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們也來印報紙:屏東中會里港教會

【陳怡萱台南報導】8月21日屏東中會里港教會社青團契加主日學師生約30人來到教會公報社,他們從《台灣教會公報》得知可體驗印刷機活動而預約參加,也順便到台南半日遊。 里港教會一行人,聆聽導覽和體驗印刷過程時互動熱烈,有人操作時故意表情誇張逗大家笑,也有小朋友倆兄弟分工合作完成印刷。每當有人動手操作印刷機時,其他人會熱心圍著仔細看,等作品印好秀出來時,無論成果如何,會說幾句肯定的話來鼓勵。 另外,里港教會對「台灣第一份報紙」上的白話字很有興趣,印刷時好幾位小朋友選擇難度較高的「第一份報紙頭版」鉛版來體驗,仔細上墨和操作印刷機的神情相當專注,最後成果也格外精采,即使是報紙內文的小字都印得很清楚而唸得出來。 社青團契會長鍾芳光說,記憶中小學時看過學校行政人員使用類似的印刷機印製公告,也同樣要手動刷油墨然後壓印,所以看到公報社這台印刷機有種熟悉感。他也認同歷史的傳承不只是眼睛觀看古老的文物,若能像公報社這台復刻版印刷機讓人親自「試看看」,更能有記憶度和真實感。 教會公報社開放團體預約體驗印刷機,每人費用100元,可使用印刷機1次,並抵現場消費50元,成品以印有《台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版面的精美資料夾裝裱,現場亦提供紀念章自由使用。詳洽:06-2356277轉131陳小姐。(攝影/陳怡萱)

我們也來印報紙:屏東中會新園教會

【陳怡萱採訪報導】屏東中會新園教會7月30日由牧師張智誠領隊,帶主日學生、青少契及家長到台南進行「親子學習之旅」,拜訪新樓醫院、台南神學院及教會公報社。下午他們在公報社聆聽歷史導覽,動手操作印刷機體驗台灣最早的印報技術,具體認識百年以前國外宣教師如何積極打造連結本土的信仰。 這趟學習之旅有33人參加,張智誠事先做好3張學習單,寫上新樓、南神、公報社的基本資料,留下空格讓參加者填寫。張智誠表示,大家沒看過這樣的印刷機器,還能動手操作,「一方面學到知識、一方面也認識宣教師對台灣的貢獻,很有收穫。」 導覽過程中,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提到馬雅各醫師、巴克禮牧師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獻身服事,來到台灣後用心透過教育、醫療、出版把福音本土化,中間經歷許多困難,但始終堅持下來,傳承到現在。張智誠認為,這是很值得再三訴說的宣教歷史,也許有的孩子還小不一定明白,但必定在他們腦中留下特別的記憶。 來體驗用傳統印刷機也可順便逛書房,張智誠向會友介紹聖經、認識不同的聖經版本。事前得知公報社書房即將整修改裝,張智誠非常期待完工後再帶會友前來參觀。歡迎有意體驗印刷者來電預約,詳洽:06-2356277分機131陳力蘋姊妹。(攝影/陳力蘋)

我們也來印報紙:成大台語文測驗中心、台南女中

【陳怡萱台南報導】5月26至28日連續3天,成功大學台語文測驗中心、台灣羅馬字協會成員以及台南女中學生,前來認識教會公報社以及「第一台印刷機」。 成功大學台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在南女開台語課,這幾天帶學生校外教學來公報社參觀,也體驗使用復刻版的印刷機,了解130多年前台灣第一份報紙是如何產生。有學生說,學校上美術課時也曾做過類似的刻字印刷,但是用手去壓,這次第一次用傳統的印刷機來印字,感覺很新奇。 對台語文原本就有相當認識的台羅會成員,很輕鬆就能讀出「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刊頭,上過台語課的南女學生也能看懂些許白話字。台語教師、台羅會成員蔣日盈強調:「越小學語言,發音等各方面越好調整,」期待台灣各界重視讓孩童從小接觸母語。 除了參觀教會公報社,台羅會等也拜訪「第一間中學」長榮中學、「第一所高等教育學府」台南神學院;這幾個機構不僅是持續進行、傳承當年宣教師的工作,對台灣社會來說,也是難得可貴的歷史資產。 台灣教會公報社開放團體預約體驗印刷機,每人費用100元,可使用印刷機1次,成品以印有《台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版面的精美資料夾裝裱,並贈送創刊號縮小版明信片,現場亦提供紀念章自由使用。詳洽:06-2356277轉131陳小姐。(攝影/陳怡萱、陳力蘋)

