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被強暴不是罪有應得──讀耶利米哀歌的性別意識

Image by Vane Monte from Pixabay

◎林碧堂

許多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環繞,城市就像是位母親一般,養育並保護居住其中的人民。但是,耶利米哀歌1章訴說,曾經繁華且人煙稠密的錫安城,卻成為脆弱的寡婦、悽慘的罪人、受虐的婦女、被強暴的受難者。

詩人說:「錫安失去了她的『愛人』,她在狹窄的地方被追逼者追上,她的盟友都出賣她,她赤身露體、受人輕蔑、一身骯髒、汙穢沾滿了衣裙,在一切所親愛的中間沒有一個安慰她的;因為錫安是罪有應得的婦女。」在痛苦中,錫安承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導致種種不堪,甚至認為是上主虐待她。我們卻也發現,如果錫安真的認為自己是罪有應得,她又何必要求上主的公義懲罰虐待她的人呢?在這裡我們又體會到,災難與刑罰會嚴重扭曲人的心靈與思想。

正如絕大多數被性侵害的女性會極力避免提起經過,因為這不但要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還要在講述的過程中重新經驗滿溢的罪咎、害怕、丟臉與恐怖,在講述後還要面對大多數人不願接納的結果,甚至更進一步被數落為「罪有應得」,導致更加無人理會。但是我們要問,究竟,誰躲在經文背後用被強暴的女性來象徵破敗的城市?在父權社會中,婦女與小孩的苦難大多由誰造成?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