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文健站 建出樂齡生活有夠讚

扮演好幫手 高齡關懷事工小組攜手原社媒合資源 活化教會松年團契功能

11月27日,原社舉辦成果展,邀請六間教會文健站展出成果與表演。(相片提供/原社)

【林婉婷專題報導】11月27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攜手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所屬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原社)舉辦「教會/部落作夥伴,您我愛共老共好」成果展,會中邀請原社輔導成立的六間教會文化健康站展出成果與表演。本專題採訪原社主任Kilay Pa’ic(給籟‧琶義子)牧師,分享原社作為資源媒合角色,在原住民族社福關懷領域的服務心得與規劃。並介紹總會松年事工委員會,在即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擔起身為先知角色的責任,最後簡介六個文健站,見證努力經營高齡關懷事工的成果。

原社最早是1971年成立的「東部山地服務中心」,隸屬山地宣道委員會;1992年6月26日改名「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並隸屬於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2011年,經第56屆總會通常議會通過,改歸屬總會平安基金會;2015年,Kilay Pa’ic就職原社首屆主任,從此原社改歸屬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至今。

將於2021年邁入成立50週年的原社,近幾年來關心對象聚焦長者和兒少,尤其在青壯年人口流失的原鄉更是如此。Kilay Pa’ic以長者事工為例說明:隨著政府推行長照政策,教會界也察覺高齡關懷事工的急迫性,於是原社拜訪牧者們,發現教會對於投入新事工普遍的擔憂是方案撰寫和執行經費,於是由原社協助設站申請,更提供專案基金、協助核銷行政,旨在鼓勵有心投入長者事工的牧者不要擔心、害怕,只要牧者與長執間確實溝通、傳遞異象、建立概念,事工就可能開展。

Kilay Pa’ic指出,2017年至今,原社已輔導六個文健站、一間家庭服務中心,將持續尋求有意願者。此外,在平安基金會所屬澎湖辦事處支持人事經費之下,自今年起,總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與台灣婦女展業協會及原社展開為期三年的「社區共老,您我共好:營造高齡友善教會」計畫,已安排專員,將有助於教會投入高齡關懷事工所需要的相關評估和溝通工作。

談到與教會的合作模式,Kilay Pa’ic指出,現在原社加強與在地教會的連結,過去事工的人事多由原社安排,現在則將事工人力釋出、請教會推薦,不但能找到合適人才,也能讓教會培育同工,就算這項事工方案結束,教會仍可以繼續發展相關服務。而關於社會資源的爭取,他坦言,教會並沒有這麼多資源,需要連結各種協會、醫院及公部門資源,而原社則會同各中會及族群區會聯繫,確認地方教會的情形與能力,目前與原社合作的都是比較小型的教會。Kilay Pa’ic提醒,不管教會引入資源多寡,在執行事工、運用經費等方面仍要符合補助單位要求,合作才能長久。

論及長者事工心態,Kilay Pa’ic強調,推展方案不是只有在教會,「教會在部落有上帝的美意,要成為祝福,就是要跨出藩籬、走入部落,我們接觸到的人不是只有自己的教會。」就像醫院會接收不同宗教、族群和背景的患者,教會也要「百分百服務」所有需要者;另外,原社的使命是成為教會、家庭、部落的「好幫手」,不是高高在上、施捨資源的單位,「沒有上下之分」是原社的核心價值。

對於原社明年度規劃,Kilay Pa’ic點出:首先,活化各教會松年團契功能,盼運用高齡關懷事工契機激發教會松年團契能量;其次,因為長者分「少老」「中老」和「老老」,期待培育剛退休、還能服務的長者們組成志工隊,延續他們的價值感;最後,兒少方面則希望推行「老幼共學」,讓兒童照顧也不缺席。Kilay Pa’ic懇請各界為原社發展、同工們及其家庭們代禱,願原社能落實「好幫手」角色與責任。


  教會連結政府  締造友善社會  

【林宜瑩專題報導】「總會松年事工簡單說就是關懷長者身心靈的服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召集人、總會助理總幹事陳義明牧師表示,總會松年事工委員會、高齡關懷事工小組與各中會及族群區會松年部、教社部合作,連結地方教會、本宗所屬醫院、社福機構,未來也會與本宗神學院合作,在台灣全面高齡化趨勢中,在人的關懷與上帝的愛與平安祝福下,真正落實在地老化。

