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創齡閱讀深耕台灣 樂活追夢第二人生

──阿公阿嬤做伙來讀冊,一只閱讀箱走遍各地

大人、小孩一起來雲林故事館參加活動。

◎吳瑋卿(國立台灣文學館計畫專員)

國立台灣文學館自2018年開始發展「友善平權資源箱」,2019年完成「創齡資源  箱」,並至各地推廣。作者吳瑋卿在當中不只是工作人員,也是她對生命的重新探視、對生活的重組。對長輩和她而言,都是一場精采的追夢之旅。         

|老屋再生計畫 |點燃生命再興之火|

每當我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時,總會令在場所有人驚嘆連連。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使我能從餐飲經營跨度到社區營造,最後步入台灣文學館(簡稱「台文館」)殿堂呢?

故事必須從我40歲後開始說起……

當時,我剛從高雄嫁到台南,肩負起家庭與社會責任。那時候,台南市政府發起「老屋欣力」公益運動,鼓勵老屋活化,就此開啟我的社區營造之路。剛開始,我是以店家的角度與居民互動,但在深入社區後發現,在這熱鬧的舊城區裡住著許多老居民,他們在此居住50年以上,所有的悲歡喜樂全付諸這片土地上,不曾離去;而這些老房更是承載著他們的記憶,不曾離開。

隨著時代更迭,舊城老屋裡居住的人口逐漸減少,平均年紀也越來越大。那時,我認為除了開店賺錢,自己應該為這地方有所付出。我先是邀請社區的長者來店裡,並用一台義式咖啡機點燃他們學習的動力。一般人都會認為,泡咖啡是年輕人的玩意,但其實咖啡是共通語言。我教導長者們煮咖啡、拉花,讓他們聊天的話題從「生活上的提醒」,逐漸變為「交流咖啡製作程序」,除了學習新知外,還能拉近他們與年輕人的距離,讓年齡不再是鴻溝。

之後,我就持續推展這項理念,像是在2016年,我把這項活動寫成專案計畫,並投稿給信義房屋的社區再造計畫案。當時的專案叫「熟齡吧台手,一起來出走」,該計畫獲得熱烈迴響。之後,還參與台北松菸台日咖啡展,當時有300多攤的台灣及日本咖啡品牌,而我們的「熟齡吧台手」是其中年紀最大的,團員年齡加起來近300歲。這些可愛的台灣咖啡師席捲全場,鎂光燈四射,讓他們覺得生命有無限可能,不會因年齡而中斷追求夢想與實踐理想。

|從咖啡廳到文學館 |追夢永不嫌晚|

熟齡吧台手參加台北松菸台日咖啡節,備受矚目。

有了這段「熟齡吧台手」的經驗,我體會到年齡不是限制,只要有夢,生活就有無限可能。於是,我決定重拾書本,努力找尋更多目標。之後,很榮幸地考上台南大學文資所,並在因緣際會中接下台文館「社群資源箱」計畫案。

這項計畫案跟我的初衷很契合,在我過去的生活中,台文館是我和孩子常去的地方,那裡有我和孩子成長的共同記憶。因此,我希望能夠為台灣文學盡一分心力。接下這個案子後,我努力尋找任何有關博物館的延伸活動,試圖理出一條線,讓館所成為終身學習場域。

「社群資源箱」是台文館於2018年就開始的計畫案,他們委託台灣文學創作者協會在文化平權的架構下製作四款資源箱,分別為聽障、視障、兒少、創齡等。資源箱以行動博物館的概念,把箱子帶到全國巡迴推廣,不只是推廣團隊把箱子帶出去,也推動單位、機構借用,讓箱子動起來,散播種子,讓不便前來文學館的人也能享有文化參與權,弭平文化參與的落差。

其中,在「創齡」部分,我藉由過去的經驗理解到,台文館對長者們而言,其實是有障礙的。這些年齡從70至90歲的長者,不少是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當時因為大環境的各種因素,致使他們被剝奪了學習機會,這也使一些長者在文字面前會感到自卑,認為台文館的門檻難以跨越,進而失去了接觸的機會。所以,我在推廣時,是以「繪本」來做規劃,並透過聽故事、說故事的方式進行活動。而台文館方面更是積極培訓志工團隊,以全國巡迴的方式,讓文學變得親近,也讓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不因文字阻擾學習機會。