【草屯教會青年神研班心得】因著信,而得著新生

堅持做上帝喜悅的事 ◎Peter 去年來到台南念研究所,這間是我夢寐以求的學校。能考上這所學校是上帝給我的恩典。然而,今年1月第一個禮拜,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從草屯回到台南的實驗室,在這之前我已經連續4個週末回草屯了,教會的服事、媽媽車禍的事情伴隨著做不出來的實驗,讓我身心俱疲。我向上帝禱告,求主讓我在身體上或心靈上能有動力支撐,讓媽媽能倚靠主而不至於崩潰。感謝上帝讓媽媽的心堅強,也堅強了我的心。 從草屯回來的那個禮拜,我的實驗有了重大突破,甚至足以讓我在碩一結束之前就順利取得畢業資格。我當下也沒多想,興奮得將結果展示給帶領我的博士班學長看,不知道這樣的舉動在之後造成了非常大的災難。那個週末,學長約了業界一位工程師跟我見面,叫我一一解說所有的實驗數據跟方法。我當下才知道事情大條了,萬萬沒想到學長竟然把我的實驗心血賣給了業界的學長,而我卻只能拱手交出。 回想起來,實驗室一堆掛著博士班就學資格在業界工作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為何可以不做實驗、不發表論文就拿到博士學位?我想我找到答案了。在研究所的生態裡,指導教授將自己研究生實驗心血拿去掛名發表論文,在學術界是被默許的。但我的研究基礎及根據並非出自我的教授,也非我的學長,這樣的掠奪讓我非常無法接受。但最終迫於無奈,我還是讓步了,我知道這樣的反抗到頭來對自己不利,畢竟我只是實驗室裡小小的碩一生。我跟上帝說,如果這是我要承擔的後果,那我接受了,我願意在挫折裡學習教訓。抱著這樣心情的我來到了神研班,決定利用神研班這段時間來到上帝面前。 「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著聖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羅馬書7章6節)讀著羅馬書,我心想,人們因為軟弱而必須靠著律法規範,但罪又會藉著誡命在心裡頭發動。因著我們人的本性,在面對誘惑時我們仍舊掙扎。面對學長在誘惑中妥協時,站在受害者角度的我當然能夠理直氣壯地希望上帝公義能彰顯。但哪天我身處於學長的處境,又能否倚靠上帝,不向誘惑妥協呢?這不是容易的事。 在台灣頂尖大學計畫5年500億龐大的金錢誘惑下,有多少教授能秉持著科學的精神、內心的良知將資金投入研究,還是投機取巧發表一堆濫竽充數的論文並把資金放入自己口袋裡。當整個大環境生態都是如此,整個制度扭曲化的同時,不這麼做的人往往在競爭中被淘汰,那時的我們還願意做蒙神喜悅的事嗎? 人們總是得為現實低頭,多少成功的人是踩著別人往上爬,但我不願意。「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8章28節)苦難的事太多,人們時常在競爭壓力下迷失自己,不惜成為罪的奴僕。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做上帝喜悅的事,最後就算沒有成為普世價值認為的成功,上帝仍會給我們智慧及能力。如在詩篇111篇10節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祂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   福音是神的大能 ◎洪偉竣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神研班,平日鮮少讀聖經靈修的我要參加「聖經神學研究」,坦白說心中充滿了緊張與不安,總覺得自己準備的還不夠。不畏寒流來襲,教會這次有6位青年參與,來到真理大學的台南麻豆校區展開為期6天的神研班,校區地處偏僻遠離塵囂且環境優美,是個讀經靈修的好地方。 第一天中午,來自台灣各地有著共同信仰的大專生一同聚集在禮堂參加開會禮拜及信仰告白,用著長老教會熟悉的台語,心中有種莫名的感觸,原來,在長老教會中渴望更深信仰的青年有這麼多。 每年神研班都會選一卷書來研讀,而今年選了羅馬書,讀經過程中我們不只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最重要是如何將這段經文與現代社會結合。「因信得生」是這次神研班的主題,所以針對羅馬書1章16~17節「福音是神的大能」我們做了不少的討論,雖然只是短短的兩節經文,卻帶給我很大的省思。 從一開始有點排斥到現在懷念起神研班的點點滴滴,之間的轉變蠻奇妙的,除了查經外我很喜歡聽組員分享他們信仰的旅程,組員不乏有第一代的基督徒,受朋友的邀請來到教會,受到教會、團契的愛與關懷進而接受基督信仰。儘管有些人遭家人反對,但是他們渴慕這份信仰的心並沒有改變,進而傳起福音來。聽完他們的信仰見證不禁反思自己,在基督教的家庭中長大,信仰跟我的關係是什麼?透過這次的機會,從輔導、組員中分享彼此的見證,一方面學習、一方面也讓自己更堅定信仰。 神研班對我的感覺有別於以往我所參加過的營會,因為它不僅注重聖經、信仰靈修,也相當關注台灣現今社會的議題,範圍涵蓋政治、文化、生態等等,當今基督徒不是只有參與在教會服事,台灣在地的社會議題也我們需要持續關懷。   平安,就是上帝給的最大見證 ◎林語涵 「研讀聖經」乍聽之下煞是無聊,因為,並不是每位基督徒都會花時間來讀經。就算是參與很多服事的人、在教會待很久的人、或是經歷過上帝愛的人,很多人對「讀聖經」這件事,還是感到頗有距離。參加神研班之後,我不會說:「啊!我從此以後愛上讀聖經了!」也不敢肯定的說:「以後一定會每天讀經!」好比參加完一個令人感動的營隊後,馬上就能讓人更新,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營隊真正改變的是我的意識形態。