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境台南報導】2019年起,司法院「加強司法與社會對話推動小組」首度與「法律白話文運動」合作,舉行了10場「司法你主場」的跨界巡迴主題講座,讓民眾有機會現場與司法官、各領域專業講者對話,獲得熱烈迴響。今年第3場講座於11月29日下午在台南地方法院舉行,以「主流與非主流勞工面臨的法律困境」為題,由楊貴智律師擔任主持人,邀請作家林立青與台南地方法院勞動庭法官蘇正賢,對談勞工沒有被立法者與執法者想像到的灰色空間,一起發現勞動者的悲歌與法律沒有顧及的陰影。
何謂主流勞工?林立青認為勞、健保固定,或是知道老闆與工作地點者,較偏向主流勞工的定義;非主流勞工則包含半承攬、未達固定底薪者或是現在新型態的外送員等。而主流勞工面臨的困境包含欠薪或是職災時應該如何給付賠償;林立青表示,求償對象可能是長時間合作對象,如此恐面臨關係破裂,因此基於人情不敢求償;而在以前,工作型態幾乎是終生僱用制,甚至整個家族都在一起工作。另外,林立青說明,求償內容跟時間報酬、打官司所花心力常常不成比例,或需要放下一段時間無法工作,也可能擔心求償後因老闆掌握資訊精準度與人脈較多,因而遭業界封殺,種種因素都造成了求償困難性。「勞工們平常其實多是不關心法律的,所以面對司法會恐懼,擔心如何找資源,擔心自己法律上說的話會否被信任。」
針對非主流勞工面臨的困境,林立青指出,首先是成長制度,也就是以趟次計算薪資,做多少算多少,沒有固定薪資,因此當跟雇主起爭執時,舉證資料會很困難;而這幾年在調節委員會能成功求償的案例,多是因為google地圖定位功能可追蹤軌跡;其次,非主流勞工經常遭逢契約責任內容改變,老闆突然說要重新算錢、調整時薪或每趟次的錢,因為勞工多對體制跟法律理解不足而不懂得提出要求;接著,一些處於灰色地帶的勞工,例如傾倒廢棄物的勞工或是性工作者,必須鋌而走險賺取高薪,或是遇到狀況時舉證困難,往往很難求助。林立青感嘆,光是穩定就業勞工求償的時間成本就很大,還要面臨人際壓力,因此非主流勞工求償更是難上加難,此外,諮詢管道的缺乏跟法律知識的不足也會造成援助困難,「有些勞工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正規的法扶系統是免費的、不好,事發時可能連去調解委員會都覺得麻煩。」
蘇正賢表示,許多勞工經常是在職時不敢提告、離職才告 ,「要等勞工來到法院,我們才能幫你主張你的權利。」蘇正賢強調,公司若沒有做好勞工保護措施,是可以構成民法侵權行為予以求償,職災法律其實規定的非常周延,然而最大的擔心其實是怕老闆破產、無力賠償。蘇正賢指出,非典型勞工根據主計總處的定義,可分為部分工時、臨時工與派遣人力 ,然而有些看起來規模不小的公司,也都常使用非典型勞工,因不在公司正式員工的編制內,因此發生職災時常求助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