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防疫 高雄大專中心20週年感恩禮拜延期

邀請摺頁與紀念手冊。(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採訪報導】高雄大專學生中心20週年感恩禮拜,原訂於5月15日假高雄中會安生教會舉行,但考量報名人員來自全台各地且人數破百,為確保與會者健康和配合防疫政策,決定延期舉辦,目前暫定改於10月23日;雖然禮拜暫緩,但紀念手冊《貳拾:敬我們的青春年華》和邀請摺頁都已製作完成。

根據《貳拾:敬我們的青春年華》,高雄地區大專學生工作始於1963年,宣教師麥哲遠(Ted Bechtel)受總會差派而展開,同年高雄中會成立「大專學生傳道委員會」;1965年美南差會購買高雄大專中心現址(鄰近高雄醫學大學),並命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醫學院路加堂」,成為大專生團契場地;1999年起經高雄及壽山中會大專部會議協調與兩中會決議,於2001年5月20日正式成立「高雄區大專聯合事工委員會」和「高雄大專中心」。

自1999年就投入大專宣教牧養工作,即將於今年7月就任總會大專幹事的謝惠娟牧師於14日受訪時指出,過去高雄地區大專宣教由高雄、壽山中會各自負責,能夠整合是受長老教會當時「合一」運動風潮影響;她形容未有中心前的大專宣教像單兵奮鬥,兩中會大專部牧者各自努力,成立中心後就有服事團隊,牧者們不再單打獨鬥,還能串連地方教會和學校師資共同參與大專工作,而大專中心更是學生在人際交流和信仰接觸的平台。

紀念手冊內頁。(攝影/林婉婷)

關於大專中心和地方教會的關係,謝惠娟坦言,大專中心的青年們來自各地,參加團契卻未必就此進入當地教會聚會,大專牧者除了與教會溝通共識,也會鼓勵青年們到當地教會聚會;另盼望眾教會能提供大專的新生名單,讓大專中心協助牧養青年,而整理新生名單的過程,有可能成為讓教會關心青年與其家庭的機會。

曾牧養地方教會、現在大專中心服事的王品升牧師受訪時談到,不論是所面對的問題、家庭背景認識或情感基礎,大專學生確實都和教會青少年不同,帶領方式也不同;值得反思的是,雖然輔導要與學生建立關係和信任,但信仰帶領上,學生應跟隨耶穌,而不是跟隨輔導;也要幫助學生適應,避免學生回到教會後適應不良、甚至與地方牧者產生衝突。

關於青年宣教,中心助理陳俊道表示,團契並不是強迫學生們信仰基督教,而是有機會互相分享、關懷。非基督徒學生也會參與團契的唱詩歌、讀經和禱告,無形中產生共鳴,有學生就是如此,除了加入團契外,還開始教會生活;這並不是瞬間的轉變,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領受。

傳道師吳建明則點出,自己接觸到不少參與團契的基督徒學生,雖然有聚會和服事,但實際上對信仰還是存有迷惘;吳建明會提醒學生們,過去人生是被大人們安排,但到大專就要開始獨立思考「我為什麼而活?」至於非基督徒學生,大專中心提供很棒的「生態」系統,他們可以在中心「棲息」,當地方教會牧者有時難以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每位青年,大專中心就能提供大專青年們探索與成長的環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