趣味橫生的推廣

 剪紙教學,憶故鄉

 【地點:新北市新莊區】
長者用剪紙呈現故鄉澎湖的夕陽之美。

當時志工團隊一大早就搭高鐵北上,到了會場後,我們以張曼娟的文學繪本《麒麟湯》作開場。這本繪本講述的是溫泉屋與失智長者的故事,由台南作家謝美鈴老師負責導讀,並使用謝老師最擅長的剪紙來進行活動教學,讓參與者進行剪紙創作,回憶故鄉的景緻。
其中有位長者在討論時說,自己是從澎湖來到台灣的。她的澎湖老家位在跨海大橋旁,夕陽非常美麗,她想以剪紙的方式將小時候觀看夕陽的場景呈現出來。之後,她用藍色色紙剪出一條條的海浪,橘黃色的色紙剪出太陽,並以線條表達出映襯海洋的晚霞之美。她的手藝精細,剪紙作品就像真正的澎湖夕陽,令在場所有人都驚豔不已。

學員合作大張的剪紙作品。

 創齡推廣,全齡來 

【地點:雲林故事館】
大人、小孩一起來雲林故事館參加活動。

在雲林故事館的活動重點在於創齡推廣,沒年齡限制,所以會場內的參與者有小孩、大學生,也有事業有成的中年夫妻檔。我們將專案活動的理念闡述給在場所有人,並讓大家分享。有對在新竹開設獨立書店的夫妻,除了經營書店外,也經常環島旅行,這次他們選擇騎重型機車環島,雲林故事館是他們的第一站。這對夫妻笑說,這場活動的理念與他們的價值契合,因為他們自科技業退休後,就一直到處尋找有趣的事來做,非常符合「創齡」精神。他們還談到如何實踐生活,像是提早退休、創辦基金會等,其生活方式讓在場另一對20多歲的年輕情侶感到不可思議。

年輕情侶表示,對他們來說,未來仍懵懂難解,但他們也認為未知是好事,這代表著以後有無限的可能。年輕情侶還說,他們覺得人能平平安安地度日,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他們的觀念跟一般人對年輕人的印象有些不同,然而這也是對生命最務實且真誠的期待。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則表示,他對自己人生的期許就是快樂成長。

 唱歌跳舞,玩閱讀

 【地點:屏東縣泰武鄉馬仕部落】
部落長者跟著音樂擺動,氣氛熱絡。

來到部落,發現長者都很活潑,唱歌跳舞即是他們的日常。因此志工團隊先帶所有參與者隨音樂起舞,當時志工挑選的歌曲是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長輩們隨歌曲盡情搖擺,就連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也都跟著節奏打起拍子,一下子就把氣氛炒熱,當時屋外還下著傾盆大雨呢!

這次活動的閱讀繪本是孫心瑜的《酒釀》,因此志工團隊還針對繪本主題,帶了酒釀蛋花湯圓的食材,並請部落廚工代為烹調。除了跳舞與烹飪外,長者們還創作歌曲,將喜歡的菜餚放進歌曲中,並上台發表自己的創作。最後則分組玩各種趣味競賽,像是互相猜菜的遊戲。參與的老人玩得很開心,整個活動氣氛相當熱鬧,跟平常我們認知的「閱讀活動」差異甚大,但我想閱讀是一種多層次思考,就跟這塊有多元文化的土地一樣,可靜可動,擁有無限可能。也因此,志工團隊會針對每個區域的長者設計不同活動,除了豐富長者們的生活外,更能讓文學親近眾人,走入每個人的生命中。

製作酒釀蛋花湯圓,與長者一同分享。
部落長者高唱創作歌曲〈老米酒〉。

 奇幻旅程,談信仰 

【地點:高雄楠梓光鹽教會】
學員分享與女兒一起出國旅行的回憶。

志工團隊在光鹽長老教會的邀請下來到高雄楠梓區,這是台文館第一次遇到教會單位的申請,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經驗。我想,教會平日就常跟附近的居民互動,還會舉辦各種活動。那麼,台文館的「創齡樂活」要怎麼跟教會接軌,且能讓教會志工與參與者長者們體驗到不一樣的活動呢?這可讓團隊傷透腦筋。

在介紹台文館的創齡活動後,我發現現場的參與者都很有求知慾。當時所閱讀的繪本為吳念真的《八歲,一個人旅行》,故事內容是講述吳念真小時候被爸爸指派去宜蘭取回阿嬤的傘,開啟他生平第一次的獨自旅行。在讀完這本充滿童稚與暖心的作品後,長者們就開始侃侃而談,分享自己旅行的故事。

