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石錫勳故事 思想點亮彰化民主的光

(攝影/葉景安)

【洪泰陽採訪報導】由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走找文化運動ê跤跡——台灣文學運動發展史系譜暨圖層建置計畫」系列講座之第5場次,以「白色年代的微光——民主運動『憨人』石錫勳與彰化青年們」為主題,在11月7日上午於彰化中會蘭大衛紀念教會舉辦;由台灣大學歷史博士周馥儀主講,並邀請石錫勳女兒、教會會友石美莎與談。

周馥儀說明,1900年,石錫勳出生於彰化街北門外(現今彰化市),父親是著名中醫師,對於傳統漢學亦有一定造詣;石錫勳自幼在父親培植下奠定漢學基礎,1917年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預科就讀,就讀台灣學校時期即參與台灣文化協會,因年輕、聲音洪亮、比喻巧妙,被朋友稱之「石大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石錫勳經委員投票被選為彰化地區「歡迎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並被委員會推選為彰化市市長,參加中山堂的受降典禮;然國民黨統治台灣後,持續特意疏離具社會基礎、受民間尊敬的反殖民運動精英,石錫勳正在其中。石錫勳於1946年3月當選彰化市參議員,然而最後因對國民黨地方黨部作風不滿,於1947年退黨,從此成為無黨籍自由人士,前後參選彰化縣長及省議員選舉達5次,活躍於政壇,堅持民主精神;於1968年曾遭國民黨逮捕。

石美莎對長期不在家的父親曾深感疑惑,「不知道父親在忙什麼?」最後也理解其心志:「他不僅想醫療少數的病,更懷著大的志願去醫治眾人的、社會大眾的病態」。國民黨對石錫勳的迫害直到其屆80高齡,如當時石美莎任職彰化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國民黨特務威脅她與彰化高商校長,稱若石錫勳不離開彰化,則不發聘書給石美莎。

蘭大衛紀念教會牧師葉景安表示,在那段以熱情衝撞嚴酷時局的時代,回望石錫勳及其同行者的生命故事,見證在微光中的彰化青年們如何點燃民主火炬,從這段重要歷史對照現今彰化政治氛圍,很難想像當初彰化人的政治理想如此激進、熱情,實在值得省思。另葉景安也從石美莎轉述得知,石錫勳與王燈岸都在1980年代過世,並在蘭大衛紀念教會舉行告別禮拜,也體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不懼當權者威迫,堅持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的信仰精神,都值得所有會友珍惜。

(攝影/葉景安)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