簡單說,也就是讓我對聖經的「距離感」消失了。 之前我好像對上帝不甚了解,如今好像邁進一大步。那是一個很複雜的感覺,打個比方,就好像是你的一位好朋友,當他對你敞開天窗說亮話時,你會有些訝異!明明你們一直都是好朋友,但又好像不太了解彼此,當他對你說,覺得你們之間存在某些問題時,你感到很受傷,但卻又很開心,他對你可以坦然說出一切,因為我們都希望,跟對方的關係更加緊密,一切都清晰起來。 「有宗教的地方,就沒有戰爭」,這是某一次小組討論,我弟分享給我們的一句話,我當時反問他「有宗教的地方,真的沒有戰爭嗎?怎麼我覺得有宗教的地方,反而有越多的戰爭!」因為神研班大部是在讀經後,花非常長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例如單單對保羅的「因信稱義」就會有很多的提問,什麼是「信」?所謂的「義」又是如何定義?這些平常對聖經似懂非懂的字句,自己開始會去思考。就因為這樣,我突然願意深究「有宗教的地方,就沒有戰爭」這句話。我越思考,越覺得這句話應該「被成立」!宗教是值得被依靠,你會信仰宗教,因為它讓你「相信!並感到心安理得!」信仰,不見得使人即刻「變好」,因為人的見識是多麼短淺,在人覺得是「好的」,從上帝的眼光來看又是如何呢? 如果每個人忠於自己的信仰,能讓他「存好心,做好事」,剛開始覺得每個人擁有不同的信仰,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抨擊別人的宗教,自認「基督教」才是對的、好的?但在聽了某位第一代基督徒的學員分享後,我堅定地認為應該讓大家回到上帝面前,「傳福音」是基督徒的使命。 你曾否想過「死亡」這件事?原來有些人是「怕死」的,怕自己的家人、朋友出意外,更怕自己隨時可能會死掉,時刻活在恐懼之中。然而,「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馬書8章10~11節)我認為雖然我們的肉體是那麼軟弱,但我們只要把一切事物交託給上帝,就算環境多麼的不如人意,我們怎能用人的眼光來評斷上帝的意思呢? 非常感謝我出生在基督教的家庭裡,雖然一開始對信仰有些迷惑,可能也沒有像慕道友對上帝有那麼深的經歷,但從家人的愛,以及這次神學研究班中,建立起細水長流的信仰,我知道,「平安」,就是上帝給我最大的見證。   化被動為主動 ◎賴柏辰 時光飛逝,大學階段的鳳凰花也接近盛開之日,趁記憶還深刻時回顧一下神研班的旅程,這次是我第三趟的神學研究班之旅,也許會是大學時代的最後一次。當天,在前往麻豆真理大學的路上,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說不出個所以然,或許是種捨不得,抑或是參加營會的緊張興奮心情。 第一次參加神研班的我是抱持著嘗試的心態,沒有特別的期待,但在6天5夜後,激發參加下屆的渴望;而第二次,則是一回生二回熟的心情,認識了一群朋友,分享彼此的人生,在那次神研班中吸收了許多信仰上的養分,這個結果跟我報名之初所預料的完全不一樣,實實在在體認到上帝奇妙的作為;第三次,我帶著預期心態來參與,這次我選擇較積極主動的方式,前兩次活動中,在小組的相處上,總是要被輔導點名後才分享,與夥伴的談話上,也以被動方式去接觸去了解新的人群,在第三次的神研班結束後,發現到心態上的轉變帶給我更豐富的收穫,「主動」能使你挖掘到不同於以往的事物,藉由如此的不同可以看見更遼闊寬廣的世界。 此次所查考的經卷為羅馬書,羅馬書是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觸最多的部分是上帝對我們所彰顯的愛,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犯罪、論斷別人、違背神所賜的美好,甚至對神不虔不義,在臨到日子終了之時,逃得過上帝的公義審判嗎?但因著神的慈愛,叫我們要悔改,叫我們要認罪,上帝甚至賜下祂的獨生子來到這世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經文:「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馬書8章35節)上帝連自己的兒子都不顧惜,為我們眾人捨了生命,好使我們所犯的罪得以洗淨,藉由如此,修補與上帝之間的合宜關係,從猶太人再到我們外邦人,皆白白地領受了那份來自天上「上帝的愛」。 宣教師巴克禮牧師為教會長老的兒子,自幼聰慧,成績卓越,在電氣領域上的專業知識,使他成為當代罕見之人才,甚至被刊登於大英百科全書之上。他16歲時簽訂了獻身契,以示為主奉獻之志,於25歲時抱著滿腔熱血來台宣教,初來台灣時受到嚴重的熱帶流行病──瘧疾的侵襲,但巴克禮並未被擊倒,不僅設立台南神學院,更創立了現今仍在出版的《台灣教會公報》,對於台灣的宣教歷史功不可沒。 在營隊中的獻心會,放映多名宣教師來台初期的歷史紀錄,他們放棄原先在家鄉的舒適生活,犧牲原有的充沛條件,遠洋渡海來台傳揚福音,儘管遭遇了極大的挑戰,甚至危及到自己的性命安全,仍舊順服上帝的旨意,廣傳神國的福音及公義,先人們所留下的不僅僅是信仰上美好的腳蹤,更深刻的是那份使命帶來的影響價值。 「主動」,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常在許多勵志文章中被提及,但若要貫徹這積極態度是需要滿腔熱血的。「上帝的愛」,亙古至今一直存在,並且要透過與人與神之間的一切彰顯出來。「使命」,像水一樣能載舟,亦能覆舟,挑起適當的擔子為主做工是我們一生的服事。這三件事是我在神學研究班的看見,而這三個元素不也就是傳福音的重要條件呢?讓我們一同揹起這份使命並主動宣揚上帝的愛吧!

