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型機構服務對象的返家挑戰

(相片提供/智總線上講座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今年度統計,目前全台灣有267家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提供全日型住宿機構有166家、服務1萬5685人;入住機構勢必會面臨議題是「返家」,然而服務對象返家也面臨交通與時間成本、家屬照顧能力和住家空間規劃等許多挑戰。智障者家長總會於10月14日下午舉辦第16場「智總下午茶」線上講座,主題「返家這件事!入住機構後,我還有家嗎?樂山經驗分享」,並由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長林惠芳與樂山教養院院長張嘉芳對話。

林惠芳簡述自己所知道的住宿型機構使用者在返家時遇到的挑戰:例如有位家長居住在南部、但孩子入住北部機構,因此每當週末返家,家長必須耗費將近整天時間接送孩子,後來不得已而改住在旅館,這對家長的經濟和體力確實是種負擔;還有家長因年事已高,實在無力接孩子回家,於是耗費半天時間、靠搭乘巴士和走路等方式親自到機構陪伴孩子。另有些情形是因為住家空間有限,因此當服務對象返家,可能有家人必須睡沙發過夜,或是家長過世後,手足或其他家人不願意接納服務對象持續返家等;林惠芳期待透過張嘉芳的分享,呈現機構如何支持與設計方案,或許能讓服務對象的返家之路不再困難重重。

張嘉芳說明,返家不只是為了減輕照顧機構的人員壓力,更是為了維繫親情與建立歸屬感,且服務對象也需要有生活變化及環境轉換;她強調,再優良的機構也無法完全取代家庭。

廣告

目前樂山教養院裡可配合返家比例高達83%;對樂山教養院來說,返家是服務對象的權利,家屬也有義務配合。不過考量到每個家庭處境不同,機構社工也會協助評估家庭狀況以確認服務對象返家頻率,普遍為雙數週,較有困難的個案則是情形調整為每月、三節或每年等。失依、失聯和失能家庭則可以不返家,且樂山教養院透過「家長會」關心失依的服務對象;家長們投入、維繫家長會運作,除了是幫助現有的失依者,也是預備自已孩子的未來:若家長有日比孩子先離開世界,孩子仍然有家長會的成員們予以關懷。

張嘉芳點出,每到返家的那個禮拜,都可以看見服務對象對於返家的期待。正如上述,她相信機構不應該是服務對象唯一的生活場所;另外一方面,機構沒有代表服務對象的法定權力,因此定期返家亦是讓家屬暸解服務對象受照顧之情形,張嘉芳認為,要預防機構不當管教與傷害事件發生,除了機構自律與政策規範,家長們也應落實監督責任。

延伸閱讀:障礙者疑遭機構虐死 智總談家長與機構困境

問答時間,有民眾提到障礙者返家後反而感到不適應,或是家人不知如何與之相處該怎麼辦?張嘉芳表示,這樣的情況較常出現在剛開始返家時,或是家長過世後改由手足照顧者,這時候樂山教養院會調整返家天數和次數,循序漸進幫助彼此調適;張嘉芳提醒,返家方式都可以討論和變通,但不要因為遇到問題就直接拒絕讓服務對象返家,如何為其爭取最大權益應是機構和家屬的共識。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