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靈修

生活靈修

踏足黎巴嫩看中東宗教議會合一

&nbsp文圖◎蒲錦昌(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 我應普世教會(WCC)協會邀請,於2012年2月5~11日到黎巴嫩參加「地區合一組織與國家基督教協進會諮詢會議」。特別的是,邀請函上提醒我們,護照上如果有以色列的出入境紀錄,將不會獲發簽證,就我所知,有3位參加者情況如此,其中1位趕緊換一本新護照,才得以成行。由這件小事,以色列與鄰國關係如何可想而知。 &nbsp &nbsp &nbsp信仰的起源地 接待我們的是中東教會協會總幹事悉娜女士(Ms. Seta Hadeshian),我1年多前在瑞士參加WCC的中央委員會會議時認識她。她與亞美尼亞正教會教長亞蘭一世一起事奉已達20多年,對中東教會的情況有深入了解。中東教會協會面臨經濟困難,人手也不足,但仍然熱烈歡迎我們的來臨。WCC因中東特殊的狀況,而決定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召開會議,表達對他們的關懷與支持。 會議第一天下午便是歡迎午膳。曾任WCC主席的亞蘭一世特別抽空與我們會面,並分享他對「議會合一」(Conciliar Ecumenism)的神學理解。我們用膳的地方是一組建築群,包括座堂、神學院、辦公室等,還有一個甚具規模的博物館。午膳後,一位神父帶我們參觀博物館,裡頭展出祭袍、權杖、經書、冠冕、聖餐杯、碟、石雕、聖像,其中不少已有幾百年歷史。我忽然感覺到,雖然正教會神職人員的服飾、教制、禮儀與我的教會很不同,但其實我們信仰最早的起源不在西方,而在中東。翻開中東教會協會成員的名單,亞歷山太、安提阿、亞美尼亞、希臘、耶路撒冷、塞浦路斯、敘利亞、科普特等源自新約聖經的名字,可見其歷史悠久。 &nbsp &nbsp 議會合一的神學解釋 會議中,我們討論普世合一運動面對的挑戰與盼望,探索議會(包括WCC、地區合一組織、國家基督教協進會)的角色與發展,並從神學角度理解合一運動的本質與意義。 「議會合一」源於Michael Kinnamon會上發表的〈議會合一的神學基礎〉(The Theological Basis for Conciliar Ecumenism),是個連神學家也覺得陌生的詞彙。簡單來說,使徒行傳15章所記載的耶路撒冷會議便是一個議會,不同地方的教會彼此團契、共同商議,表達的便是一種議會合一。正教會在全球共有20多個,大概以地域及種族劃分,他們透過領袖間平等而共融的關係來表達合一,這正是一種議會合一。而普世教會協會、地區合一組織、國家教會協會,正是教會在合一旅程中產生的組織。如果組織沒有僵化與異化,其存在價值是肯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總幹事也在查經、小組討論和研討會中彼此激勵,凝聚團結產生力量。 &nbsp &nbsp 戰火下的難民潮 會議中特別思考人口遷移與宗教對話這兩個課題。這兩個課題除了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難題,也是中東地區特別嚴峻的考驗。中東長期處於宗教、種族、文化多元的處境,以色列立國與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使情況更加惡化。根據悉娜女士在會中發表的〈在中東地區人口遷移的事實〉(Migration Realities: Migration in the Middle East),原本巴勒斯坦就有幾百萬難民,伊拉克1990年入侵科威特,美國攻打伊拉克,又增加了幾百萬難民。基督徒在中東是少數,因不平等對待而大舉遷移,原有1300萬基督徒,但估計至2020年將只剩下600萬。1年多前開始的「茉莉花革命」與動盪,正不斷刷新中東人口遷移的數目,逃避戰火、暴力與貧窮的難民,亟需他人伸出援手。 一個下午,我們一行3、40人,到教會辦的服務中心與一群難民會面,他們中間有一家9口擠在一個房間的,也有精神困擾天天睡不著的婦女。這些因伊拉克戰爭先逃難到敘利亞並輾轉再到黎巴嫩的伊拉克人,正反映戰爭的殘酷與無理。黎巴嫩鄰近敘利亞,局勢隨時可能變得更緊張,敘利亞一旦演變成內戰,黎巴嫩也難以倖免。回程時,我碰上一位敘利亞男士,因局勢不穩,拋下了妻子與兩歲的女兒,到中國深圳尋找機會。我們因無法趕上原定班機,在多哈逗留19小時,攀談起來,才知道他在大馬士革是四季酒店的廚師。他還分享手機裡儲存的拿手菜式相片,彼此交換地址、電話做為日後聯絡之用。 宗教方面,中東雖然是基督信仰的發源地,不少地方很早便有教會,但是,今天基督徒在中東各個國家都是少數,日常生活中會碰上其他宗教的信徒。以黎巴嫩為例,1975年時,約400萬人口中,只有30%是基督徒,今時更下降到17%。有一天,我們離開所住的修院,在貝魯特市內吃晚飯,看見宏偉的回教清真寺旁便是天主教堂。他們其實天天為鄰,特別在伊斯蘭極端主義盛行的時候,宗教間的聯繫、友誼與互信,正好粉碎彼此間的猜疑與誤會,使和平成為可能。其實,不論是基督徒占多數的歐美,或是以其他宗教為主的亞洲、非洲等,宗教間的關係也是一個不能逃避的問題。如何促進宗教間的來往,而不是各自建築圍牆呢?&nbsp 會議最後在中東教會協會主席韋保羅神父帶領下,以正教傳統晚禱結束。我也在心裡默默為中東的弟兄姊妹及人民禱告:「不叫他們遇見試探,拯救他們脫離兇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利亞安提阿大公教會教長 蒲牧師與中東教會協會及澳洲教會協會總幹事合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貝魯特正教會服務中心的伊拉克的難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部份教會協會總幹事合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貝魯特市內一回教寺,毗鄰為天主教堂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會議報告草擬小組

