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灰色地帶 鄭淑惠談面對精神疾患家庭

(攝影/張原境)

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張原境台南報導】4月17日晚上,台南市小東山妙心寺舉辦一場社區成長教育講座,邀請成功大學心理健康與諮商輔導組助理教授鄭淑惠主講,題目是「凝視・在灰色地帶——面對精神疾患家庭」,期盼讓社區民眾對於精神疾患及其家屬的處境有更多理解。

首先,鄭淑惠強調,她個人的經驗不代表絕對且唯一的答案。接著,她分享自己在精神科臨床工作的觀察,精神疾患的家屬承受種種外人無法想像的壓力,包括親密關係的改變、照顧生病親人的拿捏以及外界的各樣眼光。她舉例說,曾有位婦女向她傾訴,患思覺失調症的先生睡著像天使、醒著像惡魔,「白天他醒過來時,就彷彿不是我熟悉的人。」另外還曾有婦人在睡夢中被罹患精神疾病的丈夫捅了一刀等案例;鄭淑惠表示,自己面對同樣處境時,恐怕也會思考是否繼續待在這段關係裡,「但為何他們願意承擔同居的風險,踩在安全的線上而不送親人到精神病院?」鄭淑惠指出,「有時是親情與責任的羈絆難以一刀兩段,也有些家屬會選擇犧牲自己。」

鄭淑惠詢問在場民眾:「如果你是家屬,你希望身邊的朋友怎麼對待你?」家屬經常面對旁人給予的指導與否定,有時也會羞於面對其他親友,因此照顧者最需要的是被肯定、傾聽與陪伴。鄭淑惠表示,面對問題跟問題變少是兩回事,即便積極陪伴,患者的境況也未必會變好,「沒有人選擇要生病,病患與家屬其實都很無奈,吃藥也是件很辛苦的事,服藥者很多時候會因為代謝問題發胖而排斥服藥。」鄭淑惠指出,照顧決策的擬定經常會陷入兩難,「我們都會與家屬討論最佳方案,要先從照顧者的角度思考其處境與能力,照顧者可能才會比較有力氣站起來。」有時被理解與安撫,照顧者才有能力冷靜思考自己的處境。

鄭淑惠表示,自己跟家屬互動時,經常試著同理家屬,但有時仍覺得自己說的話很像教科書,與對方的處境有距離,便開始思考有無可能讓家屬們彼此陪伴。於是她將部分家屬的經歷拍攝下來,播放給其他同樣遇到困境的家屬看,「讓他們知道有人也正在經歷一樣的事情。」接著鄭淑惠播放了2部紀錄片,呈現精神分裂症及思覺失調症患者與家屬的互動情形:其中一位朱媽媽獨力照顧一對青少年時期發病的精神分裂症子女,感嘆自己連死的權利都沒有。

鄭淑惠分享學校工作的經驗,點出現在的孩子面臨更多壓力,同儕間的比較透過網路更是無遠弗屆,「我很幸運,因為工作可以接觸這麼多人的人生,藉此反思自己。」有參與者提問,如何成為好的陪伴者?鄭淑惠表示,有時願意陪對方吃一頓飯,就是很好的陪伴,「坐下來傾聽即可,指導有時反而會給予對方壓力,讓對方質疑自己是否還不夠努力。」她也提醒家屬,善待自己很重要,承擔不了時要適度尋求幫助,「雖然知道跟做到是兩件事,仍盼望大家一起努力。」

(攝影/張原境)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