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得新生命 打造樂齡教會

邁向超高齡社會 參考各國政府經驗 配搭長照政策拓展新型態關懷事工

【林宜瑩專題報導】每年10月第一主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松年事工紀念主日」。有鑑於台灣社會高齡化趨勢,總會早在1984年就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如今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2018年3月,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正式超過14歲以下幼年人口,預估2025年老年人口比率會達到20.6%,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對此社會趨勢,總會於2017年9月成立「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專責規劃、宣導及推動教會高齡關懷事工。

曾任4年總會松年事工幹事、現為高齡關懷事工小組召集人、總會助理總幹事陳義明表示,台灣社會年齡老化速度是全球最快,再加上少子化、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這股不可逆的銀髮趨勢,沒有人是局外人,眾教會應責無旁貸來正視、因應。

陳義明指出,1270間長老教會散布在全台各縣市鄉村鄰里,過去不斷持續強調社區宣教、在地化,因此如何扮演好關懷照顧高齡者角色,是長老教會回應時代迫切的責任與使命,這也是為何第63屆總會通常議會要將2018年訂為「松年年」的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強調:「最終,社會對老化與老年人所採取的集體作為,將決定我們與子孫未來如何度過晚年生活。」《聯合國老人綱領》也提到,老人應持續融合在社會中,有機會服務社區,依據自身才能和興趣擔任志工,並組織老人團體或活動;高齡者應視為社區的智慧資產,不該被定義為「需要被照顧的老人」,封閉在家裡及照護機構。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85%身體健康,其工作智慧及人生閱歷都處在巔峰階段。陳義明認為,有效分配高齡人力將成為社會重要資源,能成為戰力而非負擔。因此他建議,教會可借重長者信仰經歷及敬拜生活的經驗,持續在教會及社會貢獻所長,藉由世代交流、互動及參與,創造社區力量,培力長者為自己需求及處境發聲,以實踐老人人權的保障,喚起社會大眾看見長者的生命經驗及價值。

陳義明表示,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的重點事工有:一、輔導建置「高齡友善教會」據點,成為長照巷弄C站;二、分區辦理「教會事工成果分享會」;三、採取「能力增長觀點」培力教會及長者;四、建立「教會高齡事工輔導團隊」;五、培力與訓練專業人力及種子教師;六、照服員/居服員培訓與認證課程;七、建置經營「高齡友善教會的照顧體系與平台」;八、建立「教會高齡服務事工模組與教材」。

在研發創新方案部分:一、調查統計目前教會推動高齡事工服務的樣態;二、調查統計長者生活需求或高齡發展趨勢;三、舉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齡議題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連結長老教會各教會實務經驗、學校(包含神學院)、醫院、社福機構等單位,整理出長老教會高齡事工論述與經驗模組,供教會參考,並作為國際夥伴教會相關高齡關懷事工的交流合作依據。

陳義明也透露,2020年起,高齡關懷事工重點將從「宣導推廣」進入「實作陪伴、專業培力與發展事工模組」,連結地方教會社區工作與宣教網絡,建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高齡事工特色與優勢。

訓練肌力降低失能  蔡三雄退休新人生

【林宜瑩專題報導】年輕時曾是舉重選手,後來擔任台灣拔河國家代表隊教練,退休後又到處傳授肌力訓練技巧的牧師蔡三雄,常笑自己靜不下來、一天不運動全身就覺得怪怪的,也因為他持續堅持運動,今年67歲的他,仍能幫助他人從肌力訓練中重新找回健康。

蔡三雄在淡江中學擔任校牧主任時,在學校設立健身房,用石頭當成健身器材,無意間被從事製造運動器材的愛力實業董事長鄭天爵看到,因此結識。鄭天爵當時將上年度健身器材樣本捐贈給淡中,也一路支持蔡三雄的肌力訓練事工,甚至專門研發輕量化的健身器材,並以優惠價格提供給眾教會,期望能支持長者肌力訓練。