台灣已是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目前已朝向老年人口比例20%「超高齡社會」前進。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0年平均每4.4人要扶養1位老人,到2065年會降到1.2人扶養1人,為因應此一嚴峻實況,高齡關懷小組積極營造「高齡友善教會」,發揮「倡議」「促能」「媒介」三大功能,就是在協助各教會成為台灣各地社區的祝福。

2020年起,高齡關懷事工從宣導推廣進入實作陪伴、專業培力與發展事工模組,目前包含:一、建置高齡友善教會據點,分區辦理教會事工成果分享會,採取能力增長觀點培力教會及長者;二、輔導培力專業,建立教會高齡事工輔導團隊,辦理各項培力示範課程及種子教師訓練,舉辦照服員或居服員的培訓與認證課程;三、利用資源網路平台,建置及經營高齡友善教會的照顧體系與平台,彙整教會與公部門資源,建立長者關懷事工模組及人力師資資料庫;四、研發創新方案,除調查統計教會高齡關懷事工服務的樣態,也收集長者生活需求或高齡發展趨勢,並研議本宗高齡議題與展望,舉辦相關研討會。

高齡關懷小組已連結馬偕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樓醫院等失智共照中心及台灣失智症協會,推動失智守護天使活動,也拍攝影片宣導「營造失智友善教會」,因為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經推估,台灣失智人口到2065年將高達90萬人,所以,如何做好「初級預防照顧」,預防或延緩長者失能,是台灣社會與教會責無旁貸的責任。

陳義明表示,高齡關懷小組比較著重在如何連結教會高齡關懷事工與政府資源,重點事工是文健站、關懷據點、長照巷弄C站,也積極配合政府長照2.0政策,在教會設立ABC級長照據點,促成教會、醫院、社福機構的相互連結,並協助總會松年推展各樣事工。


  使長者有尊榮 培力重建價值  

【林宜瑩專題報導】因看見台灣教會內高齡化趨勢,基於先知的使命感,在牧師彭志鴻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松年事工委員會幹事、長老周哲卿擔任總會松年主委時,就已著手更新松年關懷事工,除在2005年邀請立委吳玉琴、黃肇新教授等人組成小組,隨後總會松年接納該小組建議開辦松年日光站,在全台五區舉辦說明會,也積極鼓勵教會長者參加志工訓練培訓課程。

為豐富總會《松年之光》內容,總會松年也開辦採訪寫作培訓班,訓練公民記者,讓《松年之光》到2007年能從雙月刊變成月刊;為強化松年關懷的神學訓練,總會松年也邀請新加坡三一神學院校牧、樂齡學院院長李宗高來台,在花蓮及彰化進行兩場的專講。周哲卿說:「過去大家都認為長者是教會資源的消費者,可是經過努力後,長者退休後還是可以對教會、社會繼續貢獻,成為生產者,一改過去松年只會出遊、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刻板印象。」

由於花東地區原住民長者要參與總會松年活動,有交通往返不便的現實障礙,從2010年開始,便由Bunun(布農)、Truku(太魯閣)、’Amis(阿美)、Sawalian ‘Amis(東美)、Kacedas Payaun(東排)、東部中會及Tao(達悟)、Pinuyumayan族群區會,輪流籌辦花東地區的長者培靈暨聯誼活動,至今也推動了10年。

由於台灣高齡化趨勢急遽加速,2017年總會成立「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高齡關懷事工小組,由總會總幹事林芳仲牧師擔任召集人、助理總幹事陳義明牧師擔任執行長,擴大松年相關事工,包括輔具的製作、桌遊的推廣、失智的防範等。

周哲卿表示,總會松年一切的努力,就是要讓教會長者成為受人尊敬的樂齡者,並成為能夠給人祝福的人,但在祝福他人前,最重要是先接受自己的存在實況與價值,盼望能落實「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言20章29節),讓每一位長者都有快樂的樂齡生活。


  Bunun(布農)中會Masbul(南山)教會  南山文化健康站

於2020年3月15日設立的南山文化健康站,提供因地制宜的課程設計:從在地族人生活習慣、多元族群中找到文化相容性,以文化為策略,透過食療、共學、友善族語空間等多元課程滿足三大項目標:延緩失能(頭腦保健)、生命懷舊(心靈課程)、強化肌力訓練。

Masbul教會設置文健站的過程,曾引發部分長者對於信仰群體的權力認知迷思。反之,也因而開啟教會大門,讓教會不再只是做禮拜,而是開放和不同宗教、族群者聚會,成為邁向宣教事工的新里程碑。雖然首年推動,仍有諸多困境,卻也看見長者受惠之喜樂及事工展現之成效。