泰澤‧靈修‧生活(上)

泰澤靈修營地位於法國南部的勃根地(Burgundy),由羅哲弟兄(Roger Schutz)於1904年創立,泰澤靈修超越任何宗派和教派的體制規範,打造合一的信仰共同體,在整個靈修團體中,結合了希臘正教、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信仰團體。自1950年開始,每年有來自各地的青年到泰澤學習共融的敬拜、過簡樸生活。現在已有一百多位來自世界31個國家的各教派弟兄加入事奉行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0年前由傳道委員會安排泰澤祈禱靈修學習之旅,有在職牧者、神學院學生、教會青年參加,透過泰澤之行深化其靈修操練,在共融合一的禮拜中,重新領受上帝聖召和服事使命。   學習祈禱靈修的美地 ◎蘇美珍 (真理大學兼任講師) 今年7月初,在泰澤有位德國婦女問我:「聽說你們一行有二十多人,我很好奇,你們大老遠從台灣飛到法國,花了一大筆經費,就只是為了在泰澤待一個禮拜?」 「對,我們這趟旅程的主要目的,確實是為了在泰澤團體學習祈禱靈修生活。」 「真不可思議!」她若有所思地說。 是的,這的確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如果我接著說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和大專事工委員會在過去十年間,先後一共帶了十個以上的團體到泰澤,那更會叫人難以置信。到底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的「投資」呢?這要從2003年底說起。當年馬約翰牧師計畫隔年暑假要帶領台灣神學院學生到蘇格蘭的愛俄拿團體(Iona Community),參加也是為期一週的靈修團體生活,藉以擴展他們的靈修操練。在得知我們想參加的課程已報名額滿的情況下,我順口說:「那就去泰澤好了。」(在那之前,馬約翰牧師和我都只有風聞泰澤團體而已。)就這樣,我們開始籌備2004年的泰澤祈禱靈修學習之旅,並順利於6月底成行。進入泰澤村,在泰澤團體生活一個禮拜,我們發現這裡的確是個學習祈禱靈修的美地。限於篇幅,容我只以泰澤的三個特色為例。 ◆寬敞的空間 泰澤團體本身擁有相當大的幅地,來此朝聖的人可以在其中漫步、沉思。若走進一個叫「水泉」(Source)的湖區,你更可以在寂靜中聆聽蟲鳴鳥叫、觀賞藍天綠樹,純然享受與大自然、與造物主同在的詳和。此外,泰澤村有兩個古老的石教堂,你可以靜坐其內,與自己、與上帝更深的對話,或單單享受身心靈的安息。 ◆不慌不忙的生活節奏 在泰澤每天的生活,以早、午、晚三次禮拜為主軸,中間穿插聖經課、小組分享、服務和個人靜默,這些都幫助我們把心思轉向上帝,學習不必一直「勞苦擔重擔,為許多事思慮煩惱」,而是「到耶穌這裡來得安息」。偶或三三兩兩坐在樹蔭下閒聊,也提醒我們在忙碌奔波中,要停下腳步,關顧自己,也傾聽他人的心聲。 ◆深觸人心的講道 在泰澤的成人區(30歲以上),每天早餐後有聖經課,由泰澤修士給我們主題式的系列講道。經文往往都是我們很熟悉的,如井邊的婦人、痲瘋病人得醫治,但修士總是會讓我們從中得到新的亮光,而且藉由發人省思的問題,引導我們置身在經文中,就如畢德生所說,成為經文的「局內人」。每次聽完講道,就彷若經過一次信仰的洗禮。我相信,這樣的講道,對在場牧者日後的講壇服事,必有很深刻的啟發。 基於這些因素及學員的文章所呈現的泰澤特色,總會傳道委員會繼續於2006、2007、 2012、2013和今年舉辦泰澤祈禱靈修學習之旅。當然,對牧者、神學生、青年而言,一個禮拜的泰澤生活,只是學習或再學習祈禱靈修的開始。我們的禱告是,所有去過泰澤的學員回到自己的處境之後,能繼續營造與上帝相遇的空間,繼續活出不慌不忙的生活節奏,使心靈得休憩、生命得餵養。我們也盼望牧者透過更新的講道方式,幫助會友用新眼光讀經,期能不斷經歷上帝話語所帶來的新生命。果若如此,我們的「投資」就大有果效。   安靜,與主親近 ◎黃予庭(西美中會七美教會牧師)  此次有機會前往法國參加泰澤,是因馬約翰牧師傳遞的信息。還在台灣神學院時,體驗過泰澤禮拜,個人非常喜歡,因為這個緣故而報名參加。 泰澤是一個可以讓人安靜,避靜靈修,更接近上帝的地方。這一趟泰澤靈修之旅對我來說,是更多與上帝親近的時刻。泰澤禮拜和一般禮拜很不一樣,音樂雖沒有敬拜讚美的豐富,但是單一的樂器、豐富的和聲和簡短易唱的詩歌,卻足以讓我感動落淚。尤其是當會眾以和聲唱出詩歌,那種感動和美妙實在無法用言語形容,只能說除了感謝上帝,實在佩服詩歌創作者。 雖然,每次禮拜形式大致相同,歌曲、1至2篇簡短經文、靜默、禱告等,但詩歌旋律和歌詞內容都非常優美和動聽,每回唱,每回掉眼淚。過去總以為,充滿靈恩的敬拜較有感覺、能觸動人心,原來安靜的禮拜也能帶來如此大的能量,能深深感動人。 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早禱、午禱和晚禱,每次聚會前30分鐘和聚會前5分鐘都會敲鐘,提醒準備參與敬拜。令我感動是,每天早禱都要領受聖餐,在場的人雖來自不同教派,卻能合一地同領聖餐。合一,也是泰澤創辦人羅哲修士的主要目的,因為若有合一,無論人在哪裡都能彼此接納、彼此相愛、彼此分享、彼此包容,真的是實踐了耶穌為門徒所做的禱告,要「合而為一」。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每次聚會前1小時,就有很多人陸續提前到達,預備心等候。對台灣教會來講,這是很難做到的,除了服事者會提前之外,信徒多半算準時間才前來教會,甚至遲到,這值得我們反省與學習。 赴泰澤之前,馬牧師不斷提醒,這次泰澤之旅不是一週的體驗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他要我們讓泰澤進入自己的生活。確實如此,泰澤可說是靈性和生活的養成。在泰澤,我感受到周遭的一切,都是那麼平靜祥和;簡單樸實,卻又豐富多元;每餐的食物雖簡單,卻得以飽足。在台灣過慣了安逸,來到泰澤生活一切從簡,我居然能欣然接受,我想這就是馬牧師所說的,把泰澤帶進生活中。一週的靈修、避靜和樸實生活,帶給我的只有感謝、感動和醫治,感謝主給我這樣的機會。 