作夥紀念伊牧師娘許瓊枝

&nbsp單純的微笑 ◎葉啟祥 牧師娘許瓊枝是一個單純、少話的人。 記念她時,很難想起她曾說過什麼金玉良言,也想不起她曾用什麼聖經話語來教導我。 40年前,在少年團契時,牧師娘擔任指揮,嚴謹地像訓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每回練唱詩歌,都將我們當做專業團員般的訓練,一聲部、一聲部的練唱。殊不知,對我們這年紀的孩子來說,去教會團契:朋友第一、桌球第二,練歌是不得不的選擇。我們總在私下說話或作亂,或模仿牧師娘的指揮,後來,很多人談起,總不忘記牧師娘結束一首歌後的手勢、神情。 牧師娘用嚴格的訓練,將我們這群小孩「獻聲隊」,磨練成一群水準奇佳的詩班。後來,我才明白,牧師娘示範出一種「不必說」的態度,也是長老教會長期以來孕育的品格──敬畏、認真的服事態度。 少年時,我與團契同伴都萌生許多信仰問題,也對信仰產生極大的熱情,喜歡流連在牧師館問牧師問題。紀彰龢牧師習慣泡茶,為了陪伴我們,就從晚上10點泡到凌晨2、3點,與我們討論聖經,也討論黨外、228;在那個肅殺、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牧師館是我們資料的來源。後來,這群常流連牧師館的青年,幾乎都跑去讀神學院了! 牧師娘總是無言地、微笑著在旁邊靜靜地聽,偶爾也提出疑問和看法;她聽著我們和牧師的對談,聽我們年輕的好奇、懷疑和嘆息。 常常一談便談到半夜,牧師娘總習慣地從冰箱或櫥櫃一直拿出零食,餅乾、花生、瓜子&hellip&hellip。偶爾聽到打盹,然後突然醒來,面帶微笑地問:「你們會不會餓?」接著就下廚炒麵或煮麵,讓年輕人繼續和牧師談論下去。牧師館餐桌上吊著一個吊燈,昏黃、溫暖的燈光,灑在年輕人的臉上。牧師理性地討論聖經和時事,伴隨牧師娘的炒麵,一口又一口地一起被年輕人吞下、吸收。 漸漸地,我們從單純聽牧師說話,慢慢變成有了回應,用自己的想法和牧師交換新知。牧師娘笑著對我說:「啟祥!你以前都不太會說話,現在變得那麼會說話了!」「小孩子多大了?一切都好嗎?」「回去跟你爸爸媽媽請安!」不太說話的牧師娘,總以簡短的問候代替,沒有矯情,也沒有多說。 教會的牧師娘總是成為眾人的焦點,許多的苦楚也在她一句話中結束:「上帝攏知!」如此簡短,透露出她對神的敬畏。 我們和一個人的相遇,就像攝影一樣,每遇見一回,就照一次在心底,在心中留下影像;一次又一次,我們會遇一個人,留下一張又一張的圖像,重複出現的圖像,就成為一生的記憶。牧師娘對我而言,一次又一次的圖像,總是在心底的底片洗出真摯的微笑,我喜歡這個畫面,想起來心底就暖暖的。我喜歡這個畫面,因為有很多的鼓勵,也想將這個畫面變成一生對她的記憶。 我們的生命,有人以話語鼓勵我們向前,像紀牧師;但是,也需要有人用微笑使我們知道,他對我們的良善和期待,使我們心底滋生更多愛的力量。 走筆至此,乍然想起,也許因為牧師娘不擅言詞,所以以微笑代替話語;也許因為她單純,所以笑起來格外的真摯吧! 永遠的牧師娘 ◎賴淑珠 紀彰龢牧師的夫人許瓊枝姊妹,已於3月31日上午息了世上一切牽掛,蒙主恩召歸回天家。因為時間點落在耶穌受難期間,所以紀牧師希望她跟隨耶穌的受苦受死,將埋葬安排在耶穌復活的前一天,盼望隔天復活節和耶穌同蒙上主悅納,靈魂被接回天家,等候主再臨之日。 牧師娘的告別式訂在4月7日下午2點,然而1點半不到,中山教會的禮堂已經座無虛席,僅剩下寥寥幾個位置是留給未到的親人,所以1點半之後來的人,只好在教堂外面罰站了。過世和埋葬之間太接近,沒有時間印發訃文,也來不及刊登《教會公報》,僅僅藉著網路電子郵件和電話,把消息傳遞出去。一個禮拜的時間,聚集來參加告別式的親朋好友、同工,真是多到無法計數。為了瞻仰她的最後一面,送她最後一程,而完全不對外公開的入殮火化禮拜,也有上百人參加。到金山平安園參加安葬禮拜,有兩台遊覽車滿載80幾人,還有自行開車的。 由此見得紀牧師夫婦他們一生所做的,不但為人稱讚,更為上主悅納。在牧師娘的葬禮過程中,台上傳講者一再用「永遠的牧師娘」來稱呼蒙主恩召的許瓊枝牧師娘,她是配得的,因為這樣的稱呼是給予榮耀冠冕的讚美。 寫到此,讓我想到詩篇116篇15節的一段話:「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在上主的心目中,他的一個子民死去是多麼可痛惜的事!」這段話讓紀牧師和所有愛牧師娘的人都要說:「阿們。」 其實,牧師娘身體一向健康,前些日子比較無元氣,上馬偕醫院檢查,結果沒什麼毛病,需要補充營養而已。才回家調養沒幾天,3月31日上午11點多,我們接到紀牧師的電話,據牧師的描述,牧師娘一直發抖且想講話,只是說不出口,還來不及聯絡救護車,她就安然回天家了。 我們在哀傷不捨中,換個角度看這事,她是多麼的有福啊!因為她已經打完那美好的仗了,走完當跑的路了,守住了所信的道。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她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她的;不但賜給她,也要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 在懷念許瓊枝牧師娘當下,同樣身為牧師娘的我,對於「永遠的牧師娘」這個稱呼,掀起了我的記憶。記得在2007年10月13日,我寫過一篇〈牧師的太太,她的名字叫牧師娘〉的文章,當年在無名部落格曾經吸引上千人瀏覽。牧師娘,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又愛又怕的角色呀!我覺得牧師娘是蒙恩且受祝福的女人,是上帝的心肝寶貝,也是上帝特別揀選來服事眾弟兄姊妹的婢女,不管我配不配得,我總以擁有這個名分為榮。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nbsp◎馬太福音5章9節;詩篇34篇11~14節 ◎薛伯讚(台北中會南門教會牧師) 追求和睦要一心追趕 我開始注意到台語歌星洪榮宏,不只是因為他是台語歌唱界北王洪一峰的長子(南王則是文夏),而是因為他生命改變的故事。年輕時的洪榮宏因無法諒解父親外遇,一心只為賺更多錢來孝敬母親,因而荒廢學業。