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兒時的教會生活雜記

Image by jan mesaros from Pixabay

◎裴信祐(退休長老)

下課鈴聲響,迫不及待揹起書包,搭46路公車直奔饒河街七星中會松山教會。在古老教堂焚而不燬鐘塔邊,簡陋的一樓小廳,正中央擺著一台乒乓球桌,與幾位固定班底的好友們,激烈地展開一番天昏地暗的廝殺,直到天黑,揮別汗水,懷著一絲絲不安的心走回家,準備接受母親一點點愛的告誡。

在乒乓球桌旁,有兩間主日學小教室,我跟另一批人馬,每逢節日前一個月就寫文章、埋頭刻鋼版、插畫,為了出版教會節慶刊物及《生命樹》期刊挑燈夜戰。將蠟紙擺好在鋼版上,一筆筆在蠟紙上刻字、畫圖,刻完一張,在手工油印機台上擺一張白紙,將刻好的蠟紙隔著網版用滾筒沾黑色油墨輾過轉印在紙上,一頁文章就成,鋪在桌球台上晾乾,等待後製。一本刊物50頁,出版100本,就要刷5000次,還要晾乾、排序、裁齊、裝訂才大功告成。節慶當天,懷著一絲絲期待,一本本送到會友手上,能被閱讀珍藏。

年紀漸長,每逢暑假辦兒童夏季學校、夏令營,擔任小老師、大哥哥,開始有一點兒轉大人感覺。又過一些歲月,參加聖歌隊獻詩演唱,辦教會的社區福音茶會、佈道會,邀請孫越叔叔、夏忠堅等名人來講演。

童年成長的歲月,是由這些在教堂的活動堆疊起來的記憶,教堂是家庭與學校生活延伸的天堂,這些在教堂裡與外的聚集,奠基了信仰生活的實在,培養了長大過程中攜手服事的夥伴。雖然,後來各奔東西南北,在不同的場域拚生活、服事主,但是,童年在教堂一起玩耍兼服事的種子,根深而牢固,歷久而不衰,在社會各個角落發芽、成長、結果,彷彿盞盞小燈,默默光照。溯其根源,隱約有童年在松山鐘塔邊乒乓球桌旁被撒下的種子逐漸發芽的蹤跡。

歷代信徒依時代背景以及人們的需要,撒下了一些種子。在那當下,有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如我們這種乒乓球種子;也有轟轟烈烈者,如馬偕遠渡重洋來台宣教,忍受潑糞、挨丟石頭的苦難,建立了松山教會;又如松山教會好幾代的長者,在教堂屢被破壞、信仰屢被欺辱的環境中,屢敗屢建,打造了我們那一代能安心打乒乓球的古教堂,雖小而簡陋,但那個乒乓球桌是珍貴的、那塊鋼版是寶貝的,孕育了我們生命成長。安置乒乓球桌,購買鋼版的小會員、長執,是溫暖的智者,做了有影響力的事。

現在的社會充斥著太多誘惑,讓學生及上班族於課後、下班後流連不已。我們要建造什麼樣的教堂來吸引孩子與成人,讓他們願意下課、下班後,就迫不及待來教堂聚集呢?又有什麼能讓他們願意挑燈夜戰,為文字事工擺上呢?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