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族語聖經翻譯,發現上帝心意

2月第三個主日適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事工奉獻主日」,讓我們一起細數族語聖經翻譯事工過程中的點滴和前人努力的痕跡。

相片提供/Yohani、Peto Wei、Banitul Ispalakan、總會原宣、Tiffany

採訪◎黃玉琴


台灣原住民族族語聖經翻譯,雖經歷政府政策改變而遭干預和查禁,但在外國宣教師和各族群牧者、耆老的努力下,卻為各原住民族的語言推展立下了很好的根基,族語聖經不只幫助各族信徒用母語了解上帝的話語,更為族語的文字化與書面化帶來許多幫助。至於那些協助外國宣教師翻譯聖經的各族群譯經員,也成為日後族語認證和教材編輯的重要人物。因此,族語聖經翻譯工作不但影響了族語文字的使用,更能豐富原住民族語言和文化。


【阿美語聖經翻譯事工】

 心繫母語傳承,全力推動譯經 

甫於2019年8月31日自Sawalian ‘Amis Ciwkay(東美中會)Falangaw(馬蘭)教會退休的牧師Yohani(顏約翰),至今仍每週日偕同師母巡迴聚會人數僅個位數的弱小教會,用母語傳講上帝的話,讓部落長者的心能得著滿足。多年來,Yohani在阿美族致力推廣母語,並參與阿美語聖經翻譯與修訂工作,未曾因此而停下來。2019年6月完成的阿美語新約修訂版已送印,緊接著12月6日又召開舊約修訂會議,擔任「阿美族語聖經修訂小組」主席的Yohani,最大心願便是在教會和社區推廣阿美語,讓族人再次重視上帝所賜的美好語言。

◆岌岌可危的阿美語

Yohani曾參與阿美語教材的編訂和審查,目前也是教育部原住民母語檢定口試委員,擔任出題、批閱和評分的工作。他認為,語言是上帝創造的,其中包含了對自我身分的認同感,因此對於目前阿美語的使用情況,不論是在社區中或是教會裡,都覺得很不樂觀。「現在年輕世代對於學習自己的母語,並沒有太多興趣,學習的管道也只剩下學校裡的母語課程,但是在時間太少且師資訓練不夠的情況下,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他語重心長地說。

目前原住民族語言師資培訓,須先通過基本的考試,再接受一定時數的訓練及學習,方可成為「族語教師」。然而,因未具備正式教師資格,較無法吸引人投入,師資程度無法掌控。某些情況下,只好把會講母語的人請來當老師,雖有經過考試和訓練,仍達不到很好的果效。Yohani認為,這些族語教師的工作辛苦,但程度仍需要提升,不只要會說、會寫,還需要會翻譯,才能去教導母語。

為了振興原住民族語言,政府自1990年代即開始在國小推廣母語教學,後來更於2002年在「九年一貫課綱」中增加了「鄉土語言──原住民族語」的課程。每年編列預算推廣母語,其中教育部與原民會合作,委託政治大學編輯了第一套官方版原住民族語言教材,包含教師本和學生本在內共計九階、360冊課本。Yohani獲邀擔任阿美語教材的審核和修訂,改正一些不正確的發音和不太容易了解的部分。

然而,最令Yohani擔憂的,還是教會使用母語的情況。「現在的傳道人受完神學教育後回到部落,卻面臨無法用母語講道的困境,只好藉助國語(華語)。」他表示,如此一來,不但年紀大的會友覺得有距離,久了以後,教會可能也慢慢不再使用母語,「原本以推動母語為目標的教會,現在反而可能成為滅亡母語的推手。」基於這個理由,Yohani積極投入阿美語聖經翻譯和修訂的工作,希望留給族人一部看到就能夠讀、也能明白的聖經。

◆成為譯經工作的傳承者

Yohani牧師(前排左一)認為,語言是上帝創造的,其中包含了對自我身分的認同感。

阿美語聖經翻譯早自1965年就開始了,在不同宣教師和教會牧者的努力下,從原先使用注音符號,到後來的羅馬拼音,最後終於在1997年完成阿美語聖經翻譯,成為台灣第一個擁有母語聖經的原住民族。但隨著時代演變,2002年便發現有修訂的必要。Yohani表示,當時使用的一些文字較古老,年輕世代讀起來有理解上的困難,所以在2003年開始進行新約及詩篇、箴言的修訂。

此次阿美語聖經的修訂工作,有了台灣聖經公會提供的Paratext翻譯軟體,以及翻譯顧問、加拿大長老教會(PCC)宣教師麥煜道(Paul McLean)牧師在聖經原文知識的協助,逐一對照原有經文並做修正,終於在2019年6月順利完成。為了使用該軟體,Yohani與修訂小組成員還需要暫時放下牧會工作,北上學習數日。