後來經由淡江中學陳泗治校長免費教鋼琴及其私人留下一筆獎學金的鼓勵,基督教信仰的種子開始在他的內心萌芽;及至出名後,經曾遭到黑道槍傷,以及基督徒女友的帶領,他的信仰有了更大的進步,除了樂意到各地參與佈道,且開始與父親和解。 這和解的故事,主要的人物其實是洪榮宏的母親洪羅玉女士。20年前我在天母教會講道時有機會認識她,知道她的故事後很令我感動。原來洪家今天大大小小的成就,以及全家能和解、合作,在台灣能共同打拚出一片音樂的天地,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她。年輕時,知道先生洪一峰外遇後,她由當時後龍教會的囑託傳道蔡信續帶領而信主。之後,她選擇赦免,她說:「當唸著主禱文,『赦免阮的辜負,親像阮亦有赦免辜負阮的人』,突然領悟到,光『唸』而不『做』,這樣的信仰沒有幫助。我決定『寬恕與祝福對方』,當我不斷為前夫禱告,發覺對方也覺得對孩子有深深虧欠感,冰凍多年的父子親情開始有了轉機。」 洪羅玉女士的見證是山上寶訓中的第7福「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章9節)這句話,相當實在的見證。「使人和睦」原文只一個字eirenopoioi,它是eirene(平安、和平)加上poiesis(製造,做出)的複合字。這複合字正表示,使人和睦是「製造」出來的,和睦不會自然產生。有人認為,團體中若有不和睦時,就一起去吃頓飯,「喬一喬」就好了。我則認為,若是做生意一起吃飯,當然會有好的效果,但遇有重大爭論時,我不相信吃頓飯就可「喬」定了。 希伯來文的shalom(平安)通常被翻成希臘文的eirene,這意謂聖經裡的「和睦」、「和平」或「平安」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關係。人與上帝有了正常關係,人與人、人與大自然才可能有正常關係。我相信洪羅玉女士一定也看過詩篇34篇11~14節這段話:「&hellip&hellip有何人喜好存活,愛慕長壽,得享美福,就要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嘴唇不說詭詐的話。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是的,追求和睦要「一心追趕」,如果內心沒有真正的改變或修整,不是由心而發,吃再多的飯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和睦。 製造和平在愛中得福 製造和睦的人所能得到的福氣,是可以成為上帝的「兒女」。成為上帝的兒女多麼有福!約翰1章12節說:「凡接待祂(耶穌)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保羅在加拉太書3章26節也說:「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上帝的兒子。」以弗所書1章5節也提出同樣的教導:「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祂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祂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的。」可見,新約聖經認為作上帝的兒女是天然的,是上帝藉著耶穌所賜下的恩典;人所要做的,就是相信、接納耶穌作為救主,並願意依靠祂、遵行祂的教導。這樣的福分,耶穌說,製造和睦的人也能得到。 從以上的理解,今日我們能夠如何做,才能成為這有福的人? 1.「使人和睦」先從自己做起。這意思是,自己與內心世界紛雜、不安的我,必須先得解決。天主教的神父養成有一個甚具意義的要求,那就是任何人要成為神父之前,必須經過靈性導師清楚地認知此人的內心已經全然整理清楚,才能被推薦為神父。洪家的祝福,我們可以說來自洪羅玉女士在信仰中先洗滌自己的憤恨、不滿開始。這真是不簡單,卻是能使人和睦的重要起點。 2.「使人和睦」是具有創意的作為。在耶穌的年代,甚至是今天的世界,都有「奮銳黨」的存在,用今的話來說就是「激進派」或「熱心派」。但耶穌不會贊同這樣的做法,他主張的是「製造和平」,eirenopoio就是這意思。「製造」(poiesis)的另一個變體字就是「詩人」(poietes),是含有創意的意思。意即,使人和睦不是一種模式、一種樣版,而是具有創意的作為。也就是說,原本可能只有以惡報惡,「你不給我好過,我也不會使你太輕鬆」的僵局,因著基督的愛,我樂意放下自己,並願意積極尋求和解。那是多大的創意啊,在人不能,上帝凡事都能。 3.從「使人和睦」到「愛敵人」。山上寶訓(馬太福音5~7章)是「勝過法利賽人的義」(馬太福音5章20節)的典範,在我們這個時代,使人和睦的一個原型是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他是美國浸信會的黑人牧師,一生崇尚耶穌的非暴力運動。他嚴肅看待耶穌不使用武力,強調愛的轉化力量的信息,形成他使人和睦的方式。他曾在被關出獄後寫了一封信給白人種族主義者說:「把我們丟到牢裡吧!但我們仍然愛你們。把爆彈丟到我們的屋裡,恐嚇我們的孩子吧!但我們仍然愛你們。」對他來說,使人和睦不是要爭什麼,而是透過愛去贏得對手,只透過談判協商或暴力相對所能達到的一切仍是脆弱的,只有愛是一種持久的和平力量,而和平需要愛才能達成。 「使人和睦」看似軟弱、消極的行為,其實不然。它不僅含有深度的內省,不全然怪罪對方,與自己的內心世界先和解;而且樂意具創意、誠心、積極的「製造」和平,因為和平不會自動到來;進一步,我們需要去「愛」,因為憎恨像癌症腫瘤一般吞噬人的人格和生命力,愛卻能醫治人,使人恢復健康。 這就是主耶穌今日對你、我的呼召,邀請所有跟隨祂的人被召進入和平、平安之中。如果今天你還有什麼受傷、不滿、憤恨,耶穌基督是知道的,而且祂關心、憐憫你。讓我們將這一切傷害,都在禱告中擺在主的面前,求主醫治我們,求主賜給我們新生,更讓許多同樣在不同生命階段中受傷的人都來,讓我們同樣在主的愛中得福,讓這世界展現不同的風貌,同享世界的和平。 &nbsp