「南山文化健康站」將繼續堅持關心被邊緣化的長者與族群,將福利與照顧帶給社區,打造共融、共享的部落。

   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Kakawasan(石山)教會   石山文化健康站

於2017年3月14日設立的石山文化健康站,看見部落青壯年移居外地就業與就學、部落居住者多為長者,為強化部落生活共同體概念及營造友善空間,於是教會開啟高齡關懷事工,期待具可近性、可及性且多元性的文化健康照顧,能有助長者在熟悉生活空間中安老。
文健站服務包含:生命量測、電話問安、關懷訪視、預防失能、健康促進活動、文化心靈課程、轉介、送餐等。

以傳統「互助精神」為號召,Kakawasan教會建立「在地人」為主的人力培育服務機制,讓部落孩子快樂長大、青年放心就業、老年安心變老,是石山部落文健站的願景。

  Sawalian‘Amis(東美)中會Pangaongan(豐田)教會  豐田文化健康站

於2018年1月1日設立的豐田文化健康站,起源於牧者在部落探訪時,發現失智長者家屬忙於工作與照護的疲倦,且部落多位長者沒有規律飲食與作息,於是Pangaongan教會與原社合作,希望能分擔部落長者照顧工作。

文健站除了每日血壓測量以掌握長者健康狀態,還設計多元的動態、靜態課程,例如訓練肌力與預防失智的健康操、手工藝製作、健康宣導、藝術治療、傳統醫療、食品烹飪等,使長者生活更加充實。在社會資源引介方面,則幫助族人申請與發送物資、協助醫療轉介等。

基於健康至上理念,文健站提倡站內無酒、無菸與無檳榔,並以祝禱開啟每天工作與課程。據觀察,長者們來到文健站後個性更開朗,改變不良習慣,甚至願意以身作則成為族人榜樣。

  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Ciliksay(忠仁)教會  麒麟文化健康站

於2018年1月1日設立的麒麟文化健康站,察覺部落長者隨著年歲漸長產生健康與失智症問題,造成家庭的壓力與傷痛,另有些長輩孤單居住,發生意外跌倒或營養不良;作為部落一分子,Ciliksay教會以基督的心為心,承接服事使命。

文健站活動包含韻律健康操、手工藝、美學課、文化歌謠、心靈課程、烘培課、金頭腦、健康講座、田園樂、傳統草藥植物療法等,豐富設計使長者來文健站不僅可以享受健康餐食,更能夠活到老、學到老。

麒麟文化健康站也協助長輩們錄製’Amis(阿美)族語專輯《2020麒麟文化健康站:阿美族生活歌謠與古調原音重現》和販售手工藝品,讓長輩們能夠實現文化傳承、自我肯定。

  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Cirokohay(芝田)教會  芝田文化健康站

於2018年1月1日設立的芝田文化健康站,所處部落組成族群多元,有’Amis族、漢族、外省籍及新住民等,部落族群融合,生活純樸、鄉鄰和睦。而在地宗教信仰有天主教及基督教長老教會、真耶穌教會等其他教派。

因為文健站設點在部落中,且夥伴教會支持Cirokohay教會推展文健站,讓教派間的高牆圍籬被拆除,族人學會彼此接納、尊重、互助、關懷與支持。

芝田文化健康站用長輩們最熟悉的族語,以簡單明瞭的方式推行服務,例如運用在地植物構思課程與發放滿意度貼紙,讓長輩容易了解與表達,可以有尊嚴、自由自在地終身學習,享受滿滿喜樂、感恩與回繢。

  Pinuyumayan族群區會Pinaseki(比那斯基)教會   賓朗文化健康站

於2018年1月1日設立的賓朗文化健康站,每個禮拜總共五天,安排多樣融入在地文化習慣的「延緩失能課程」,包括頭腦保健、長者懷舊與生命教育、強化肌力訓練等,促進長者全人健康。而每天中午的「共餐」,更是長輩們最享受的時光,能一起吃飯,胃口總是特別好。除了到站活動,長輩們也能透過照服員的居家關懷訪視、電話問安和轉介服務等,享受更貼近需求的照顧。

歷經三年「一起」生活、聊天、工作、吃飯、分享、彼此關懷,Pinaseki教會與部落長輩們共創「當我們老在一起」的美好老年生活,也激盪出不少新亮點,包括部落下午茶、傳統食療、小玉美髮院、編織高手等活動;也在積極蘊釀中的十二籃‧姆姆的野菜花園、部落就是美術館、姆姆的廚房、部落散步地圖等計畫,都是長輩們非常期待的。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