談到這項成果,Yohani最感謝的就是同工們的協助,許多人身兼數職,仍然盡心完成所託。面對阿美語在不同地區的用法差異時,小組成員們會先互相討論,最後再由主席選擇最能讓閱讀者了解的用法,其餘的則放入註腳中。透過這樣的方式,彼此得到很多的收穫。阿美語新約修訂本,在2019年12月底出版,2020年3月將舉行出版感恩禮拜。

Yohani指出,目前小組的經費主要來源,除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每年撥款15萬元資助之外,還有3個阿美族的中會(阿美中會、東美中會、西美中會)各撥5萬元,總計全年經費僅30萬元,因此每次開會的食宿都需要很精省才行。他表示,同工們為了給後代留下寶貴的屬靈資產,不只勞神、勞力,還得傷財,希望眾教會都能關心並且看到母語聖經翻譯事工的價值。在接下來的阿美語舊約聖經修訂工作上,願眾教會兄姊能為此代禱並給予各方面的協助,讓原住民教會能在禮拜中使用自己語言的聖經,這是他最大的期待。

◆續奔前路,持守到底

回顧過去38年的牧會生涯,Yohani感謝上帝讓他有機會參與各種事工,他抱持著「只要還有一口氣,仍然要為主工作」的信念,從最初到現在都未曾改變。在巡迴各教會支援母語講道的過程中,甚至興起記錄教會歷史的念頭,想要採訪並寫下各部落教會過去的事蹟,讓後代子孫可以追溯並細數上帝恩典。但他最在意的還是母語推廣,只要有這方面的需要,他都很樂意去協助。在家中,他也認真教導孫子母語,期待他們將來成為推廣母語的健將,更期望未來的世代都能藉由阿美語認同自己的族群,也在其中發現上帝對阿美族的心意和恩典。

【賽德克語聖經翻譯事工】

 積極採取行動,保留寶貴母語 

賽德克族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牡丹岩,後來歷經幾次遷徙,在南投縣仁愛鄉的Truwan(德鹿灣)定居繁衍。18世紀時,賽德克族人因為土地不敷使用,於是逐次遷出,遷至霧社者稱為Tgdaya(德克達雅)群;越過奇萊山到達Tpwqo(德布閣)、Kbayan(古白楊)、Browan(布洛灣)等地者,稱為Truku(德魯固,或寫做太魯閣)群;另一部分族人則越過合歡山北峰,到達上梅園竹村等地,被稱為Toda(都達)群。賽德克族在遷居德克達雅、都達、德魯固三地之後,形成三個地區的群體認同,並使用Sediq Toda(賽德克族都達)、Seediq Tgdaya(賽德克族德克達雅)、Sejiq Truku(賽德克族德魯固)三語詞來作為群體間的識別。(註)

參與賽德克族語聖經翻譯的Snuwil(史努櫻)教會牧師Peto Wei(魏錫欽)說,以往賽德克族沒有母語聖經,只能讀太魯閣族語聖經,兩者雖有相似處,卻也有許多差異。如,太魯閣語的「吝嗇」,用賽德克語唸起來卻具有情趣意味;太魯閣語的「很多人」一詞,用賽德克語說出來卻成了汙衊女性的話。這也促使一些關心賽德克族語的牧者決定採取行動,即使沒有任何經費或人力支援,仍在艱辛的情況下,想辦法以口述方式,將太魯閣族語聖經翻譯為賽德克族語,好讓賽德克族年輕人能真切理解聖經的內容,也能將寶貴的母語保留下來。

Peto Wei對於自己的母語曾做一些研究,8年前開始受邀參與賽德克語聖經翻譯。他表示,有時找不到字詞來表達聖經的內容,有些翻譯就必須要用註解說明。其實,這也是聖經翻譯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畢竟每個母語文化都有其獨特性,這也是譯者最大的挑戰。

Peto Wei表示,目前賽德克族人在做禮拜時仍是使用賽德克語為主,但受到華語的影響,有些年輕人遇到比較艱深的字詞,就自動改用華語,這表示他們的母語能力有變弱的傾向。為了推廣母語,部落的教會不但鼓勵年輕人多使用母語,也鼓勵祖父母輩能盡量用母語跟孫子對話。Peto Wei指出,現今的政府較過去重視母語,推動了許多措施,而今母語聖經的出版,不但讓年輕一代了解母語,甚至在保存信仰上也有重要的果效,「雖然要投入的時間和人力都非常龐大,卻是相當有價值的。」

賽德克語聖經已經翻譯完畢,目前正在進行校稿和排版,順利的話,2020年6月就可以出版。然而,Peto Wei不捨的說,參與賽德克語聖經翻譯的主要牧者,如Siyac Nabu(高德明)牧師和Pihu Neyung(郭秋金)宣道師,去年相繼過世,算是令人遺憾的事。