蔡三雄知道,單靠他一人推廣肌力訓練勢單力薄,因此這兩年他積極培育長者肌力訓練種子教師。透過定期的集訓與授課,目前已有一批學員可以幫忙前往教會帶領社區長者一起做運動。

蔡三雄的肌力訓練課程非常有趣,融合簡單的詩歌或是聖經的話,並配搭分解動作,在一首詩歌或一段經文的時間中,便可讓人全身肌肉動起來。這課程設計是他多年經驗的智慧結晶。

如今,無論是雙連安養中心坐輪椅的老人家,還是在運動中心專業重量訓練的教練,蔡三雄都秉持有教無類的心態,毫不藏私把他豐富經驗傳承他人。有人問他為何不把肌力訓練當成事業經營?他笑笑地說:「我已經退休了耶!」就因為他對運動的熱愛,加上他牧者無私的胸懷,讓肌力訓練成了台灣許多長者的祝福。

蔡三雄說,長者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身上肌肉不流失,尤其是屁股跟腿部肌肉,必須常常靠肌力訓練來維持住,如此才能避免卡床、長期癱臥,以維持良好的老年生活品質。事實上,透過蔡三雄的肌力訓練,有許多人在體弱多病的光景中,重新獲得健康的新生命。

「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性。」用在牧師娘陳幸美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她絕對是蔡三雄最大支持者。希望大家為夫妻倆代禱,透過幫助更多人參加肌力課程,來認識耶穌基督。

報你知:Ānkě安可人生

以「台灣第一家創意高齡平台」為目標的《Ānkě安可人生》雙月刊,於2017年6月1日發行,是專為50歲至70歲以上熟齡、退休族群所規劃設計的人文生活雜誌。透過雜誌介紹的新知、趣聞與故事,也推廣熟齡族閱讀繪本,每期雜誌都有「後青春繪本館」專欄,提供創意的熟齡族閱讀內容,鼓勵「在退休後,活出自己美好的安可人生」。是國內少見專為熟齡讀者們設計且兼顧多元、創意、實用與美感的刊物,更獲得2019年第43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Ānkě安可人生》發行至今15期,內容收錄上,首先根據不同期主題有不同的人物與團體故事;接著生活面向,包含踏青、行腳、輕旅行等戶外活動推薦,產品、器物與珍品的知識補給,廚藝與料理指南,運動守則,全球樂齡工作實況與新聞等;最後游藝面向,「後青春繪本館」則推廣熟齡繪本的閱讀內容,另有電影心得、藝文資訊、藝術空間推薦等。

刊載過的主題包含:「品味生活日常,迎向退休安可人生」「音樂!我的熟年新舞台」「走!出國去學習!」「熟年生活咖啡日常學」「我的旅行,我作主」「我寫故我在」「熟年理想家屋」「安心老後的財務規劃」「烹煮食光,復刻愛的滋味」「熟時尚,我是城市裡的美好風景」「人生,再發現!透過學習,開啟更多可能」「有伴,真好!」「熟齡瘋藝術」「玩聲玩樂玩活力」「提升你的電影本事」,內容顛覆刻板印象,反而充滿創造力、啟發性與終身學習精神。(整理/林婉婷)

報你知:機能貼身衣物 體貼長者需求

為讓長輩身心靈都能獲得全方位的照顧,台灣教會公報社近年推動另類事工,引進由魚鱗萃取製成的膠原蛋白貼身衣物,不僅親膚保濕,對於敏感性肌膚尤其適用,更具有消臭、抗菌功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或行動不便長輩的良伴,意外成為回購率第一名的產品。

隨著人體機能老化,各種不便常隨日常生活而來,伴隨產生的異味常讓長輩感到困擾,透過體貼的膠原蛋白貼身衣物,期盼還給長輩身而為人最基本的自信與尊嚴。(整理/陳逸凡)

