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任》 人本基金會新書從案例談兒童權

(相片提供/人本新書發表會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人本教育基金會新書《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將在10月上市;9月24日晚間,基金會特別舉辦線上新書發表會,由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主持,邀請新書作者兼人本基金會全國校安中心主任張萍、台北市議員簡舒培、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與談,盼望孩子們上學不是靠運氣,而是真正享有零體罰、辱罵、歧視、威脅與隔離的安全學習環境。

(相片提供/人本教育基金會)

《不適任》書中收錄多則基金會參與處理之實際校園案例,也探討兒童尊嚴、人格、身體自主等權益保障。馮喬蘭開場指出,「不適任」教師與教育的處理,並不是很深奧、專業的教育理論,而是最基本的保護兒少門檻,因此國家需要在這方面更多努力;她也感謝琴觀股份有限公司和愛智圖書協助出版《不適任》實體書籍,此書收益將會投入基金會設以關懷校園安全的「集力計畫」。

張萍回顧收錄在書中的2006年「中城國小體罰案」:當時11歲的受害學生因為作文寫在白紙而非稿紙等原因,遭到老師以鋁棍毆打;該生忍受不了而逃到隔壁班時,其他老師竟未出面阻止體罰。事後該師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過當行為,更稱該生塗紫藥水在患處才顯得傷痕嚴重,導致社區傳出該生藉機敲詐老師的謠言;甚至在該生轉學後,還有人到新學校噴漆辱罵、恐嚇、族群歧視的文字。

此案在司法過程也遭遇重重困難,例如該生在沒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遭單獨訊問,庭長更認為該師是求好心切才犯下錯誤。經過人本教育基金會努力,該生終於獲得民事賠償和學校在網站公告道歉。張萍感嘆,在這個案子中,所有人都站在有權力的那方,沒有人在乎原住民孩子遭遇了什麼樣的傷害;在這起案件處理中,不只是看見教師行為的不當,也看見體制需要檢討之處。

身為母親的簡舒培坦言,自己讀完此書後確實有許多擔心,雖然身為公眾人物,但不論身份為何,個人要對抗體制都是很困難的過程;書中收錄學生遭校方歧視卻未能得到家長理解、因而走上絕路的實例,這亦令她反思自己如果處於同樣處境,能否有勇氣堅定與孩子站在一起並面對體制。

簡舒培另點出,學校裡還是有不少認真的老師,如何讓這些適任的老師能夠安心教學,同樣值得思考;她期待透過這本新書,將人本基金會的精神傳給更多在教育現場的老師,而社會也能支持這些勇敢的老師,促成更多改善。

(相片提供/人本新書發表會截圖)

楊翠則回憶,自己的兒子也曾被老師以「要治療、要吃藥」「出生時是不是有被夾到」等說法諷刺發展有問題;哪怕當時楊翠在大學任教,面對這樣無法溝通的親師挑戰還是有很多無力感。

楊翠談到此新書出版的重要性,直言看到這些真實案例,讀者們心中會不捨與難受,但要忍受各種不舒服,才能看見問題所在。她指出,「紀錄」是見證、揭露,對受害者來說是陪伴、是捍衛,對行為人來說是抗鬥、是正義,另外也是開啟社會對話與公共參與契機,進而成為社會行動;尤其對少數人、邊緣、被主流排擠群體,他們的聲音更應該被留存下來。

要如何推動教育轉型?楊翠相信每位當事人、家庭與公民團體的努力,這些「微光」串連能夠終結黑暗,就像人本基金會秉持「教育不是權力的操練場」與「體制可以改變」的信念,面對每起案件與種種困難得以堅持至今。

楊翠也列出幾項提醒:雖然很多案例背後呈現體制之惡,但也不能因此忽略施行暴力的行為人責任;且暴力也分不同類型,如「以愛為名的暴力」,很多老師都認為自己打罵是為學生好,或是旁人會覺得這樣的老師很認真,但這個說法是威權合理化;另有「訴諸社會凝視的暴力」,讓受害學生經歷集體公審,這樣的暴力恐造成兒少的自我否定,以及「傳統與專業粉飾的暴力」,例如學長學弟制,由於人們對傳統、專業多是直覺接受、較少質疑,因此如何反省更顯重要。

廣告

在問答時間,有與會者提問身為社會大眾應如何關心兒童人權議題?張萍認為可以從「不默許」開始,「任何人都可以是兒童的重要他人。」哪怕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受害學生的家人,也能展現支持與認同;而楊翠則表示,每個人都會想當「大家喜歡的人」,但還是會在某些時刻因為某些堅持而做出選擇,也是因為這樣「雞婆」的心志與行動,或許就能改變受害者的生命。

與會者們也交流自家孩子的案例;馮喬蘭與張萍呼籲家長要認真看待孩子的遭遇,也建議在有疑慮時應慎重地透過書面等程序向學校反應,才不會被輕易打發或模糊焦點,也強調哪怕孩子在過程中有犯錯,不代表老師就可以施以身心暴力的懲罰;人本基金會亦有推出相關交戰手冊供家長們參考。

關於勇敢捍衛兒童人權卻因此面臨職場壓力的老師們,楊翠表達敬意,坦言要站出來確實不容易,除了透過校內結盟彼此鼓勵,也可以創造外部結盟,例如與公民團體、其他學校老師等串連,讓「微光」的力量更堅定。

《不適任——兒童不應因走入校園而失去人權》已開放預購,詳情請至人本教育基金會官網查詢出版品專區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