【舉目向山】單純渴慕的心

約翰福音20章1~16節 ◎陳信忠(彰化中會原斗教會牧師) 「7日的第1天清早,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裡。」 聖經記載第一個來到耶穌墳墓的人是「婦女」,重點不在「性別」,而是在於「渴慕耶穌的心」。因為有著渴慕耶穌的心,使得抹大拉的馬利亞成為第一位得知「石頭從墳墓挪開」的門徒。對我們來說,禮拜時若重新喚回對耶穌基督的渴慕,就不再只是一種「基督徒例行的儀式」,而是「與三位一體上帝相遇的時間」及「重新得力,並呼召我們將三位一體上帝的愛化成實際行動,讓信仰成為可被感受的祝福。」 在家庭中,渴慕的心也提醒我們,重新檢視夫妻之間的渴慕,而非法律的關係;回顧父母的愛,而非只是應盡的義務;並陪伴、傾聽你孩子的心,而非只是要孩子完成父母心中的願望。 信仰不在於先後 「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裡去。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墳墓,低頭往裡看,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只是沒有進去。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 兩位門徒聽到消息後,跑到墳墓前,先到的低頭往裡看,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就停止前進了,反而是後來趕上的彼得先進入墳墓。照經文的描述,彼得是先進墳墓裡去,才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 在這裡給我們基督徒一個很大的提醒,信仰不在於誰先、誰後的問題,而在於我有沒有真的進入耶穌之中,被耶穌的教導、愛、公義所引導。 當彼得到了墳墓的洞口,他不只是觀望,更採取行動進入墳墓內,當他進入之後,才發覺「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有時信仰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只是觀望,我們應該進入。家庭、教會的成員不能只是觀望,我們應該讓信仰的祝福進入家庭、教會之間,參與在其中,家庭中的洗碗、煮飯、掃地、教育、陪伴孩子、夫妻之間的陪伴、對於父母的陪伴等,都需要真正付出行動。同樣的,教會的事工、活動也需要你我共同來參與。 當我們認真的實踐上帝的話,就會看見另一種祝福,那就是「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當我們認真在教會、家庭、工作職埸、社會中實踐信仰,別人就可能因我們而蒙福,進而相信耶穌。 讓心隨時仰望耶穌 馬利亞站在墳墓外面哭時,見到了白衣的天使,並轉頭看見耶穌,卻認不出來。耶穌問他說:「婦女,為什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認出了耶穌。」 我們看見,當一個人願意將自己的焦點不只放在「絕望」之中,哪怕仍是低著頭,但若願意將自己從絕望中轉移到看耶穌基督,那麼人生就不再被「絕望」所困住,將看見耶穌的賜福。 有時基督徒的信仰也常常如此,在習慣中,忘記自己身邊有許多恩典。忘記感謝在外工作使家庭經濟不致匱乏的人;忘記謝謝在家服事讓我們三餐得以溫飽的人。忘記家中長者曾經的努力,才有現在的我們;忘記教會的事工得以順利進行,是因為有一群默默付出的長執、各團契會長帶領同工一起努力,主日學老師的付出使得主日學得祝福、陪伴上帝的孩子成長。 也許在教會中,這些日復一日的盡心努力,慢慢的會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甚至視而不見的「習慣」,但我們應該重新提醒自己,這種習慣不應該被視為理所當然,若是這樣,我們就可能因此錯過了耶穌了。看不見恩典,不是恩典沒有臨到我們,而是我們的心,把這些恩典視為理所當然,也在這樣的心態之中,錯失了上帝的賜福。 陪伴人向上帝前進 在信仰的路上,有的人因著經歷耶穌而信,有的人不只需要「聽說」或「看見」,還得「摸著」;但不論如何,耶穌都用溫柔的陪伴,引領我們朝著上主的方向前進。這樣的模範也成為我們在陪伴不同人認識、跟隨耶穌一種很好的方式,就是隨著不同人對信仰的認識,用對方所能明白的方式,在其認識的基礎上,陪伴對方成長,讓不同人都能體會耶穌的愛。 約翰福音的作者提醒我們,這些事是要叫我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我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因此,讀聖經不是為了增加知識;加入教會,不是為了可以選舉,只有一個很單純的心,就是信耶穌,藉著耶穌而得著豐盛的生命。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靜默) 聖詩:《聖詩》51首〈聖哉、聖哉、聖哉〉 祈禱:親愛的主,我們感謝?,謝謝?讓基督徒在不同的地方聚會、工作、享受?所為我們預備的一切,求主幫助我們,不讓如此豐盛的恩典,成為「廉價的恩典」,讓我們知道,這恩典是我們原本不配,卻因著?的愛而賞賜給我們,且也要我們與他人分享的祝福。求主幫助我們,不只知道,也用行動來跟隨?,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聖經:約翰福音20章1~16節 信息:單純渴慕耶穌的心 聖詩:《聖詩》281首(救主我親近你) 代禱: 1.單純渴慕耶穌的心 主啊,幫助我們,讓我們的心重新渴慕?,單單渴慕?。且學習用這樣渴慕的心,來祝福我們現在的生活,擁有的關係、家人、教會、工作、社會。讓我們在渴慕?之中,重新得力,有?的眼光來重新看這世界;讓我們的家人、社會、教會在單純渴慕?的心之中,重新被建立、且享受在與?的連結裡。 2.學習欣賞、肯定、陪伴的愛 主啊,謝謝?賜給我們不同的恩賜,好讓我們在這不同的恩賜之中彼此補足。求主讓我們學習在不同的恩賜之中彼此欣賞、肯定 。主啊,幫助我們用心來陪伴不同的人,學習著用他們可以明白、理解的方式,來陪伴他們,讓我們在陪伴中充滿?的愛與等候,而非我的期待。 3.為了教會事工活動與行政 主啊,幫助我們在教會事工活動、行政中看見?的帶領,在不同的活動、行政的事務上經歷?的恩典。讓這些事工的活動及教會的行政充滿?的祝福,讓我們不只是為完成事工,也是經歷?的恩典,讓我們不只是在確保行政得以順利,也是在行政中實踐上帝的愛。 4.為了牧師、長執與同工 主啊,謝謝?在教會中賞賜我們牧師、長執以及教會中各種不同屬性的團契同工,一起成為教會的祝福,求?幫助我們,在牧師、長執與同工的身上,看見?的呼召與賜福。讓我們在彼此不同的恩賜中,學會互相欣賞,並且在不足的地方彼此扶持互補,用對方可以明白的方式認知彼此成長。使我們在基督裡明白,我們都是被呼召在不同的職位上榮耀?名的人。 5.為了教會復興 主啊,幫助我們讓教會的復興從跟隨?開始,教會的復興需要策略、經濟、人的配合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心歸向?,在?的裡面合一,讓復興在生活中被實踐、感受。求?差遣我成為教會復興的參與者,而非只是教會復興之外的觀察者。讓教會的復興不陷入比較中得到肯定,如教會與教會中在比較信徒的人數、建築物的大小、經濟是否富裕等,讓教會的復興在於單純的渴慕?、在於單純的用?的愛來彼此服事。讓教會的復興從每一位基督徒願意跟隨耶穌開始。 共同祈禱:主禱文

