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採訪報導】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在7月5日公布2020年台北市十大死因統計結果,其中15至24歲青少年死因首位是自殺,占28.4%。諮商心理師、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長老黃柏威受訪表示,台灣近年每年自殺身亡人數大約是在3800人左右,這幾年有下降,反而青少年自殺死亡人數是升高的,但自殺者其實並非真的想自殺,是想要結束痛苦,只是不知道結束痛苦的方法,所以選擇自殺。

黃柏威點出,青少年自殺的議題這幾年一直都在前3名,而且青少年粗死亡率也是一直在增加;而青少年自殺原因都不是單一因素,近幾年臨床上發現,青少年憂鬱其實也蠻嚴重,跟自殺意念有蠻高關聯性。

黃柏威指出,自殺的青少年怨懟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如「我比別人差」「活著有何意義」「我很差,造成很多人麻煩,所以我死掉,大家就可以省事一點」或「父母常擔心我,只要我走了就常沒有這樣的煩惱」「再努力也達不到父母期待,覺得自己像是拖油瓶」等;他說,這些都是認知上的狹隘,把自己認定是個製造麻煩者;家長或學校要注意青少年是否有這樣的心理狀態。

廣告

關於自殺防治,對個案當事人而言, 黃柏威指出要覺察情緒,感覺到痛苦時要去求助;在心理學上有許多舒緩壓力與痛苦的解方;而另一方面,要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增進自己的希望感。「其實憂鬱是很正常的,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都會有憂鬱的時候。」他建議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協助,或是找信任的人談一談;除了自殺以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痛苦,這是當事人可以去做的;但自殺的意念如果強烈,應趕緊求助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

(相片提供/黃柏威)

自殺研究上發現,自殺者通常會有徵兆;例如,看起來憂鬱、過去有說有笑最近卻變得很安靜、飲食變化或睡眠變化且活動力降低許多、過去樂於逛街買現在卻興致缺缺、將自己的東西分送給朋友且帶有告別感像交代後事,另外就是傳簡訊給朋友或信任的老師,表明活不下去的求救訊號。黃柏威指出,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徵兆與求救訊號,誤以為是對方開玩笑。

「不要去否認別人的痛苦。」他說,臨床上接觸自殺未果者,家人會勸慰自殺者不要多想、多慮,或是會質疑所遇事情有什麼好痛苦;但這種的回應會讓自殺者更為難受,認為自身處境沒人理解;因此正確方式,首先要能夠了解當事人痛苦,使當事人感覺得到支持,進而才能使其有力量去面對痛苦。

黃柏威引用「與哀哭者同哀哭」這句聖經經文,是自殺防治很重要的第一步,目的是讓對方有被同理、同在的感覺,建立彼此關係,使對方願意相信陪伴者會給他/她力量;接下來才要給對方解決痛苦的建議。他強調,面對諮商個案,其實心理師都知道該要怎麼解決個案的痛苦感,但當個案情緒在還沒有舒緩時,第一需求並不是問題得到解決,而是希望別人能夠懂他們的痛苦。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