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自然農法 種出原住民新生機

不再需要噴灑化學農藥 林益仁小米方舟計畫 友善環境幫助小農

林益仁(左)至原住民部落與小農一同建立良好的土地關係。(相片提供/林益仁)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台中中會東榮教會長老林益仁,主持了一個向科技部申請取名「小米方舟」的研究計畫,要讓以「自然農法」耕耘農作的原住民小農與消費者,因彼此的需要而互蒙其利,土地也因此會以自然的方式獲得善待。

林益仁把小米方舟計畫視為社會運動,目前跟七星中會汐止教會合作,在教會大門前的空地擺攤販售。他強調,雖然表象是在賣菜,但更底層有聖經道理做為堅實的根基,所以就信仰角度來說,這是宣教。
在原住民傳統的小米田裡,不僅有小米,還有五穀共生成長,同時會吸引到許多食穀的動物前來,小米田於是構成一個生物多樣化的生態關係。

林益仁指出,由於小米田裡除了小米,還有種其他五穀雜糧,因此能吸引其他野生動物進入小米田裡覓食,而這些動物也就成了族人攝取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之一,「對族人而言不是種豆得豆而已,還可以種豆得肉。」由於一塊小小的小米田有多樣的生物共存,啟發林益仁將申請的計畫取名「小米方舟」的概念想法,小米方舟的重點是在方舟。

在傳統小米田,農人不會噴灑農藥與除草劑,作物的生長一切仰賴大自然。基於這樣的理念,林益仁在新竹縣尖石鄉找了幾位有同樣理念、從事自然農法的泰雅爾族小農,一起合作推動小米方舟。
「自然農法強調的是信任關係的建立。大家願意吃有機農產,是因為有機農產需要通過政府認證,不過要送去第三方認證是需要付費的,而且,有機有時候也有假的,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吃有機,其實是在吃心安的。」林益仁說。

林益仁指出,有機農業強調得透過第三方認證才能夠取信於人,因此重點並不是認證而是信任。他說自然農法與有機農法都是「擬自然」的農法,然而前者是看得見的信任,有一套師法自然讓作物可以生長健康的方式,也就沒有必要花錢去第三方取得認證,得到所謂的信任也並非消費者完全信任,但取而代之的是小米方舟得不斷去四處作見證。

台北醫學大學實驗室於日前免費提供檢測農藥殘留的快篩試劑給小米方舟團隊。小米方舟於5月9日開始進行檢測,過程並不收費。林益仁說,只要是自然農法的農作物,檢測結果絕對不會殘留農藥。

自然農法的小農藉由小米方舟直接將農產銷售出去獲利,可以得到比層層剝削的大盤收購價更高的價錢。除此之外,消費者還能吃到不會傷害身體、沒有農藥殘留的農產品,而且零售價還比一般有機農產的市場價格要親民,盡可能做到大眾可以日常消費的程度,讓站在小米方舟兩端的小農與消費者得到雙贏的局勢。有了如此良善的循環所激起的漣漪會擴大效應,有更多的土地將可以回到上帝所創造的自然裡被善待照顧。

「我不是賣菜,我是在促進人跟土地關係回到信仰,就是回到上帝的創造。」林益仁說,這是從聖經教訓特別延伸出食物的部分,希望每天吃的東西都能夠合乎聖經教訓。賣菜只是表象,其底層是回應信仰,每天吃的東西可以是信仰的表達,如果教會有在意到這般程度的話,會實踐信仰,舉辦相關知識的社區講座,宣揚這種理念。社區大眾可透過教會認識自然農法,從中看見上帝創造的自然對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一兼二顧   → 傳遞福音扶持教會

汐止教會牧師黃哲彥。(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專題報導】七星中會汐止教會與「小米方舟」合作,在教會大門前的空地擺攤,協助自然農法耕作的原住民小農銷售農產品,反應相當熱烈,雞蛋到貨不久就被一掃而空。

汐止教會牧師黃哲彥表示,市況好可能是教會距離附近市場步行時間只要兩分鐘,而且門前總是人來人往,每日約2萬人次經過。除此之外,農產品讓民眾吃得安心,售價也被市場接受。而站在信仰立場來說,這是另一種宣教模式,是關於土地、食安與經濟公義,教會正在告訴社區基督教信仰的價值。

