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疫情期間,餐點外帶、外送平台、網路購物等需求增加,使得一次性餐具、塑膠包裝與垃圾量激增,此時該如何持續落實環保?屏東中會崙上教會牧師陳怡真定期關注臉書社團「不塑之客」交流環保秘訣,並實踐在教會活動與個人生活中。她於6月7日受訪時分享,除了「替代」「減少」與「重複」等觀念,還能透過創意發想,將別人眼中的垃圾,化為實用的日常用品和美觀的藝術作品。

廢棄光碟片製作成表演道具。(相片提供/陳怡真)

陳怡真外食皆自備餐具;在減少垃圾量方面,她研究哪些蔬果可以連果皮食用,例如火龍果、奇異果等,擔心口感不佳就打成果汁後飲用,這樣既能減少廚餘,也能攝取到完整營養。

現在部分商家為防疫而不再接受民眾自備餐具,蔬果箱也可能有過度包裝的問題;究竟疫情時期要如何兼顧防疫與環保?陳怡真為此特別請教「不塑之客」的團友們,每個人所在地區疫情程度不同且各有考量,雖然沒有標準答案,但普遍結論是在家裡自己料理,採購自備購物袋或選擇裸裝食材等,甚至有人在頂樓、陽台種植蔬果。陳怡真認為,環保主要還是看每個人願不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以及初期花費一些經費購置能重複使用的保鮮盒、餐盒、月亮杯、布衛生巾等,取代未來定期要使用的一次性消耗品。

廣告

在教會裡,由於塑膠袋本身不易分解,陳怡真改用報紙墊垃圾桶和打包垃圾;廁所使用可丟入馬桶的水溶式衛生紙;接雨水拖地、節省水資源;活動布條重複使用,另外印刷數字修改日期,或是將不再使用的布條縫製成袋子;打水仗不用氣球裝水、改用海綿塊吸水,可以重複使用外,事後收拾和事前預備都更方便;大片塑膠外包裝裁剪後搭配封口機,能成為多份小型包裝袋;教會常常收到不同單位的刊物,陳怡真建議若真的沒有時間閱讀,可以主動致電退訂。去年她學習紡織品固化雕塑藝術,讓舊衣物轉變成藝術品,更能成為教會才藝教學內容。

織品固化雕塑藝術品,左邊名為〈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右邊名為〈以賽亞書35章〉。(相片提供/陳怡真)

陳怡真回憶,自己高中時期參加台南中會舉辦的夏令營並擔任輔導,期間聽到環保議題分享,深有感觸,後來持續關注環境議題,越吸收越感覺重要,「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參與大的決策,但可以從小的地方做起。」身邊的人有時也會不解,認為不需要為了「省錢」而這麼「麻煩」;但陳怡真強調,環保的目的是為了環境,而且只要養成習慣,環保就不再是「額外工作」,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模式。

旱災、空汙、高溫等氣候異常和環境汙染問題層出不窮,陳怡真相信敏銳察覺這些現象的嚴重性,是基督徒的本份;事實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整全宣教六大面向正包含「關懷受造界」。她也以羅馬書8章20至22節經文「被造的仍然盼望著,有一天能擺脫那會朽壞的枷鎖,得以跟上帝的兒女分享光榮的自由。我們知道,直到現在,一切被造的都在呻吟,好像經歷生產的陣痛」與眾人共勉。

回收麻將紙做成墓穴。(相片提供/陳怡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