活力松年尊嚴 各國政策比一比

【張原境專題報導】科技革命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提升了平均壽命以至於照顧期的延長,使得照顧家人日漸成為許多人的經濟重擔。根據內政部統計處及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台灣的老化指數於2017年首度破百,並在2018年達到高齡社會標準,預估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高齡人口占比將達20%以上。

台灣政府自2017年開始推出了「長期照顧服務10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企圖提升改善長照體系,提供更多元的需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松年事工委員會也積極聯合各地方教會推行事工,回應政府的政策。

社會人口結構的高齡化並非台灣獨有的困境,近來已成為許多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並被普遍認為對於個人及家庭,甚至是經濟與社會層面造成負面衝擊,如何制定適宜的國家社會福利政策,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本文將帶領讀者觀看瑞典、德國與日本的長者照護政策,期盼幫助讀者思想,何為有品質的大齡生活。

瑞典  政策介入扶持家庭照護者

擁有「老人天堂」美譽的瑞典,長照制度堪為世界典範,1930年代左派社會民主工人黨執政開始,逐步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制度,弭平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矛盾與對立,朝向福利國家邁進。與台灣多將老年照護的責任託付於家庭或親人相比,瑞典國民普遍認為,國家在長期照顧中扮演要角。三代同堂在瑞典誠屬罕見,老人不願與子女同住,而是保持獨立自主,即便受傷需要幫助,也是依賴國家提供的照護服務。

1960年代開始,瑞典將老人照顧服務納入國家福利政策當中,並於1982、1983年先後制定了《社會服務法》及《健康及醫療照護法》。瑞典的長照制度經歷50多年的執行,演變至今,逐漸發展出「普及性」和「公共性」兩項特色:照護經費由全民稅收支應,並由地方政府提供服務。瑞典的行政體系分為中央、縣和市鎮三級政府,最基層的市鎮擁有地方自治的傳統,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制定貼近居民需求的政策,發展適合地方的服務。

「在地老化」亦是瑞典長照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根據2016年的資料,65歲以上老人有95%住在家中,其中約9%使用居家服務,僅5%住在機構。原因在於政府認為老人在家老化幸福感較高,因此相當重視「居家服務」與「居家照顧」,每年補助大量經費派遣工人到長者家中進行修繕,建立無障礙環境,亦或在每個市鎮劃分區域,派遣居家服務員、社工陪伴老人,協助在家進行生活自理。

2009年瑞典修改了《社會服務法》,成立「家庭照顧者中心」,在長者之外也看見家庭照顧者的需要。除提供照顧諮詢及心理諮商,亦設計載有家屬基本聯絡資料的緊急聯絡卡片,一旦照顧者在外發生事故,救護人員可以迅速啟動支援系統,讓有關單位盡快安排居服員前往協助在家等候照顧的老人。瑞典藉由整個國家社會體系作為後盾,介入並分擔家庭照顧者的辛勞。

然而看似天堂的瑞典仍有隱憂。國會健康與福利委員會表示,隨著戰後嬰兒潮進入80歲,預估至2020年,瑞典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人占比將超過20%,長照需求及財政壓力日漸增長。如何處理日漸緊縮的預算又維持長照品質,成為瑞典當前的難題。

德國  走動式照護讓老人走出孤獨

隨著音樂在舞廳搖擺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在德國第二大城漢堡,「走出孤獨協會」舉辦了「世界老人日」活動,許多老年人忘情地隨音樂擺動。面對高齡化浪潮的衝擊,德國努力嘗試做出翻轉。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17年統計,60歲以上人口占德國人口總數30%,將近2500萬人,相當於台灣的人口。「老年貧窮化」亦是備受德國社會矚目的問題。根據第一電視台(ARD)2016年的報導,越來越多老人須透過在超市購買即期食材、撿拾食物、回收物維生。即使有退休金,也可能無法滿足基本生存需求。