萬事互相效力──寫於生態神學中心創立20週年慶

◎林益仁(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副教授) &nbsp前些時候,生態關懷者協會陳慈美老師邀我參加3月18日的生態神學中心20週年慶紀念會。想一想,時間實在過得飛快!記得加入中心之初,約略是我從倫敦回台,在屏東的霧台山區與魯凱族獵人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比起幾乎同年代的同工:崇明、恬弘、順仁、秀美,我算是較晚才加入這個信仰團體。 ◆◆精神物質皆獲扶助◆◆ 20年了!我真心相信,如果不是上帝的美意與恩典,生態神學中心必然無法依舊是一個信仰團體。此外,如果不是陳慈美老師一直像媽媽一樣,辛勞地穿針引線與四處張羅,應該也不會有今天生態關懷者協會的成果。更不可或缺的是,因為理念相同而陸續加入的同工與夥伴,是這些工作成就的重要基石。 回顧起來,我很榮幸曾經參與此事工,成為生態神學中心及生態關懷者協會一員,也在這個環境中茁壯成長。1990年代初,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生態與宗教」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當初,陳慈美老師邀請我們幾個當時還算年輕的「年輕人」分工翻譯了《生態公義》的生態神學選集,並參與通訊文字的撰寫。 大致譯完後,我放棄紐約大學提供的演化遺傳實驗室博士研究獎學金,選擇轉行,與太太自費到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攻讀人文地理學的博士學位。在這期間,常常會收到陳老師的精神鼓勵,還有順便邀稿的信函,有時候還有中心裡媽媽們支助的小額捐款,物質上、精神面都提供相當溫暖的協助。記得有一次從陳老師那裡收到一包厚厚將近10萬元的捐款,是來自主婦聯盟媽媽的愛心,我心中充滿感謝。雖然,我選擇了一條在學術上相當冷門的研究道路,但上帝總是差派天使隨時保守,讓我可以安心向學。此外,我被要求撰寫一系列生態與信仰的通訊文章,也在這樣的寫作實踐中逐步領略其中的關鍵思想。 ◆◆與災難困苦共存◆◆ 坦白講,那時候在前途茫茫的情況下,大兒子非易在英國出生,一度我們全家的唯一收入僅有英國政府每個月給的兒童福利金10英鎊,心情常是極端焦慮的,但靠著這些信仰夥伴的支撐,竟然寫作的思緒還是可以一樣敏捷,現在看那時候所寫的文章仍有同感! 1999年9月21日晚上,我回到台灣,遇上台灣百年罕見的大地震,隔天我去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報到,課也不上了,就直接與同事、研究生去埔里與仁愛鄉參與重建。10月,國際知名的環境哲學家柯倍德(J. B. Callicott)應陳老師之邀來到台灣,我負責帶他去災區走走。我們去武界的布農族部落,在那裡碰到規模6點多的餘震,我們在山石轟隆的谷地遭受極大的震撼,之後每一場主題演講,他必定從他的地震經驗開始講起,他深刻地體會到,在台灣我們必須學習跟自然災難共存。 2000年政黨輪替,核四停建所引發的政治災難搞得社會對於環保議題的看法相當紛亂,我參與的生態關懷者協會也在這波議題中努力尋求宗教信仰的關懷角度,並與不同的宗教團體討論環境關懷的真實內涵。接下來,我涉入了棲蘭山森林運動衍生的馬告國家公園共管議題,由此認識了許多原住民與泰雅族教會的牧者與耆老,並展開另一段宗教與原住民生態知識的探索之旅。 信仰、生態與社會實踐成為我回國10年中不間斷的主旋律,為此我付上了相當大的代價,犧牲了家庭生活、教會服事、單純的學術活動,甚至相當程度的人際關係,我心中於是逐漸出現一些忿恨與自憐,甚至有自以為義的傾向。 ◆◆上帝保守安然度過◆◆ 2003年,我們舉家遷到台中沙鹿,專任於靜宜大學生態系,心想離開台北可避開許多繁雜的事物,並尋求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我一直認為台中是我的第2故鄉,第1是基隆。台北似乎從來不是我的家!回到台中讓我有機會重新建立與家庭、教會的關係,並認識到大學教育的重點是教學,不是研究。我投入了大學通識教育與南島民族文化的領域,嘗試建構一個具有本土與全球觀點的生態通識教學,將過去的經驗轉變成學生的學習場域,帶領他們到原住民部落認識原住民的生態知識,並邀請來自加拿大、澳洲、美國、英國等有志國際學者與友人,共同建立部落教室及學校與部落的夥伴關係網絡。前幾年,司馬庫斯櫸木事件的被告宣告無罪,有部分的助力來自這樣的教學網絡。 2008年,我接受靜宜前校長的託付,負起靜宜通識教育中心改革的重任,我在台中還算安穩的生活步調於是又開始忙碌起來。不僅忙碌,還因為改革引發的利害糾葛造成了不少紛亂,包括我所在的生態系內部的人事問題。 答應校長出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隔天,我在南投集集的山區出了嚴重車禍,車子幾乎全毀,人卻奇蹟式的無恙。當時我的同事便預告前面的改革道路應該危險多舛,但上帝會保守祂的僕人與祂定意的聖工。果然,這幾年我的生活幾乎就是籠罩在極端工作勞累與惡意黑函的攻擊之下,但是上帝憐憫我,讓我於去年完成階段性的改造任務,安然從主任的職位退下。 ◆◆天使從未離開◆◆ 靜宜大學是一所天主教大學,它的英文「Providence University」比起中文有著更深的神學意涵。2008年,透過陳慈美老師的邀請,環境倫理之父羅斯頓(Dr. Holmes Rolston, III)為靜宜大學的「聖方濟講座」進行開座演講,他的講題「 God&rsquos Providence and Biocentrism」(上帝的攝理與生物本位主義)就深刻地以「providence」(攝理)這個字,指出基督信仰與生態的關聯性。在替他進行口譯時,我感覺那場學術演講對我是一次極具啟示性的證道,日後,我也一直思考這個講題與我過去的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聯性。後來,我寫一篇〈基督教生態觀與在地生態知識:Holmes Rolston III 的『荒野』生態哲學」〉發表在台灣宗教研究期刊。 冥冥之中,在我不是很有規劃且充滿險阻與驚奇的人生旅途中,逐漸浮現了一條具有信仰意義的道路。卸下主任的職務後,我有更多的時間安靜思考。起先,是極度的不適應,甚至有很重的不安全感,極想尋求異動與離開,當然也一直有一些可能的機會,但是內心卻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告訴我,似乎要我認真去面對與審視這麼多年來因為不斷的行動,身心累積的重重創傷,而不是再度起身投入行動。這個聲音也告訴我,不能再用一種自義或是自憐的方式去面對傷痛,而是更深刻地去看到上帝在我身上施落白白的恩典。當我開始打開我的心眼,用這樣的視野搜尋時,我狹窄的心逐漸開闊,上帝為我開路,讓我看到周遭守護的天使從來都沒有離開過。 陳老師要我做這些分享,我相信有上帝的美意。坦白講,我起初是有困難的,但提筆後這些文字就這樣一個個流出來。我也不知道是何緣故。現在,我還是不清楚我怎會如此?下一步我會在哪裡?但我心中沒有恐懼。因為問題將不是我是誰?我在哪裡?而是經過這些重重的鍛鍊後,上帝要我成為誰! 前幾天,我清晨睡醒,腦中忽然清楚地出現一段經文,是羅馬書8章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又翻找此一經文的前文,對於這段經文得到更清楚的圖像與了解。前文是:「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hellip&hellip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的歎息替我們禱告。」回顧以往,我深信發生在周遭的事都必有上帝的旨意,不管眼前看起來是好的還是壞的。惟願我們用更深的盼望,忍耐等候,期能脫離此一萬物同處的歎息勞苦,我也感恩上帝,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祂的聖靈親自的安慰與禱告。面對台灣與全球生態苦難,在行動之餘,更需要此一信仰的護持。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nbsp &nbsp &nbsp &nbsp 2011漁路古道踏查

