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創園區講座 盼地方俗諺語永流傳

(相片提供/台語文創園區)

【洪泰陽採訪報導】全台唯一的台語文創園區,近期規畫辦理一系列地方俗諺語講座活動,8月29日由鹿水文史工作室主持人陳仕賢擔任講師談「鹿港的諺語與其文化」,透過擔任多年文史工作者經驗,以拍攝或文史徵集而來的老相片,搭配鹿港口音介紹當地俗諺語,讓聽眾了解其中蘊含,傳達母語與文化之美。

陳仕賢表示,鹿港為港口,有80%遷居移民來自中國泉州,因此鹿港當地許多聚落地名與口音都反映家鄉實況,例如泉州曾有阿拉伯人的郭姓聚落,遷居鹿港後仍保留穆斯林傳統,先人祭祀禁用豬肉。此外,「一府二鹿三艋舺」,但誰是「第四」就有許多討論,例如台南月津、雲林笨港、彰化寶斗與台北新莊等,這些都是河港,而鹿港是海港港口,因此當人們說自己的商品是「正港」的,就表示是從鹿港進口的真正舶來品,品質較高。

另一方面,也因為天然的地理環境造就鹿港商賈富甲一方,例如「鹿港人、勾勤儉、夭鬼閣雜念」「日茂行豬母掛耳勾」,還有鹿港三大姓「施、黃、許」相關的「施黃許、赤查某,娶到施黃許,敬如天公祖」;而鹿港「三不見」的「不見天、不見地、不見查某」,表示鹿港市街居民富有到,連做生意街道都有天棚遮蓋、地上鋪設紅磚以及深居簡出的大家閨秀等,這些俗諺的形成大都在嘉靖年間,反應鹿港開放通商後的榮景。

(相片提供/台語文創園區)

陳仕賢表示,早期移民社會對於宗教的崇拜也反映在地方俗諺語上;鹿港農曆7月的普渡活動,幾乎從7月1日開始就流傳普渡地點的口訣〈鹿港普渡歌〉;此外,俗諺中的「過年無反厝是無某、清明無反厝是無祖、七月無反厝是無普」表明先輩重視祭祖的觀念,同時也表達當時環境,例如「龍山寺觀音媽企護龍(當時日本神明佔正殿)、媽祖企拜殿(廟宇整修)、田仔伯戲辦不停(心神廟求籤著眾)」與「好柴不留過安平鎮(安平角頭是鹿港家具製作集散地)」等。

會後問答中,聽眾提出宗教習俗如喝符水治病等是否要完全聽從?陳仕賢表示,他有位擔任電子業老闆的朋友,也是一位乩童;有次問他如果生病,是否聽從神明指示求平安符?那位老闆說「當然是要看醫生啊!」陳仕賢強調,現今時代變遷迅速,讓許多習俗都簡化或消失,但俗諺語的保留卻可以讓現代人回顧以往先人的事蹟與故鄉的趣事,也讓母語文化更加豐富。

廣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