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不一樣講座 孫寶玲談讀經與分享見證

(相片提供/黃敍慧、陳真理)

【義工記者黃敍慧花蓮報導】花蓮大專學生中心於10月30日晚間舉辦「哈特不一樣」講座,邀請台灣神學院新約教授孫寶玲主講,分別以福音書為例談讀經及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當天有東華大學花美團契、慈濟大學觸愛團契學生與慶豐教會青少年團契共約40人,齊聚於志學教會聆聽。

「扎根深廣的聖經思辨與神學,是教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花蓮大專中心主任林熙皓牧師說明,「哈特」取自心臟的英文發音Heart,以此命名查經班是希望透過學生間的分享,除了讓大家更接近彼此的心,也更理解上帝的心意。每學期一次的「哈特不一樣」,則透過外請講師的專業、經驗,讓學生有機會對聖經有不同的思考與看見。

孫寶玲首先提出「該如何思考每卷福音書裡的面貌都不同」這個問題,四福音書的內容來源應為信徒及見證者的口述資料彙集編纂而成,於西元1世紀內陸續成書,回應當代信徒的處境與需要;然而因信徒群體的差異性,各福音書的風格有所不同也是極為自然的,能帶給讀者全然不同的感受與觀點。

其中馬太、馬可與路加福音,在陳述耶穌生平的脈絡、詞彙使用與主題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被認為是共觀福音(源自希臘文「SYNOPTIC GOSPELS」,SYNOPTIC有一起看、對照、相似之意),約翰福音則是以超越時空、歷史的獨特的方式揭開序幕,並一貫獨特的敘事手法。

早期教會曾以啟示錄第4章中提到寶座周圍之四活物:獅子、牛犢、飛鷹、人,與四卷福音書作聯想,幫助當代信徒更能欣賞福音書的不同。然而孫寶玲認為閱讀福音書時,不宜將「牛的觀點」放在「鷹的視野」,也不必用「鷹的視野」套在「人的觀點」,而是「讓每一卷福音書自己說話,不勉強湊合,不強行接駁」。

(相片提供/黃敍慧、陳真理)

在下半場時間裡,孫寶玲分享他「窩囊」的生命故事。「大家坐在這裡聽我說故事,大概是因為我年紀較長、歷練較多,但說實話我被留級過三次。第一次還是在小學二年級時。」孫寶玲開門見山地表示自己不完美、甚至是很差的孩子。在升學競爭壓力很高的香港成長,求學過程並不順利,經歷幾次留級、重考再重考,儘管後來考上台灣的大學、進入神學院,甚至到美國就讀研究所;害怕落於人後的不安全感依然深深影響著他。

「遊戲好玩嗎,有沒有看見自己?」在一堂最曾被孫寶玲看不起的研究所課程活動中,他意識到因為不想再被踏在腳下而急於證明自己的焦慮,生命也被改變,就像是從黑暗中走到陽光下;然而孫寶玲也強調,這過程並非一步到位。

在新加坡的神學院擔任院長時,為學校募款偶爾會讓人心灰意冷,卻也總有振奮人心的奇妙經歷。孫寶玲鼓勵在場學生,有時候跌跌撞撞是因著自己的愚昧,有時候跌跌撞撞則是環境下的現實,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然而不要因為這些挫折而否定自己,因為「上帝是大過我們所有決定的」,人能做的是在自己下了決定後,努力地走在前面的路上。

廣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