走過憂鬱3-3:上帝讓我知道 該盡的責任

&nbsp◎花蓮學子 我從國中開始就有憂鬱症的病狀,延宕了我的生活及學業,所以快30歲了才在讀大學4年級,福音絕對是我憂鬱症改善非常關鍵的因素。 過去,我尋求過各式各樣的心理治療,包括:口頭諮商、心理劇、催眠、塔羅牌(有些心理學理論認為算命也是心理治療)、奧修、靈氣靈修、色彩治療、脈輪、打坐、瑜珈&hellip&hellip等,經歷長達7、8年,但這些治療每次進行到最核心的問題:為什麼我一定要進入社會?為什麼我一定要像個「人」?他們就無法說服我了,因為他們會說答案就在我心中,他們不強迫我,要我自己去找&hellip&hellip。如果我找得到,還需要問嗎?我活得像個1960年代的美國嬉皮,我心中很不安,但沒有任何心靈、宗教或是心理治療跟我說這樣是對還是錯,每次又把問題丟回來給我。 最偉大的恩典發生在一次爭吵中!當時我跟一個基督徒發生口角,我心裡想著:這麼差勁的人會下地獄吧!但我還不知道人怎樣才會下地獄,於是,我在網路上搜尋,而後連結到一個傳講基督信仰的網站。仔細讀網站上的文章後,我一次次痛心的面對以前不敢面對的真理,我的觀念從「我做不到、我不知道為啥要那樣做、別人應該包容我」,慢慢變成「這是上帝要我盡的責任,我要努力做到」。 之前曾一次次休學,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大學,為什麼要跟同學相處,又為什麼要克服我的憂鬱症跟同學相處,而且失業率那麼高,幹嘛上大學?學的東西又找不到工作,何必上大學?同學都喜歡搞小團體,為什麼要跟他們相處?我有憂鬱症,為什麼要逼我? 這些問題在上帝眼中、在聖經中並不是問題。我改變,不是因為上述問題得到解答,而是上帝改變了我的生命,祂讓我知道人應該盡責任、應該孝順父母、應該關心他人,因為祂曾派獨生子來替像我這樣懶惰又不停找藉口的罪人死。 當我開始盡當盡的責任,我才知道我有多麼罪惡。以前讀福音書時一直覺得很「不順」,耶穌不是對人很有愛嗎?為什麼在福音書裡,祂講話也會刺傷人?最近我才慢慢了解,耶穌的愛跟我以為的人世間的愛不太一樣。 我現在固定看醫師、服藥,以前厭世、情緒低落、無法出門等狀況幾乎已經消失了,沒有信仰和藥物,我想我無法進步那麼多,而我相信信仰正是一切的根基。

第一次禱告

&nbsp◎王乾任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不知怎地聊到摩門經。一個遺忘許久的記憶浮上心頭,我第一次的禱告,其實是在摩門教的教堂。 那時候我還沒去過教會,高中一年級時某一天在路上,被如今大家已經很熟悉,總是騎單車、穿白襯衫西裝褲的雙人組搭訕,且莫名其妙地和對方約好某一天下午要去他們的教會參加聚會。 詳細的過程我忘記了,只記得拿到一張福音單張,簡單講了基督教和摩門教的簡介,還送我一本摩門經,聚會最後則是邀請大家一起做個禱告,並教導禱告的方法。當時我心想,試試看無妨,就跟著禱告! 之後,我開始跟表姊去朴子長老教會,也沒再去過摩門教的聚會。經過一段時間,才逐漸了解了摩門教的一些情況。 然而,無論如何,那福音的種子的確是在那天的下午,在摩門教的教堂裡第一次發芽。其實說到播種,我印象中國小曾經在住家的信箱中收到福音單張,不知怎地很認真地拿起來讀完了,雖然沒有因此跑去找教會,卻記住了一點什麼。 我想說的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即便是那些在人眼中看來不好、邪惡、失敗的事情,神也可以利用來賜下引導與幫助的機會。 防備異端或邪教的誘惑,當然很重要,弟兄姊妹還是得持續地裝備自己。當我們的信仰除了生活實踐與教會服事,還能積極地透過讀經、研經、閱讀屬靈讀物、與教會團契小組一起討論、分享&hellip&hellip,縱然一時偏離走錯路、做錯選擇,甚至被魔鬼引誘而失敗跌倒,只要我們忠心愛主,神也會賜下引導我們回返正途的機會!