黃哲彥表示,小米方舟負責人林益仁曾經致電詢問:「是否可以募款,順便賣菜?」然而黃哲彥認為,募款是一次性的活動,對象侷限於會友,便建議藉由在教會大門前的空地賣菜,觸及對象可以廣至當地的社區。不過銷售計畫也不是因一通電話而定案,而是先前黃哲彥親自參觀過了自然農法的養雞場。

什麼是「自然農法」?黃哲彥說,他曾親自到雞場參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完全聞不到雞屎味,原因是飼料來自不含農藥的自然材質,同時運用微生物分解雞屎,所以進入雞場不會因氣味而讓人卻步,雞糞還能製作成肥料。

黃哲彥說,教會關懷自然生態的立場不能失據,首先,耕作方式必須以無噴灑農藥的方式照顧土地;再來,要能照顧到實際有在耕作的小農,目的是讓社區知道,食品安全與經濟公義是教會重視的課題。
小米方舟的農產品來自於新竹縣山上部落的長老教會會友所耕作。黃哲彥說,教會能穩定經濟,靠的是會友奉獻,若能幫助部落小農得到合理價格的出貨管道,不但能幫助這些小農的家庭,更能幫助小農所屬教會的營運更加穩定。當大家都看到這種正向回饋的時候,相信會有更多農人願意改變耕作方式,造就更多生意盎然的農田土地。

黃哲彥表示,與小米方舟合作事工尚在磨合階段,不過大致上應該可行。若各中會都能夠有幾間教會參與,便可一方面宣教、向社會傳遞信仰價值,另一方面也幫助原住民教會,很值得推廣。


 生生不息  → 取之環境用之環境

(相片提供/Sayx Tali(夏禾‧達利))

【邱國榮專題報導】「所謂有機,是用政府設計認證的機制,包括有機肥的生產廠也是,都有政府訂的標準,但我們自然農業使用的是部落的微生物,用在地微生物去做我們的基礎肥料。」Tayal(泰雅爾)中會Paga(煤源)教會執事Sayx Tali(夏禾‧達利)解釋「自然農業」與「有機農業」的差異,並且用聖經的角度進一步說明,自然農業無論是在畜牧的飼料或耕作的肥料上,製作過程所用的材料都是來自於部落周圍的自然環境,使農作的過程與收成都可以回到讓人活命的原本樣態,並且循環不息。

大約十年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宣產發中心邀請韓國博士趙漢珪介紹自然農法,讓使用「慣習農法」(噴灑農藥與除草劑)栽種甜柿多年的Sayx Tali決定一頭栽進自然農法的知識領域,前後花了七年時間學習,並在韓國取得全球師資認證。之後,回到家鄉應用所學,花了三年的時間進行在地化的研究,尋找在地的微生物來培養。

趙漢珪是韓國地球村自然農業研究院院長,秉持聖經真理為推廣自然農業的根本。自然農業的特徵是活用在地微生物和植物,由自製的農業資材來取代化學農藥與除草劑,藉由天然資材去激發動植物的生長、發揮最大潛力,達到降低勞動力及生產費用,讓農業成為低費用、高品質、省力、多收穫的產業,小家庭菜園到大規模農場皆可廣泛應用。

Sayx Tali指出,畜牧是發展自然農業的基礎,養雞就是為了將產生的糞便當成養分,裡頭有許多在地微生物,可經由發酵製作出天然肥料。此外,培養的微生物也是雞的飼料來源之一,這正是在地循環的農業。用在地的果實、樹皮或竹筍等所做出來的酵素,也可當農作物成長激素;採集部落附近的紅豆杉、肉桂、山肉桂等植物,發酵可製成讓農作物充滿元氣的肥料。

Sayx Tali放棄原先的慣習農法,改走自然農法,因為他認為自然農法是上主的農業系統,絕對可以傳給下一代,何況人的年歲短暫,能有為上主做工的時刻就要不猶豫地大步走。


【部落e購】

新鮮實在 原鄉農產起購

(來源/部落e購粉絲專業)

【林宜瑩專題報導】「部落e購」(Tribal E-shop),是目前全台灣最早、最大的原住民部落農產品網路共同銷售平台。

九二一地震後,社團法人台灣民族學院基金會秘書長金惠雯看見原鄉部落各樣的需要,於是與一些部落工作者,在2002年9月28日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簡稱原促會)。2005年更成立部落e購,將部落文化復振進展到部落生態產業的推動。