註:資料引自「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台灣原住民族語聖經翻譯/出版一覽表】

1.阿美語聖經(新舊約全書)
2.排灣語聖經(新約、部分舊約)
3.布農語聖經(新舊約全書,預計2020年底出版)
4.泰雅爾語聖經(新約、部分舊約)
5.太魯閣語聖經(新舊約全書)
6.達悟語聖經(新約)
7.魯凱語聖經(新舊約全書)
8.鄒語聖經(新約)
9.賽德克語聖經(新舊約,預計2020年6月出版)

※詳細資料請上「台灣聖經公會」網站查詢

每個母語都有其獨特性,翻譯聖經時,除了聖經學者的參與,族群牧者和耆老的意見也很重要。

【布農語聖經翻譯事工】

 肩負強烈使命,從分歧到圓滿 

前Bunun Cibu Ciukai(中布中會)Mahavun(久美)教會牧師Banitul Ispalakan(伊斯巴拉淦.跋尼杜尔),在「布農族語聖經翻譯五年計畫」的第3年,因著譯經團隊其中一名成員過世,而獲邀參加聖經翻譯的工作。身為布農族人,當時決定加入的原因,除了對自己的母語本來就有強烈的使命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在聖經翻譯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參與聖經翻譯至今已有3年時間,跟耆老和同事們不論是一起翻譯或審閱的過程,都深感學習到很多。

目前布農語聖經已經翻譯完成,預計進行3次審閱後,若一切都進行順利的話,2020年年底就會出版。目前第二次審閱已接近尾聲,之後由布農中會、中布中會、南布中會等3個中會各推選3位審閱人員,共計9位,做最後一次的審閱。參加翻譯的人,不一定會繼續做審閱工作,而被推選的人也不全是牧師,其中也包括了教會長老或布農族的耆老等。

布農族的遷移歷史中,發展出6個方言社群:Isbukun(郡社群)、Takbanuaz(巒社群)、Takivatan(丹社群)、Takitbakha(卡社群)、Takitudu(卓社群)、Takopulan(蘭社群),後來蘭社群遭到鄒族同化,所以目前只有5個社群,其中郡社群的布農語是主導語言,主要通行在台灣南部地區,台灣北部主要通行的布農語社群為卡社群和卓社群。(註)

因此,布農語聖經該如何翻譯,才能讓這些不同社群的人都能讀懂,就是個很大的挑戰。Banitul Ispalakan表示,有時為了一些字詞和表達法,整個翻譯的進度就被卡住,經常要討論很久。此外,外來語和現代華語,翻譯小組也都會盡量排除,只採用自己母語裡面的字詞,但同樣會因為習慣用法和觀念的不同而陷入僵局,雖然花很多心力和時間才能解決,他認為布農語聖經在各方面的成就仍是首屈一指的。
另外,Banitul Ispalakan也提到有關使用何種版本做為翻譯母本的看法,在翻譯者及審閱委員之間也引起一些討論。他認為,應該採用希伯來文及希臘文版本,再輔以和合本或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甚至還需要參考一些英文版本,才能真正地表達出經文的意義。翻譯者僅憑著他們比較熟悉的現代中文譯本完成翻譯,審閱委員雖然了解要尊重他們的工作,為了讓這部布農語聖經能更貼近原文,儘管倍覺煎熬,仍然努力溝通。他笑著說:「有時因為意見分歧,就會變成彼此互相大小聲,但感謝上帝,最後總是會得到圓滿的協調。」

為了讓族語聖經能更貼近原文和母語,小組成員之間有時也會意見分歧,需要一再討論、溝通。

審閱小組平時會藉著網路,在各自所在的地區使用聖經翻譯軟體進行討論,然後大約1至2個月,所有參與審閱的人員會與來自加拿大的翻譯顧問麥煜道牧師聚集,一起坐下來思考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表達方式。Banitul Ispalakan表示,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太願意屈服,但討論過後還是都願意放下。只是審閱人員是無給職,又需要花那麼長的時間討論,往往會影響到自己原本的工作和收入,「我們都知道這是在為上帝工作,但面臨缺乏時,就變成一項屬靈爭戰了。這幾年下來,我們都體驗到,我們做祂的工作,祂就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補足我們的需要,使我們更多體驗到上帝的信實,以及祂豐盛的供應。」
Banitul Ispalakan說,他抱著一股熱心投入聖經翻譯的工作中,後來才發現該事工一點都不像他想像的那般浪漫,有些牧師還在過程中因病過世,未能看見自己辛苦翻譯的聖經出版。但他仍為自己能參與在其中而感謝上帝,因為母語聖經翻譯是最能發揮母語的功用,而且是無可取代的。他說,布農的牧者們都有很強烈的使命感,要推動教會以母語敬拜,為後代子孫保留住信仰及美好的母語和文化。

註:資料取自「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網站,http://titv.ipcf.org.tw/news-33697。

與母語聖經翻譯的牧者均認為,族語聖經翻譯最能發揮母語的功用,而且是無可取代的。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