這次前往泰澤的台灣團員有26位,除了帶隊的馬約翰牧師、蘇美珍老師及蔡南信牧師,還有多位牧師、傳道、神學生和教會青年。無論到哪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不同的體驗與感動。 泰澤之所以能吸引人,我想是因為它的共融靈修與敬拜,不分教派,大家合一連結敬拜神,禮拜堂雖然不是那麼華麗壯觀,也沒有舒適的椅子,除了幾張沒有椅背的長凳,大部分人都坐在階梯或地上,雖然不舒服,但每個人卻能盡情投入,保持安靜,全心來敬拜主。我只能說,若不是上帝愛的連結,我們就沒有機會與各國的人一起相聚、連結、認識。所以,對我而言,真的是滿載而歸,願榮耀歸神。   這是什麼神邏輯? ◎張丹綺(台南神學院道碩二學生)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到泰澤,享受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喜樂。在泰澤,愛的力量處處展現;上帝愛每個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上帝在個人生命中的帶領。 2005年8月16日,致力基督徒合一的泰澤創辦人羅哲弟兄在主持祈禱時,遭一名女子襲擊身亡。因此在泰澤,對「寬恕」的體會深深衝擊我心。第一天晚禱中,我想起要為一個朋友禱告。朋友的父親多年前被無辜殺害,導致家庭破碎,家人帶著傷痛活著。朋友是個熱心善良的人,卻要持續面對傷痛,他無法完全原諒殺他父親的人、製造凶手的社會,無法寬恕這一切。和他相處時,我能體會那無法寬恕的忿怒,使他一直帶著刺生活,不只刺傷別人,也刺傷自己。那一晚,我體會到他的痛,因此切切祈求上帝幫助他脫離這傷痛。 第三天晚禱時,我猛然想起一個我無法寬恕的人。無法寬恕的原因很多,包括他傷害我和我身邊的人,和他身為基督徒卻對人雙重態度,他總是欺負邊緣人、諂媚受歡迎的人,讓我相當感冒。面對他總讓我感到痛苦,因為我討厭他,無法寬恕他。於是,我在本子上寫下:「主啊!寬恕是多麼困難!」我流下眼淚,為我的不足和軟弱向上帝祈求,求祂憐憫我。 在泰澤,有機會與香港的何修士會面,馬約翰牧師幫我提出小組分享時的疑問:「羅哲弟兄的死,這裡的修士和青年怎能接受?他們原諒那殺人的女子了嗎?」何修士的回應讓我驚訝,他敘述當天經過,後續為了安慰青年的心,重新招集大家回到禮拜堂祈禱,然後幫助那傷害羅哲的女子回故鄉。之後,一切如常進行,大家雖然懷念羅哲,卻寬恕了一切,並持續愛人。 當我聽完,轉頭跟夥伴說:「這是什麼神邏輯?」沒錯,這是上帝的邏輯,是世人無法透徹理解,只有藉著耶穌基督的教導能明白。今年度泰澤的主題是以一幅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畫作來詮釋。試想,撒馬利亞人在愛裡面的自由多麼不可思議,以歷史的角度,這個獲救的猶太人自幼受仇視撒馬利亞人的教育,習慣用歧視的言語羞辱這位拯救者的群體,甚至更過分的傷害。為什麼好撒馬利亞人可以無視這些傷痛去愛呢?這是一個奧祕,上帝國的奧祕和邏輯,無法用世上任何道理解釋。唯有愛能勝過一切傷害,給人真正自由。 這裡歡迎各教派的人一起敬拜,就像聖經中耶穌基督接納各種群體一起生活吃喝。在此看到各教派牧長彼此交流,就像看到上帝的國度,沒有仇恨和傷害可以影響上帝的大能和耶穌基督的愛。這是自由的愛,不再被錯誤的教義和偏見綑綁的愛。 泰澤的院長對所有來訪者說:「謝謝你們來這裡和我們一起祈禱,分擔了我們肩上的重擔。」在這裡,我得到一些答案,有點無法言喻。試圖說的話就是與上帝親近是如此滿足,因此我向上帝祈禱:「我願意學習,求祢幫助軟弱的我。」   給上帝更多空間 ◎楊謹(西美中會安光教會青年)  能到泰澤,真的受到主大大的祝福!無論是在出發前的預備,和在法國的每一天,都有股力量圍繞著。 還記得在去年冬天,得知可以出國時,心中半信半疑,想著:「法國耶,我真的能去嗎?」確定報名成功後,我和教會其他3位大學生努力籌措資金,特別感謝傳道為我們奔波募款,也把我們的打工擺在禱告中。半年來,我們要兼顧課業和打工,有很多辛苦,但即使再辛苦,我們也彼此鼓勵、互相扶持。感謝一路上幫助我們的人,因為有你們,我們才得以順利成行。 出發那天,帶著愉悅及期待,想像自己是一塊全新的海綿,已預備好要用力吸收與感受。順利來到機場,準備去櫃檯check in時,卻發現同行夥伴的護照遇到難題,因區公所作業疏失,有可能無法出國。越是遇到困難,我們越要向主禱告,大家特別圍圈為此禱告。不久,一通電話從區公所打來,已有工作人員把遺漏的資料傳真過來。當時已過了下班時間,區公所人員卻願意幫忙作業,主的恩典真的與我們同在! 這12天旅程,不只是靈修,也有更多心境的改變、自我反省與沉澱。在泰澤,我用文字記錄所見和特別的感受,其中的紀錄,回想時仍感動在心。 第5天,當大家一同唱著詩歌,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動──我們竟能不分種族、教派、身分,同唱一首歌,是上帝讓我們聚在一起敬拜。晚禱前,看見大家聽到鐘聲紛紛前往教堂的景象,也希望台灣教會能像這樣,因為一個聲音,引領人來到教會親近神。 在行前會時,看到說明上寫著每天三次禮拜,心中充滿疑惑,照三餐禮拜,不會很累嗎?答案是:不會!身在泰澤,每次禮拜都帶給我感動,有時是經文,有時是詩歌,有時是靜默時間與上帝對話,上帝用不同方式來感動我。特別是在教堂唱詩歌時,只有人聲搭配琴聲伴奏,那樣的純淨,不需多餘的樂器,就能沉浸在美好的音符中。泰澤的禮拜很簡單,不像敬拜讚美那樣澎派激昂;雖然平凡簡單,內心卻更平靜,即使禮拜結束,仍有股魅力讓人不忍離去,音樂餘韻讓人沉澱心思。如今身在台北,聽著泰澤詩歌時,仍會浮現畫面。 正如馬約翰牧師所說:「去泰澤不是逃避我們原本的生活,回國以後,要活出泰澤的態度才是重要的。」從泰澤返國後,回歸到原本日子,一如往常地去打工,有同事對我說:「阿謹,你從法國回來真的不一樣耶!」我不禁沉思,是哪裡不一樣了?我想,是心境上的調整吧!過去上班時,遇到不平的事,耐心指數常隨之下跌;如今我會想,為何不選擇原諒、包容?在泰澤分工掃廁所時,看見有人認真做事,也有人偷懶;即使這樣,我仍享受在我的工作中。這種心境就這樣延續到現在的生活,雖仍會遇到不開心,但總是向上帝尋求力量。如何延續泰澤的態度?就是要給上帝更多空間,在越多壓力時,越要依靠上帝,祂會聽我們的呼求。