除了讓長者們談論各種「奇幻旅程」外,志工們也帶著長者繪製海報,將各種旅行記憶或是想法創作出來,有長者將新約聖經的話寫在上頭,也有人祝福子女生活平安順利。我記得有一句話這麼寫道:「所以,我們並不灰心。」

沒錯,我們從不灰心喪志。雖然外在形體會日漸毀壞,但內在本質卻一天新似一天。

對於有著堅定信仰的人來說,人生的苦楚是暫時的,但成就是永恆且貴重的榮耀。我們所看重的不是可見的事物,而是不可見的事物。年老僅是外表經歲月洗禮,心靈部分則只會更加精煉,隨記憶生長出美麗花朵。藉由內心信仰,堅定自己的價值,並保持快樂、愉悅的心情。所謂的「年老」,僅是朵徜徉於藍天悠遊自在的浮雲罷了。

透過一場場的「創齡閱讀」,台文館走出館所,以資源箱做媒介,除了推廣閱讀,將台文館帶入生活,使民眾更理解文學知識外,我更希望能透過活潑有趣的活動,提升大家對學習新知的熱度,並期許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大家能了解差異及互相包容、尊重,實踐友善平權及文化平權的精神,並保障多元族群平等參與文化的權利。讓這座瑰麗的寶島能夠持續的發光發熱,綻放出璀璨色彩。

光鹽教會弟兄姊妹一同製作有趣的海報。

創齡開箱,樂齡揪團!

有適合場地且能自行招滿六人以上之樂齡族群或關注創齡活動之團體,符合條件者皆可申請(超過15人則建議分批進行,以降低群聚風險),歡迎教會多多利用。詳洽:06-221-7201#2512吳小姐。

相片提供/吳瑋卿、台文館

|蒙|福|的|年|歲|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副研究員)

詩篇92篇12~15節中記載義人的生命,當「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祂是我的磐石,在祂毫無不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松年團契到松年事工委員會的成立歷史,源於1960年代教會感知到高齡化的社會即將來臨,於是在1970年代,各教會開始籌組松年團契。接著,1984年總會成立松年事工委員會,1989年設立松年大學,並在各地陸續成立分校。整體而言,長老教會透過總會的組織建構,讓全台教會的松年事工有整體的關懷計畫,也能互相連結.

這些事務的推動,顯明年長者在上帝計畫裡的角色,「老」不再只是自我放棄、社會視之為負擔的代名詞,「老」也不會只是停留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或「越老越有智慧」的平面論述,而是對於生命與身體的變化,有立體、積極的建構,以及面對變化的應變。

教會將老人稱之為「松年」,是因為松樹屬於常綠喬木,葉子成針狀,比闊葉樹種還耐得住乾旱與寒冷天氣,意指老人可以坦然面對艱困的環境。而松樹本身更具有建築材料、觀賞等功能,常被譽為堅韌、長壽、保持長青。無論是外在身體或是內在精神,教會以「松年」詮釋「老」的所有官能與心靈的發展,並透過醫療與社會福利的設置及服務,讓人得以在不同年齡的階段裡,都能追求靈命的成長,彰顯上帝的作為──結出好果子、常發青。

當然,身體的衰退、健康與否,往往影響長者的心志,種種不適及四周環境的設施不便,都會讓虛弱的年長者不願出門。久而久之,心情心志更為低落,許多負面的能量不斷發散,不只苦了自己,也會擴及他人。為了阻擋這些負能量,面對增高的老年人口,教會與社會持續提供多元的資源,當前最積極的詮釋與行動,應當屬「創齡」為要。

創齡事工以「友善平權」為核心,盤點當前高齡社會所遭受的問題,政府並訂定照顧政策,教會與博物館則持續耕耘、開發「松年」「創齡」的種種衍義與詮釋,資源的宣傳與應用也就相對重要。然而,當教會與社會設立了資源,也需要人勇於走出限制,打開心門,樂於接受幫助,創齡的友善與平權才能真正被落實。

作家簡媜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一書,道出人世間的浮生與悲喜,讓人看見病老與康健、孤寂與精采都是生命的課題。人人都需要神賜予面對歲月變化的勇氣和智慧,對於無法挪去生活物質與身體官能的缺乏,則可透過教會與社會資源的幫助,讓自己銀閃閃的歲月蒙福、領受恩典。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