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從「一隻雞可以做什麼?」談起 養雞產業與生態環境的信仰反省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創會理事長)

聖經認為,
世界上的物質道德和屬靈秩序是互相貫穿,
這一點和現代觀念不同。
現代人認為雙方各自獨立、互不相關;
但這種想法是錯的。
──艾倫‧戴維斯(Ellen Davis)(《聖經生態學》126頁)

   在花蓮興建養雞場的爭議   

台灣每人每年平均要吃17隻雞和318顆雞蛋,肉食的需求量高,和先進國家不相上下,以至於傳統社會的後院式養殖模式,早已不符需求,家禽飼養模式遂不斷改變。政府早年先是開放引進高生產效率的品種,到後來演變成企業化的規模,用工廠化畜牧的方式利用牠們。

卜蜂公司在花蓮購地,規劃興建五處各有2萬5000隻的種雞場,及一處規模達25萬隻的蛋雞場。其中蛋雞場位於壽豐樹湖村,種雞場則有三座位於鳳林、一座位於壽豐、一座位於光復。居民擔憂大規模養雞場將帶來空氣、水、廢棄物等汙染,因而發動抗爭。

本文藉由《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的信仰反省,嘗試了解養雞產業對生態環境的
影響之後,探討「基督徒能夠如何反省這個爭議性的問題?」後續內文皆參考自此書。

   一隻雞可以做什麼?   

生活在都會區的現代人,對雞最直接的印象,應該就是炸雞、油雞、雞塊、麻油雞、桶仔雞等熟食食品,或是超市的雞胸肉、雞腿、雞翅、雞骨架等冷凍包裝食材,很少人有機會真正看到活生生的雞。

2009年,我在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參加為期兩星期的第二屆「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課程。課程由該領域創始元老之一、來自澳洲的羅賓‧法蘭西斯(Robyn Francis)擔任講師;30位學員皆是對永續生活設計有興趣的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社會人士。

其中,跟養雞相關的課程,老師讓學員一起討論「一隻雞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結論是雞可以:幫果園除草、除蟲;幫菜園鬆土、施肥;幫忙處理廚餘;為經濟弱勢的部落老人打造部落經濟;可以當寵物雞陪伴孤單的心靈;還可以陪伴老人延緩失能等。

 

   聖經的生態敘事   

教授包衡(Richard Bauckham)除專長新約神學之外,也透過文獻探討與思考,持續回應包括生態神學的各類當代思潮。他於2010年出版的The Bible and Ecology–Rediscovering the Community of Creation,剛於今年6月由校園出版中譯本《聖經生態學──重探人與萬物的關係》。他強調:「本書的宗旨,是希望大家了解,關於人類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聖經全面性的觀點是什麼?」(47頁)正好可以讓我們在這次反對在花蓮設置大型養雞場的議題上,學習正確的聖經生態觀點。

包衡坦承,聖經詮釋跟文化絕對有關,而且,通常是在文化轉變之後,才可能有後見之明,看出之前解經家所犯的錯誤。在生態環境議題上也是一樣,不過,比起過去,近幾十年已經可以看到更全面、更整體、從生態角度出發的世界觀,讓基督徒能用具有生態視野的眼光來讀聖經。(191頁)

   這是天父世界   

聖經關於非人類受造物最長的經文,就是約伯記38~39章,包含:神對物質宇宙的描述(38章4~38節):創造天地、海洋成形、黎明的規律性、地底、光與暗、惡劣的天氣、帶來生機的天氣、天氣的奧祕、號令星辰、號令天氣。接著又思考十種動物和禽鳥(38章39~41節,39章1~30節):獅子和烏鴉、山羊和鹿、野驢、野牛、鴕鳥、戰馬、鷹雀和大鷹。(48~62頁)

上帝用反問的方式解開約伯的疑惑,先把他的世界觀拆解,再重新組合,目的是要讓約伯回到他原有的位置。(49頁)我們終於知道,人類和其他受造物的關係,是彼此互惠的關係,創世記1章的管家理論,只是這個關係裡的一部分。(191頁)

歷史就是人類與其他受造物互動的故事。救恩的內涵,不是受造界要被取代,乃是受造界要被更新。就歷史和終末的將來而言,神的旨意都不是將人類抽離大自然,而是醫治兩者的關係。(191~192頁)

   神與挪亞和動物立約   

我們都知道,在神與挪亞和動物所立的盟約裡,這些動物本來也就包括在內,我們不應該容忍現代社會經濟思維下工廠化畜牧的行為。(187頁)

因為,當數萬隻雞擠在狹小的企業化養殖場,這些雞就成了人人討厭的臭味來源;清洗用水造成水汙染;糞便及同伴的死屍就成了固體廢棄物;飼料中的黃豆可能是在地球另一端大規模砍伐熱帶雨林種植的廉價基改黃豆。由於數萬隻雞密集養殖,就必須使用大量抗生素、消毒劑、甚至賀爾蒙等化學藥品,都有可能危害消費者的健康與生態的健康。

這看似非常高科技的工業化養殖,似乎能有效降成本,但其實創造的就業機會非常少,甚至排擠在地的社區經濟。這套系統,看似提供大量廉價的肉品、蛋,但若把環境、社會、經濟及健康的成本全部都算進去,其實並不便宜。最後,到底誰輸誰贏?我們能夠找到一條大部分人、動物、環境都是贏家的出路嗎?

   建立全方位的管家概念   

包衡又強調:聖經的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宏大敘事(grand-narrative)就是生態敘事,在論述神、人類以及非人類受造物三者之間的關係。但這三者當中的非人類受造物,往往遭到基督徒極度漠視與貶抑,甚至徹底遺忘。在基督教傳統,我們也往往認為非人類受造物只是一個舞台,神和人類互動的歷史,在這個舞台上演。而且,這個舞台還是暫時性的,等到故事發展到最終結局,就會被移除。(182~185頁)

現代生態學發現,所有受造物之間都存在著互相聯結、唇齒相依的關係,聖經整體上也是如此認為。因此,現代人重新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受造物關係的重要性,我們有必要重新調整眼光來讀聖經。
人類與其他受造物休戚與共,用負責任的態度使用地球資源。照神的形像、像神一樣治理、管理受造夥伴,受造社群授與的階級,在受造的秩序裡管理、共有這個地球、保存受造物。

   神的國就是受造物更新   

聖經的創造神學大多是從舊約聖經發展出來的,新約聖經對於非人類受造物的敘述,基本上就是由基督論來解釋舊約對受造界的理解。舊約對陸地、海洋和天空種類繁多的受造物描寫得非常詳細,新約卻簡化成「萬有」或「一切受造之物」。

哥林多後書5章19節:「神在基督裡,叫世人(kosmos)與自己和好。」這裡的世人,不只是人類,也是整個受造界,「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新受造物),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17節)(221頁)

從保羅的話理解啟示錄21章1節「我又看見一個新天新地」,並不是有一個新的受造界要來取代舊的,而是整個受造界都要更新,徹徹底底的改變。「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5節)是在呼應起初看到自己創作品的感受「好的」「甚好」(創世記1章)。這個受造界,神會終末性的把它變成新的。(221~222頁)

   在黑暗中懷抱希望   

生態終末論的主要重點:受造界可以有活潑的盼望,不會完全被毀滅。人類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會得著醫治,進入完全。這種終末的盼望會成為一種激勵,鼓勵我們此時此刻就去尋求這種關係的醫治,與其他受造物和平相處。

今日教會的「和好的職分」,就是與基督和好,最終在基督裡與萬有和好,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懷抱希望。(225頁)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