參與2015東日本災後重建義工團

◎林芃 時光飛逝,彷彿昨天才剛出發一樣,搭著回程飛機時,隨著引擎的啟動聲響起,在日本的點點滴滴一直在腦中像個投影片一直播放著,閃爍閃爍,那一段日子……。 為了對災害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傳教士さよ小姐帶領我們分別前往了仙台的荒濱及石卷市的重災區,去了解當時海嘯所帶來的災害。在荒濱,廢棄的老人院窗邊,爬滿肆無忌憚的藤蔓,當初淹水的高度,如今依舊清晰地被印在牆上,像在展示當時的海嘯猛爆,如果沒有親臨,我根本無法感受,海嘯無堅不摧的威力,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一幕。而矗立在荒濱的紀念碑,除了記念傷者,也向眾人打氣催生希望的新芽。 這一趟15天的日本義工行,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去幫助農家跟組合屋的老人們,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需求就是關心與陪伴,這之中當然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我最感動的是,在日本最後一個工作天,我所幫助的農家男主人菅野努先生跟我們說:「假日別去玩啦!來我田裡工作,然後到我家,我請你們吃拉麵!」他的話,使我感覺到自己被看重,實在是很遺憾即將到來的分別,不能再留下來陪他一起處理農事。 離開仙台的這一天終究還是到來,早上向日本基督教團東北教區受災支援中心的同工告別後,我們一行人便準備搭機返台。這一段日子不長也不短,在與同伴建立信賴關係的同時,多感的我也在為離別時刻儲備不捨的情緒。離開的前一晚,我問翻譯小邱:「五梯次的相識與五梯次的離別,你忍受得了這重複的相聚與離情嗎?」他只是搖頭說不知道,或許他熱愛著這份工作,才能淡忘離別的苦痛吧!隨著行李箱滾輪聲,小邱的身影消失在檢查口,他正等著去接待第二梯次的義工團。 閃爍閃爍,機長的降落叮嚀聲切斷電源,如似一場夢的15天,卻帶給我很多成長,與エマオ、組合屋老人們、菅野努先生、我們喜愛的翻譯們、還有同工的夥伴們,或許暫時不會再見面,但我知道上帝會引導著我所喜愛的大家,走向祂所安排的美善未來。 (作者為台中中會國光教會會友)