洞見老化問題,德國政府在1992年提出了長期照護保險方案,1994年正式立法通過,1995年全面實施「社會照護保險」,加入健康保險、意外保險、年金保險及失業保險,成為第五種社會福利的強制性國家制度。德國的長照給付制度提供不同型態,透過健保組織醫療服務部門的專業人員,到申請者家中依其居家及個人衛生條件、進食、活動及家事能力進行鑑定。而照護等級則分為五類,其中「自主醫療照護能力」和「自立能力」是最為關鍵的評估要素。如此多樣化的評判標準,試圖讓長照系統更為人性化。

「一對多戶走動式照護」是德國特有的長照方式,德國人喜歡保有隱私,不喜歡家中有外人住,透過走動式的門診型態的照護,具有高度時間及人力調度上的彈性,也可以提升照護的品質,與台灣外籍人士全天居家照護的型態差異極大。德國聯邦銀髮助理協會(BdSAD)也藉由協助長者在家中自主決定生活,試圖縮小護理師與家庭照護之間的差距,期盼能支持和減輕家屬的壓力。

然而,德國的長照問題亦層出不窮,除了社會照顧保險逐漸呈現入不敷出的窘境,五分之三的的養老院被檢驗出有問題,照護需求者遭毆打,更是時有所聞。而為了降低成本及照護專業人才的短缺、薪酬不佳,找尋非專業人士替代,也成了惡性循環。此外,在高度肢體接觸的工作環境中,女性看護經常淪為性騷擾和暴力的受害者。

今年新上任的衛生部長史潘(Jens Spahn),預計將與勞動部長、家庭部長共同推動短期的「照護協同行動」,期盼藉由增加長照護理員培訓名額、保障照護業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平衡、資助助理照護員受訓成為護理專員的升遷機會,改革德國的長照制度,在這波老年化浪潮中站穩住腳。

日本  終身勞動社會緩解雪崩人口

與台灣隔海相望的日本,社會福利的概念興起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時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於是在1950年代前後制定了「殘障福利法」「新公共救助法」、「私人企業員工退休年金保險計畫」,透過實質政策改善老人的照顧環境。在與歐美國家同步工業化的過程中,日本也逐漸意識到國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對社會與經濟可能產生的衝擊,進而開始重視高齡社會的福利措施。

1990年日本公布了「發展老人健康與福利服務十年黃金計畫」,徵收消費稅及相關經費,修訂法規,改造衛生與福利行政體系,由地方政府承擔所有老人健康與福利服務的責任。

時至今日,日本已然浮現出許多嚴重的人口問題:少子化、高齡化、人口總數迅速下滑……等。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是全球高齡化最快的國家。估計至2060年日本人口將減少近三分之一,約有40%人口將屆齡65歲以上。

有別於台灣過往三代同堂的景象,現代的日本子女較無與父母同住的習慣。部分經濟條件優渥的長者,會選擇和伴侶一同旅行,藉此享受退休生活。然而隨著超高齡及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日本社會逐漸鼓勵日本老人退休後再就業的現象,75歲仍需外出求職,恐將在未來成為常態。許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入的行業諸如司機、服務員,都可見到老年人的身影。

除此之外,「孤獨死」亦是日本老人面臨的一大問題。日本每年高達2萬7000人,平均每一小時就有3個人孤獨死,死後數天無人發現、沒有人送終,直到屍體腐爛發臭才被外界發現,令人對長者處境不勝唏噓。

為回應這樣的現象,日本開始以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為服務主軸,在失能老人住家車程30分鐘範圍內,建構結合醫療、介護、住宅、預防、生活支援等各項服務一體化的照顧體系,提供綜合諮詢、權利保障等業務項目。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8年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未來預計將推出獎勵生育政策,花費3年的時間打造「終身勞動社會」,除鼓勵老人二次就業外,預計先花費1年改善薪酬體系、將雇用年齡提高至65歲以上,而後再花費2年改革現行社會保障制度,改善高齡者醫療、養老金等相關問題。期盼這樣的政策改革,能讓日本雪崩式的人口問題得到緩解。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