恩典牌拉桿箱

&nbsp◎張麗莉 我有一個黑色的拉桿箱,為我服務已多年了。我常拖著它出國去旅遊,也常拖著它,裝滿了玩具、童書、道具、小型樂器,去各家小學講聖經故事、教唱兒童詩歌。 它宛如一匹任勞任怨的小驢駒,幫我載運物品,伴隨我一路同行、來回奔波。使用多年之後,已出現磨損,左側的中央部分也壓得有點凹陷了。 不久前的一個傍晚,我正拖著它走在一條斜坡路上,不料有一部汽車從旁駛過擦撞到它。當時駕駛有停下車來,關心地問一聲:「有沒有怎麼樣?」當下我試拖了一下,並未發現有什麼異狀,再加上天色已暗看不清楚,因此便信口回答:「還好。」於是駕駛就放心地駛離了。 然而回到家中仔細檢查之後,才發現右側的輪子被撞得有點鬆脫了。於是我試著自己動手修理,拿一根結實的細繩子把輪子綁緊固定,如此勉強可行。但用了不久之後,輪子又鬆脫了。因此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綁緊固定它。 那陣子,父親的教會有位姊妹,在紐約檢查出罹患大腸癌第4期,消息傳回台灣,大家都非常驚愕。我得知此事後,便常為她懇切代禱求主醫治,盼望她早日康復痊癒。 最近,這位姊妹自紐約搭機回台,她說病情已好轉,謝謝大家的代禱,並特地送我一個嶄新的粉紅色拉桿箱。真奇妙,粉紅色正是我最喜歡的顏色。而她根本不知道我有個老舊的黑色拉桿箱,已經一修再修、不堪使用了。 這個恩典牌的拉桿箱來得正是時候,讓我十分驚喜,不禁讚嘆神的作為,祂的供應總是及時的。為人代禱,原本是暗中隱藏的服事,沒想到神卻在明處報答賞賜我。我誠懇道謝,心懷感恩地接受了。

廚房中的生態靈修

編按:2012年3月底,生態關懷中心慶祝20週年紀念,20年來持續以信仰關心生態與環境的陳慈美,藉由本篇文章,分享她長期投入的心得。 ◎文圖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兩個辛苦的女人 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婆婆和我們一起住,婆媳關係一度相當緊張。有位資深的社運界朋友告訴我:問題出在兩個女人要爭主導權。我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我看到的明明只是兩個辛苦的女人! 在廚房工作夾縫中,利用零碎時間閱讀書籍、實踐簡樸生活,最後,經由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生態思想的啟蒙,也透過傅士德(Richard Foster)具生態視野的屬靈操練,我慢慢釐清現代社會運作的脈絡,終於漸漸明白:整個社會急劇變遷所帶來價值觀的混淆,造成現代社會前所未有的困境,讓許多現代人像我和婆婆一樣疲於應付,甚至產生磨擦衝突,製造不必要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 於是,我嘗試站在比較遠的距離看自己的處境,也學習去了解所有衝突背後的真正原因,終於能夠懂得體諒婆婆的失落和自己的無奈,婆媳關係也就愈來愈好。 土地倫理的整全視野 李奧波因提倡「土地倫理」而被稱為「生態保育之父」;但是,對於身為4個稚齡兒女的全職媽媽,任何保育理論實在都太遙遠了!「土地倫理」中,對我有實質幫助的,是一種具整全視野(holistic view)的生活觀──不但指引我正確的健康願景,也培養我簡樸的生活態度,更進一步帶領我進入傳承文化、延續歷史的社會使命實踐。 李奧波呼籲他的國人:「為了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我們必須維護土地健康運作的機能。」但令他不解的是:「對土地的知識及善待土地的意願不斷成長的同時,濫用土地的情況卻一再惡化。──為什麼?因為,我們認為土地是經濟資源,而科學則為幫助我們從土地中抽取更大更好的生活時所使用的工具。」 與李奧波同時代的美國水利專家羅得米克(W. C. Lowdermilk, 1888~1974)研究報告《土地利用七千年》中亦指出:「土地上記載著人類生活的史蹟,懂得土地語文的人,可以從殘留的痕跡中,讀出一個民族或是一種文化盛衰興亡的經過。──土地不同於有經濟價值的其他商品,如果土壤遭了破壞,自由選擇的機會根本不存在,只是把災難與危機留給後代。」 我從他們這種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與全方位的健康願景,看到越來越不健康的台灣社會,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公民素養! 簡樸的真諦 李奧波也痛批美國社會裡低俗的商業文化、物質主義、以及隨流循俗的觀念:「我們這個巴比特式(Babbittry)的社會,對每樣東西都要求越大越好,如今像一個患有失心症的病人,一心只想到『經濟成長』的健康,卻失去保持健康的能力。」 巴比特(Babbitt)如同莎翁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Shylock)一樣,為低級、庸俗、夸夸其談的商人、市儈的代名詞。其出處乃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路易士(Sinclair Louis, 1885~1951)1922年的作品《巴比特》。書中主角巴比特是美國中西部澤尼斯市一位自滿而崇尚物質的典型中產階級,以「追求廣告所描繪的生活方式」為成功的標記。這一類型的人物,主宰著當時美國的商業、教育、藝術、道德各領域,儼然是「美國的統治者」。 這些描述,像極了今天的台灣!我們的許多社會問題,正因這種極度扭曲的價值觀──追求時尚、新鮮享受、用完就丟──而一再惡化。我完全贊成李奧波的忠告:「這時候,沒有一件事比這更有益健康,那就是:對於過多的物質享受要有一點健全的厭惡。」&nbsp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給簡樸下了最簡潔有力的註腳:「簡樸的意思是:當所有的概念都給人攪亂了、歪曲了、倒置了時,我們的眼睛專一注視上帝純全的真理。」 空虛世界的答案 《屬靈操練禮讚》書中提到:屬靈操練包含默想、禱告、禁食、研究等內在的操練;以及簡樸、獨處、順服、服事等外表的操練;還有認罪、崇拜、引導、慶祝等團體的操練。這些操練像是導管,使我們得以流露出作主門徒的身分,把我們置於上帝面前,叫我們能夠被改變過來,以致能夠成為世界的答案。 托爾斯泰深刻地指出世人的通病:「每個人都想改變人類,但沒有人想到改變自己。」然而,今天的世界,極需要真正被改變了的人──不是聰明能幹或滿有恩賜的人──乃是有生命深度的人,才可以成為這個空虛世界的答案。 我們必須學習主耶穌的榜樣,知道在什麼時候退隱,並且體驗到上帝重新創造的能力(馬可福音2章35節),使我們的內在與外表能夠一致,而這將會是一種最能夠吸引人的品德。 傅士德在《簡樸生活真諦》中指出:當我們嘗試去了解環境問題的內涵與根源時,發現環境的破壞與人類靈性的低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當人不再相信、不再感受到上帝充滿在大自然,並活在每一個人身上時,當然可以對自然萬物不加愛惜,對別人不予尊重,對自己不負責任。如此一來,人類所發展出來的經濟體系、政治制度及科技機制更會形成一股挾制人類進行破壞環境及人際關係的龐大力量,人類因此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惡性循環裡。 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 1912~1984)在1971年所寫的《污染與人的死亡》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當教會錯過搶救地球的機會時,我們同時也錯失向20世紀的人傳福音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教會在我們這世代裡,顯得無足輕重、軟弱無能的主要原因。」 就信仰的角度言,屬靈操練和簡樸生活,的確是基督徒拯救地球的重要途徑,因為屬靈操練讓我們重新找回靈性的重要性,回復我們與上帝、大自然與他人之間的正確關係,並使我們成為有深度內在生命的人。如此,教會對於搶救地球的職分,便能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因為我們肯為我們最終關懷的靈性付上代價,於是改變生活型態去符合上帝所造萬物的價值與規律,對我們也就不再是難事了。 期待海風吹起的時刻 20年來,土地倫理與生態靈修,不但幫助我走出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困境,也讓我在參與民間團體工作遇到困難時,能夠看到問題的根源,不至於被表象誤導而輕易放棄,量力而為,並堅持只做正面的事。 這個生命過程,與永續發展先知舒馬赫(E. F. Schumacher, 1911~1977)的經驗不謀而合。在《善事》書中,他說:「最大的作為,便是首先要真正搞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況,然後,建立起面對這種狀況所須要的信念、決心,以及讓別人能夠去了解這種狀況的說服力。」他的心境更成為我的激勵:「我從不喪氣。雖然我無法鼓動風浪,推動我們所搭乘的這條船,讓它駛進更好的世界,但我至少可以揚起帆,因此,當海風吹起,我便能夠乘風破浪啟航。」 至今,我仍然和許多關心人文生態教育推廣的夥伴,繼續為迎接乘風破浪啟航的壯舉作準備,並和大家一起期待海風吹起的時刻!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舉目向山】什麼樣的愛,孩子才會懂?