跨越界線的移民

記2015年美國長老教會亞裔牧長信徒研習會 ◎陳清芳 美國長老教會亞裔牧長信徒研習會於2015年5月11日至13日在德州奧斯汀假日旅館舉行。藉地利之便,邀請到奧斯汀神學院舊約教授Gregory Lee Cuellar牧師主講「創世記中的男女族長」。他本身是拉丁裔,也曾牧養一間以拉丁裔移民為主的教會,並實際從事輔導和幫助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的移民和邊緣人。他的研究與教學專攻以邊緣人的角度閱讀聖經,針對現代的社會議題提供聖經註釋。他的信息對我們亞裔的信徒充滿挑戰。   移民的艱辛 Gregory Lee Cuellar的五個講題如下:(1)亞伯拉罕(改名前叫亞伯蘭)──多國之父。(2)撒拉(改名前叫撒萊)──以色列之母兼首位女族長。(3)夏甲──沙漠女族長。(4)利百加──鐵娘子女族長。(5)雅各──夢見天梯與天使的人。這五位族長的共通性是一生都有過一次或多次的移民遷徙經歷。古代的遷徙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艱難過程中體驗上帝,塑造了他們的珍貴信仰。他們遇饑荒或被迫移民,求生存而說謊等舉止,是我們難以理解的。 今日拉丁裔、非裔或亞裔冒生命危險漂泊大洋,為求更好的生存環境,其舉止我們也很難了解。或許我們這些從台灣順利移民到美國的人,會比當地美國人知道適應文化的難處,與身為社會邊緣人的痛苦。我們就有一項不容忽視的使命──「人道支援」。除了人們所認為的對與錯之路,上帝給這五位族長開了一條生路,上帝沒有責備他們所做的是對或錯,而是允許他們走第三條路。因為生命與生存比任何一切更為重要,上帝認同人的受苦,也與人同在。 聖經的編纂是在以色列人被擄之後的信仰回顧中完成,以致他們把自己被擄的經驗也反映在族長的移民故事之中,男人大都被擄,聖經故事代代口傳是由家中女人擔任,所以聖經故事中隱含女性眼光的見解。族長故事到被擄故事都混淆在一起。甚至我們今日的故事也包含在內,可用新眼光來詮釋它,對我們就有意義。   亞伯蘭、撒萊與夏甲 從亞伯拉罕的移民故事中(創世記11章27~32節、12章1~20節、20章1~18節),看到上帝的應許以及故鄉的概念。亞伯蘭在兩河流域聽到上帝呼召,順服移民到迦南。被擄的人卻是從迦南遷移到亞述和巴比倫,是逆向的路線。遷徙是界線的移動。女人的界線是在家庭,尤其是在廚房,男人的界線是在田野工作,更廣的界線就是曠野。上帝掌管一切,是人不能跨越的界線。有時上帝要我們經歷跨越界線,就是移民。 創世記14章13節說到亞伯蘭是希伯來人,意指亞伯蘭是跨越界線的移民之人。當時帝國以戰爭來擴張國界,立紀念碑來立界線。立約的上帝對亞伯蘭說:「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這個立約的界線是在男人身上的記號,是隨人移動而移動。家庭或社會中,男女越過界線,就會產生家庭衝突。創世記12章11~20節、20章1~18節,亞伯蘭因懼怕而二次決定撒萊的前途,稱她為妹子,以撒萊作為他生存的第三個空間,越過了上帝的界線,上帝似乎沒有責備他,亞伯蘭反而得到法老和亞比米勒的厚待。 因上帝插手在法老和亞比米勒的作為,撒萊才不致蒙羞,她也觀察到上帝的作為。從此,撒萊有了權力,帶有以色列人的界線。撒萊原是沒有聲音的人,卻從此成了跨越界線的人(創世記16章1~2節),她雖沒有受割禮,在族長史上仍成為重要人物,她發聲給亞伯蘭出主意,要他從夏甲身上得後裔。「亞伯蘭聽從了撒萊的話。」亞伯蘭只聽到上帝的祝福與應許,撒萊則在處境中看到上帝的保守與作為。 講員認為,在處境中女人服事時較能看到全面,較富關懷之心。男人雖有目標,有正確的聖經知識,卻不夠了解上帝,實踐中才會出差錯,錯了才學到功課。由撒萊身上看見她對上帝應許的信心。 夏甲的故事是出埃及故事的逆轉。亞伯蘭離開埃及時,也把夏甲帶到迦南,夏甲卻被迫離開迦南。創世記16章提到夏甲因懷孕而地位提升,撒萊不能指使夏甲,夏甲的權力只在亞伯蘭之下,撒萊只能向亞伯蘭抱怨她。後來,亞伯蘭准許撒萊任意待她,以致夏甲自我放逐(創世記16章6~16節),她孤單、無資源、被虐待,如同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處境。在曠野中她看見上帝的使者,得到上帝的祝福與應許。 夏甲對上帝的認識比撒萊更進一步。撒萊的認識是從觀察得來的,她是親自遇見上帝。夏甲來到曠野,是一個沒有界線的地方,上帝給她兒子起名叫「以實瑪利」,夏甲就稱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上帝,說「在這裡我也看見那看顧我的嗎?」夏甲擁有了界線的決定權,亞伯蘭聽從她的話,給兒子起名叫以實瑪利。講員給夏甲很高的評價,從奴隸而成為單親媽媽,她也成就了上帝的應許,是沙漠的女族長。講員也提醒我們,上帝是看見苦情的上帝,要我們關心教會之外苦情的人。   利百加與雅各 利百加的移民故事(創世記24章58~67節),她選擇與亞伯拉罕的僕人去迦南與以撒結婚。利百加在父家就從事外面粗重的工作,個性上已培養出跨越界線的能力。以撒年老要給長子以掃祝福,利百加卻要雅各去獲得這個祝福。雅各不敢,利百加願意為他得咒詛,因而說服他欺騙父親。利百加也說服以撒讓雅各逃到娘家避難。利百加不是沒有聲音的人,反而以撒如同當時被擄的男人沒有聲音。女人的聲音愈來愈強,這聲音為雅各找到生存的第三個空間,雅各對耶和華的信仰是從利百加身上學到的。利百加成為鐵娘子女族長。 當時社會殺人是常事,解決衝突的方法就是殺死對方。雅各從暴力中脫逃的移民故事裡,在他身上看到的奸詐、狡猾和欺騙,似乎是上帝所允許的,這是雅各求生存之道。雅各夢見天梯和天使時,他的信仰很簡單,只為求能夠生存,他許願說:「上帝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上帝。」雅各所需要的是移民者所需要的,古代移民者受到好的款待,現今移民者卻受到虐待,屬上帝的人就要愛移民的人。在雅各身上可看到他生存的策略:1.耐心:十次被更改工價。2.抗議:雅各對拉班說:「我怎樣服事你,你的牲畜在我手裡怎樣,是你知道的。我未來之先,你所有的很少,現今卻發大眾多,耶和華隨我的腳步賜福與你,如今我什麼時候才為自己興家立業呢。」3.革新:為羊異種交配。雅各的歸回不再自己作主,而是與家人一起討論,一起離開。 以色列人被擄的苦難故事可連結到雅各的苦難,今日移民的苦難故事也可以連結到雅各的苦難,這是一種神聖的信仰,也是我們應該分享的信仰,耶和華上帝如何幫助這些族長,這些被擄之民,今天祂也會幫助我們度過種種的苦難,塑造我們有堅強的信仰。 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章19節)這是跨越界線的挑戰。耶穌本身道成肉身是最大、最深跨越界線的典範,祂身上帶有天上榮耀和十字架的凌辱,祂的死帶給世人生命。保羅也是個跨越界線的宣教師,值得我們省思。哥林多後書保羅的自白中,似乎充滿矛盾,是強壯亦是軟弱,是苦難亦是喜樂。保羅說:「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章10節)宣教師David J. Bosch說:「只有當教會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時,才能發現教會的本質,不論教會所跨越的是地理、文化、種族、語言或社會的邊界。」他也說:「這也可以應用在個別信徒身上。」我們要傳福音就要有跨越界線的準備與心志。

