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昭文(歷史工作者)
受邀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21年宣教會議講「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歷史回顧」,為此簡單整理了「倍加運動」到「新倍加運動」的歷程。從1951年總會成立以來,號召全教會一起投入的「宣教運動」不曾斷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新名稱的宣教運動,反映當時教會領導階層面對內部問題和外部挑戰,所做的種種努力。
為記念福音來台百週年而發起的「教會倍加運動」,至今許多人仍津津樂道,感到光榮。之後,總會繼續推出各項宣教運動,其中,「信徒什一增長運動」後期被跨教派的2000年福音運動衝擊,而中途改變名稱和目標;強調上帝國宣教的「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也在執行10年後重新轉變成「一領一‧新倍加」。
綜觀這些宣教運動,發現不管名稱為何,很難避免以教會數和人數成長為目標,「倍加」的心願不曾消失過。另一方面,「新世紀」和「21世紀」宣教運動,呈現理念上的進步,努力想與急變的社會對話,促教會負起社會責任,放眼教會以外的世界,在台灣社會作光作鹽。兩種目標,幾乎形成兩種路線努力並行,不斷辯證著前進,這是長老教會70多年來的行進模式。向社會作見證的運動推行一陣子之後,宣教重心往往又回到提升信徒品質、穩定增長教會。不管哪種路線,似乎都難複製倍加運動的效果。
讀著宣教運動的相關資料時,心裡浮出一個問題:這些總會由上而下規劃、主導的宣教運動,地方教會響應熱烈嗎?信徒對這些運動了解多少?透過這些運動,是否能增強信徒對長老教會的認同感?
倍加運動展開之前,1952年長老教會青年團契春令會中,嘉義西門教會長老詹添木提出「五角銀獻金運動」,鼓勵青年每個月省下五角來奉獻,以這筆錢來協助客庄建立教會。青年熱心推廣此運動,並獲得總會支持。奉獻數額超過預期,原先目標的竹田、楊梅之外,又增加了新屋。這項運動成了倍加運動的先聲。
信徒自發的行動,目標明確,參與的方式簡明,參加者產生認同感和榮譽感,若獲得總會鼓勵支持,就能往前滾動。有深刻信仰、愛教會愛鄰人、樂意服事的信徒,是宣教最重要的動力。培養這樣的信徒,是所有宣教運動的根本。教會領袖要做的是開拓讓信徒能夠參與、發揮熱情與能力的場域,並掌好舵,帶領並調整這些自發行動滾動的方向。教會全體必須不斷回到1985年的共識:「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