金惠雯表示,部落e購與一般農產品大中盤商不同,因為成員會與生產的原鄉部落農民一起評估、參與農作物的改善計畫,並建立生產、管理、行銷、客服的自主經營模式,透過網路平台與數位管理進行行銷通路。一路走來堅持與部落成為對等的合作夥伴關係,期望以「公平貿易、產地直銷」讓原鄉農民免去盤商層層剝削,並將部分收益用在推動部落文化復振的工作上。

2013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提出有機3.0理念,倡議「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PGS)。金惠雯為了解該系統如何運作,透過財政部公益彩券回饋金的補助,她帶著20多名原鄉部落農民、NGO工作者前往菲律賓中部,拜會一個民間組織MASIPAG,該組織讓種植稻米與種甘蔗的農民交換農作物,以解決小農生活困境。

金惠雯也發現,MASIPAG不斷透過農民教育訓練,甚至將農民送出國外學習如何落實PGS,使菲國農民自主做好有機耕作,讓農民意識到唯有堅持有機耕作,才能獲得消費者高度信任,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產銷環境。不過金惠雯也坦言,由於PGS對台灣民眾太陌生,至今,她仍鼓勵原鄉農民取得有機認證。
金惠雯表示,部落e購生產專員主要任務在陪伴有機農民、整合資源來解決相關農作上的疑問,銷售專員則是設法找到各樣銷售管道,以確保原鄉農作能夠完銷。

消費者除了可上網在部落e購選購,也能在位於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上的部落e購實體門市消費,就能在支持原民發展之餘,品嘗到新鮮甜美的果實。


【泰中士林教會】

自給自足 無農藥有機可乘

(相片提供/Mbngan教會)

【林宜瑩專題報導】位在苗栗泰安士林村的Tayal(泰雅爾)中會Mbngan(士林)教會,在牧師Silan Hayung(林以撒)鼓勵土地永續利用、友善耕作下,從2013年跟信徒租一小塊地開始務農,至今已有一個約4分地的有機農場。利用發酵施肥、不灑農藥來種植蔬果,並透過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及許多基督徒的協助進行產銷,後來為擴大產銷取得消費大眾信任,2016年也透過第三方和諧基金會取得有機認證,以突破小農銷售困境。

Silan Hayung表示,Mbngan教會的有機農場,是士林村第一個獲得有機認證的,在部落裡有示範作用,這也是回應聖經要人當好管家的教導。雖然,Mbngan教會的會友只有40多人,但仍自給自足,進行有機、友善耕作,若搭配部落文創與生態旅遊,他認為,這是原民部落與教會永續經營很好的策略與發展方向。

Silan Hayung表示,原鄉教會若是依靠補助,長期下來不是辦法,必須設法增加經濟來源。於是教會先向會友租地,一開始種黑樹豆,一年下來只有6萬元收入,後來因為台灣社會發生毒油、毒澱粉等食安問題,許多原鄉教會的農產品被台灣民眾高度認同,也讓他更堅定認為發展有機農場認證是正確的。

Silan Hayung說,在2013年他投入建置有機農場前,也曾前往Tayal中會Quri(石磊)教會、Piyaway(比亞外)教會、Smangus(司馬庫斯)教會參訪;自己也先去農委會、農業試驗改良場上課學習農改技術,了解如何培養酵素、益菌。他坦言,唯有牧師以身作則,會友才會因牧者親身實作而跟隨投入。

為有效控制農業財務平衡,Mbngan教會的有機農場目前僅聘一名老農夫為全職工作人員,另一位為兼職,週六、日則是鼓勵會友一起下田協助耕作投入農務。Silan Hayung表示,非常感謝慧治基金會長期給予人事開銷的補助款;如今,Mbngan教會每月的農銷收入已可支應教會農事人員及青少年團契事工的相關費用,未來盼望能讓教會完全經濟獨立,如此也可減輕原鄉會友的經濟負擔。


【泰中司馬限教會】

踏破鐵鞋 建堂金計就計

(相片提供/陳弘毅)

【林宜瑩專題報導】「只有維持好原鄉農產的品質,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客源。」靠著銷售生薑、老薑、竹筍、紅肉李籌集教會建堂基金的Tayal(泰雅爾)中會Smahan(司馬限)教會牧師Hoi Ciku(陳弘毅)說,現在很多原鄉農產品都是透過教會、信徒熱心推薦來銷售,要是不能穩定維持農產品的優良品質,就有愧於大家的熱心支持。