【PCT150 行動叫賣車】你訂了嗎?泰中展現團結力量

【陳怡萱採訪報導】這星期PCT 150行動叫賣車開到宜蘭山上去啦!8月27、28日泰雅爾中會召開秋季議會,台灣教會公報社在請安報告時由宣教150週年紀念品開發小組負責人林郁珊向牧長介紹PCT 150紀念衣等商品。再過一個多月要在台南登場的「教會日」活動有一場原住民禮拜,林郁珊籲請大家都穿上PCT 150紀念衣展現團結力! 這次泰中秋季議會在宜蘭大同鄉的英仕山莊舉辦,超過200位牧師出席開會,會前報到時林郁珊協助發送公報社出版的2016年週曆手冊和月曆,也在報到處附近簡單陳設PCT 150紀念品。上台報告時,泰中總幹事亞馥.誒宥牧師協助展示PCT 150紀念衣、紀念毛巾,林郁珊強調PCT 150紀念衣等商品都是台灣製造好物,也感謝許多原住民中區會例如阿美中會、排灣中會都集體熱情支持。 這一趟遠從台南到宜蘭,林郁珊想起公報社前年舉辦微電影大賽時得獎者之一便是來自同樣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梵梵教會,當時得獎者為了領獎還前一晚搭夜車南下、天還沒亮就抵達台南,「沒想到這次會換我從台南上去,能夠了解這一趟路有多遠。」即使路途遙遠,她很樂於帶著叫賣車前往各原住民部落,因為好幾次看原住民的團結以支持,讓她深受感動;不只單一教會訂購紀念衣高達260件,教會間也會互相提醒「你訂了嗎」,她希望這些支持台灣在地產業的好東西能受到大家歡迎,也再次感受宣教師150年前對台灣的熱情與使命。 10月24、25日將要舉辦台灣第一次教會日,林郁珊鼓勵各教會穿上代表PCT的紀念衣衣參與各項活動,「材質真的好而且顏色亮麗,非常吸睛也能展現教會的團結。」(攝影/林郁珊)  

【PCT150 行動叫賣車】領帶全部賣光光 識貨都說材質好

【陳怡萱台南報導】這禮拜日(8月2日)PCT 150行動叫賣車開往台南中會富強教會啦!富強教會牧師蔡政道是公報社董事長,早早就邀請叫賣車務必前往教會去擺攤。紀念品開發小組負責人林郁珊表示,攤位開賣前就有會友帶走2條深藍海洋領帶,收攤前,領帶全都賣光光。 林郁珊感謝蔡政道特別在禮拜後介紹150週年紀念品,還事先請同工穿上紀念衣、拿著意象有機棉長毛巾、披上焚而不燬圖騰絲巾、打上深藍海洋領帶,上台秀給全體會友看。因此禮拜結束後,叫賣車受到大批會友包圍,有全家人前來選購、也有夫妻互相「推坑」。 讓林郁珊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姊妹的媽媽當天生日、再過3天是她先生的生日,現場買下絲巾和領帶,一次把生日禮物都準備妥當。另外還有位弟兄一口氣買下4條長毛巾,他非常認同有機棉的質感以及上面書寫字樣的意義,打算送給兒女去健身房使用。 「這個材質真的好!」林郁珊遇到曾賣衣服的會友讚許紀念衣;她說,每次遇到「識貨的」都覺得很感動,「紀念衣穿過的、摸過的就知道價值遠超過定價的399元。」她敬邀各教會安排行動叫賣車前往擺攤,「這些150紀念品不只具有宣教、記念意義,它們都是台灣台灣製的好東西,請大家支持在地好產品。」(攝影/林郁珊)  

我們也來印報紙:中布中會、台南中會鹽行教會青契、雲林基督教醫院

【義工記者Umav、陳逸凡綜合報導】本週歡迎中布中會、台南中會鹽行教會青年團契、雲林基督教醫院來訪公報社體驗手工印刷。 中布中會由議長乎乎姆.哪海抒嵐率各教會組成的「生命教育志工研習團」一行24人,10月14日遠從南投縣信義鄉部落各教會來到公報社。以往只從教會刊物上看過「台灣教會公報社」幾字,這次親身走訪,讓會友感到新奇無比,體驗手工印刷、看見美麗的成品使眾人笑開懷。 中布中會這次出訪是因為中會舉辦「生命教育觀摩會」,前往屏東三地門等教會進行參訪,特地安排回程中參觀公報社。生命教育事工在中布中會持續推動,總會所推出的系列教材也都能在公報社買到,透過此次參觀使眾人更加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 10月19日下午,鹽行教會青年團契一行16人前來教會公報社體驗使用復刻版印刷機。鹽行教會青年團契副會長葉書妮說,每週日下午是青年團契例行聚會的時間,在知道公報社推出復刻版印刷機後,便積極交涉,安排聚會時間前來參訪,契友中有年輕的父母帶著子女一同前來,在觀摩與傳承中體驗手作印刷的樂趣。 同日稍後還有雲林基督教醫院的員工親屬一行80人前來參訪,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年幼的孩童好奇的圍聚在印刷機旁,迫不及待想要體驗親手印刷的樂趣,現場熱鬧滾滾。雲林基督教醫院關懷師陳美芳說,本次活動是員工親屬的年度野外禮拜,特地安排前往台南神學院與教會公報社參觀。雲林基督教醫院牧師戴慧婷說,藉由這次的禮拜,讓非基督徒的員工以及家屬能夠了解神學教育及文字事工對台灣的貢獻,格外有意義。 印刷機體驗活動每人100元,包含50元公報社書房折價券、精美資料夾、專人導覽解說等,採團體預約制,每次至少10人。請洽:06-2356277轉131李小姐。(攝影/陳逸凡、林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