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享受完,之後呢?

Image by Margit Wallner from Pixabay

◎潘軒豪(埔里愛蘭巴宰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

我在某次週六的聚會中,聽了關於土地與環境的專題分享,了解過去為求發展,台灣透過各種大建設盡可能讓不受控制的自然「聽話」,藉此獲得穩定的水、電。以現況來看,得到了經濟成長,但有些無法立即看到的問題,很少有機會被提出來思考,究竟「美好」是由多少成本換來的呢?

舉水資源來說,台灣河流短又急,要有穩定水源就需要建水壩,現役的水庫都有一定程度淤積,聽了分享後才猛然驚覺,未來可能會遇到水庫除役與壩體拆除,處理這個大難題需要長時間的規劃與專業,而我們真的準備好如何面對了嗎?

就台灣人沒有「想遠點」或「好賭」的角度來看,新聞播報中的分析確實有幾分依據。明知疫情仍很嚴重,但是當有新的熱門商店出現時,人還是一窩蜂地跑去排隊,完全忘了現在不適合群聚;應該要自主管理的人,卻不遵守而擅自在外遊走,種種都是對整體社會的無形傷害,代價是大家都要一起面對的。我們有值得驕傲的醫療品質和環境,是由一群默默守護的醫療人員扛著,我們才有每天「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台灣的醫療現況大多是超過負荷,如果今天他們累壞了,下一個階段是誰來救所有需要被救助的人呢?

在教會的服事現場也能看到類似的情況,關注並投入的人相對少,當這些人做到不行之後,就會出現一整段的斷層。最近常會試著去想,五到十年後母會的日常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教會要走往哪裡去?

問題常發生在我們的身旁,如果基督徒只在意自己會不會在天堂有份,對已經在教會裡的信徒來說,日常生活並不會有什麼大影響,但不在框架內的其他人,就很遺憾地不在被考慮的範圍中。主恩滿溢的我們,真的要繼續睜眼不看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嗎?這值得去思考。基督徒除了拿聖經的文字急著定罪別人之外,我們是不是能更以身作則,將力量和注意力用在照顧弱小的肢體,照顧好我們脆弱的環境與土地,甚至對不正義的事情有感。百年老店除了儲存能量厚實自己,也在能力範圍內幫圈外的人一起面對問題,緩點追求人數的成長,持續深耕問題的所在。

我們的教會身體是健康的嗎?歡迎主內的同溫層共同來做檢查,願神親自引領我們,從教會做起,然後將好的影響力帶到教會這個建築物之外。如果長老教會信徒的形象能讓社會大眾有感,個人認為或許這才是更能讓人認識、肯定我們想深耕本土、熱愛台灣的合宜做法。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