曾擔任過Tayal中會產發部部長的Hoi Ciku坦言,原鄉農產銷售最常遇到品管、通路、產品時限的問題,他認為,原鄉農產未必要追求有機、無毒,可是一定要誠實、有信用。在通路上,因為需要有人負責分類、包裝與運送,人力需求較大,也因此讓大、中盤商有機會藉此砍價。再來就像是水蜜桃、文旦等有季節時限的農產品,一旦時期一過就會滯銷,原鄉農民可能就會損失慘重。

Hoi Ciku說,Smahan教會以生薑為主籌募建堂基金,主要是獲得台北中會板橋教會的大力支持,也包括71恩典藥局、台北大專中心、台灣神學院校友會,以及各地教會的松年大學、主內兄姊的大力推銷,甚至還有人透過社區管委會來幫忙預訂、團購,就這樣一個介紹一個,把一包包100元的生薑、老薑給銷售出去,一個產季約有2萬台斤的銷量、獲利約20萬,再加上大家額外的奉獻,約有40~50萬元做為Smahan教會的建堂基金。

不過,Hoi Ciku有一段時間得常常開著教會福音車,往返於苗栗泰安鄉中興村及台北、桃園、新竹等地銷售老薑,長途的跋涉也讓老舊福音車吃不消而頻頻故障,近日只好報廢舊車,另購全新的教會福音車。Hoi Ciku說:「這也是固定成本的開銷。」

對林益仁以學術界之力協助原鄉農產銷售,Hoi Ciku雖是樂觀其成,可是他也說出「僧多粥少」的實際景況,因為,能獲得外界協助銷售的原鄉小農,其實多已達一定的有機規模及建立相當程度的口碑了,但有許多無力行銷的原鄉農民所產出的作物,仍是無人問津而滯銷。他期待,大家能更多關注那些原鄉小農小民所面臨的困境。


【71恩典藥局】

同源 代銷助小農販售

(相片提供/71恩典藥局)

【林宜瑩專題報導】「以前我在七星中會義光教會當幹事時,牧師鄭英兒就開放教會,擺放原住民農產品寄賣,後來我們開設71恩典藥局,只是延續協助原住民的一點心意而已。」71恩典藥局藥師娘高宜伶說,2001年7月29日桃芝颱風重創花蓮光復大興村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成立了大興關懷站(馬圵有機共同農場),並協助原住民農產行銷工作,當時鄭英兒擔任總會教社幹事,之後到義光教會牧會,持續協助原住民農產品的義賣。

高宜伶說,原住民多以務農維生,農產品需要銷售管道,若有原住民來電請託,她多會讓他們把農產品寄來,擺在藥局最顯目的位置販售,甚至Tayal(泰雅爾)中會Mbngan(士林)教會、Bunun(布農)中會Duqpusan(崙山)教會都還拿到有機認證。她也坦言,縱使只是義務代銷原住民農產品,仍擔心萬一農產品品質不好,會影響了藥局的商譽,因此會特別注意這部分的情況。

由於原民農作物隨季節變化而有不同的產品,且到貨時間不定,又要顧及農產的新鮮度,因此71恩典藥局特別透過LINE設立「71小農園區」,裡頭都是藥局附近的居民,只要有農產品一送到藥房,就會在此群組發布訊息。另外,若是產地即將收成農作物,也會透過這群組進行預訂活動,如此就能先掌握銷售數量。

高宜伶說,農家種東西都很單一,可能這陣子是碗豆,下一次就全是四季豆或南瓜,甚至也會有段時間都沒有農產品寄過來,因此不要認為來藥局買原民農產品,就能像逛超級市場一樣應有盡有。她坦言,開放自己藥局讓原民農產品寄賣是完全不收管銷費用,「只要寄來的,我都設法賣掉。」若有滯銷的農產品,以往也多是自行吸收,後來有原民農家自願折扣減輕他們的負擔。

高宜伶表示,寄賣農產品多是協助原民教會的建堂或幫助個別的原民家庭,因為有很多原民長者是拿自己的老人年金出來什一奉獻。71恩典藥局只是盡棉薄之力提供代銷據點,可能還有很多服務未能盡如人意,盼望前來購買的人能多多體諒。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