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你想要我為你們做什麼?

◎林書弘

閱讀第3581期《台灣教會公報》第8版的〈禱告尋求 挑旺青年熱心〉報導後頗有感觸,盼書寫此文提供不同視角的思考。身為一位參與地方教會事工的「小社青」,必須指出:我們不該只有看到表面現象,而必須找出隱藏在教會群體中的結構性困境。問題的核心並非採用什麼樣的牧養模式,而在於我們如何論述基督信仰的內涵。

在「厭世代」的處境中,「大人們」究竟是否了解青少年們所遭遇的困境或難處?低薪過勞、應試升學或者對公義的不平之鳴,教會群體是否有看見、傾聽並回應這些?華麗的信仰語言若與實際生活產生斷裂,其實對青年而言毫無幫助,也就顯得諷刺。若我們把造成青年流失的原因扁平化、草率歸納(hasty generalization),代表教會根本對當今社會處境一概不知,而且忽略了青年群體的多樣性圖像。

青年需要的牧養,其實沒有牧長們想像的那麼困難,但仍複雜多元,這不是使用自上對下的「填鴨式信仰」就能達成的。莫再用舊有觀念來想像青年群體,把青年當作不會思考、不諳世事的對象,事實上,年輕信徒們有豐富的想法與理念。評論或挑戰乃是期待在教會肢體裡有所對話與尊重,並盼望能以實際行動帶來更新的契機。

誰不渴望能專心研讀上主話語?誰不期盼能安靜與上主相遇?誰不想嘗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但很多青年必須面對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以及毫無確定性的未來,同時又無力改變教會社群普遍對內或對外權勢優先、自以為義的「福音」,這種憤慨與失望的雙重拉扯,使得教會青年只能掌握所剩的行動力,選擇出走,成為「擱淺的基督徒」。

我們慣於用信仰語彙做膝跳反射式的道德論斷,但是否忘記關心身旁弟兄姊妹背後的困難或情緒?耶穌不是遇到人就責備「冷心倒退」或「被世界吞吃」,而是去認識、理解他。教會對青年牧養的議題,不是化為對某一方過錯的指責就能了事,也不是本文三言兩語便能梳理清楚。但可否讓我們共同攜手從一個問題開始問起:「你想要我為你們做什麼?」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