,連10秒鐘都坐不住,老師常得到外面去找人;參與兒童音樂服事時,還可以在鼓邊睡著,許多行為令人相當頭痛。老師建議媽媽帶兒子去檢查,認為孩子有過動症。

但陳麗娟進一步觀察後,發覺兒童有專注的時候,所以不認為有過動。後來發現,孩子就學前住在部落,生性活潑開朗,不受拘束,但到山下念書後,因必須適應與部落截然不同、規矩很多的校園環境,適應期自然較一般人長,因此產生脫軌行為。在老師接納他的特質後,他漸漸地就有正常的表現。

陳麗娟說:「有時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家長管教方式或環境出了問題。」孩子若真的過動,不會只發生在某特定對象身上、場所、時間,有些孩子在家裡很正常,只是到學校就反常,這不能算是過動;也不會國小有,國中就沒有。事實上,過動是因腦神經化學物質多巴胺含量過少所致,是不能控制,且為一輩子的;但它不是病,只是靠藥物可促進分泌,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及人際能力。過動也不一定要吃藥。

如何評估孩子是否有過動症?注意力不足常是過動兒外顯症狀,但陳麗娟強調,若僅靠一時一地的行為判斷,仍不正確,她列出9項評斷標準:經常手忙腳亂、坐時扭動不安;在課堂或需要好好坐在座位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在不適當的場合經常四處奔跑、攀爬;無法安靜地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經常像馬達推動,處於活躍狀態;經常說話過多;經常在問題未畢時即搶答;需輪流進行活動時常難於等待;經常打斷或打擾他人。陳麗娟說,若上述9項症狀出現6項以上,且出現在2個場所以上,並持續6個月以上、且非因短時間狀況如父母吵架、家人過世等而產生,才能算為「疑似」有過動症,需進一步觀察。

此外,鹽埕國小許瑜旂老師分享表示,因過去曾有過誤判的經驗,現在她經常在兒童入學前,就先與家長進行溝通,家長願意分享在家的教養狀況,對老師來說相當重要,可讓老師儘快幫助孩子進入學習,與同儕的互動。

陳麗娟說,影響孩子最深的始終是家長。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生氣質,「我們都希望輕鬆養好孩子,但上帝給我們的不是這樣。」父母不應要求孩子立刻改變,應先接納他原本的樣子,經常給予肯定和信心,再慢慢訓練;否則孩子壓力過大,可會造成反效果。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