約書亞記24章14~15節 ◎李冠呈(高雄中會援中教會牧師) 一位國中老師分享時說出現在的孩子難管教,她說:「有一位家長偷偷的跑到學校來找我,向我求救,怎麼樣才可以讓她孩子不再沉迷電腦。」她接著說,這位家長各種方法都用盡,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最後甚至強制拔掉電腦的網路線,結果卻換來孩子把家裡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摔壞的慘劇。 這位為孩子傷透心的母親,一直對著老師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他通宵玩網路,早上上課沒精神,到學校就睡覺,我應該怎麼愛我的孩子?」最後,這位媽媽要離開的時候,還千囑咐、萬交代絕對不可以讓孩子發現她來學校找老師,否則回去又有得鬧了。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該怎麼去愛孩子?」是今日為人父母最大的焦慮,孩子難以管教的案例進入21世紀之後更是時有所聞,讓我們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無怪乎關於孩子教養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充斥市場,頂客族(Double income no kids,簡稱DINK)夫妻越來越多,他們道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生了不一定養得好,養得好不一定教得好,教得好不一定教養好,想一想不如不生好。」也難怪台灣生育率近年來跌破1。 當我們的政府祭出各種生育福利政策鼓勵生育,卻絲毫不起色的同時,我們也該再一次省思在後現代心理學思想,各種教育理論、技巧、方法充斥之下,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是對孩子在品格、性格上有幫助,一個人的生活言行攸關的是價值,而不是成就;是品格,而不是世俗財貨。我們該如何知道或是從哪裡去尋找那一條正確的教養方式呢? 把孩子帶回上帝面前 其實,答案就在聖經中,約書亞記24章14~15節可以當成父母對今日孩子教育引用坊間錯誤的教養價值觀最好的提醒:把孩子帶回到上帝面前。當約書亞繼承摩西的遺志,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流奶與蜜的迦南美地,靠主得勝、攻城掠地、得地為業,當他臨終之時,想起一生的年日,從年輕當探子的英氣風發到被拒絕的失魂落魄,年老再重新得著神的安慰:「當剛強壯膽。」 也因此,在約書亞人生的最後,對著他的家人和所有族人說出這段話:「你們要敬畏上主,真心誠意地事奉他。你們要除掉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所拜的神明,專一事奉上主。如果你們不願意事奉他,那麼,今天必須決定,你們要事奉的是誰:是你們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所拜的神明,或是你們現住地的亞摩利人所拜的神明?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約書亞記24章14~15節) 「除掉祖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所拜的神明」,在今日指的就是不再跟隨來自世界的價值觀與潮流,諸如:越瘦越美麗、整型才是美的審美觀、成王敗寇,贏了捧上天,輸了甩一邊、金錢至上,笑貧不笑娼、嫁豪門、以自我感覺為出發點的人本主義等,以致於不依靠上主、遠離上主。而是要「專一事奉上主」,意思是「用上主的方式親近祂、認識祂、敬拜祂,才是真正的事奉祂」。 約書亞更說出他萬古流芳的遺言:「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要事奉上主」。誠如詩篇20篇7節:「有人倚靠他們的戰車;有人倚靠他們的馬匹;我們卻信靠上主──我們的上帝。」約書亞要他的家庭與族人不可以離開上帝,要教導孩子面對各樣的試探與誘惑時,依舊要敬畏上帝,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範與榜樣,將事奉上主、為主而活的信仰以身教和言教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影響孩子的屬靈生命 父母親對上主堅定的信仰,絕對深深影響孩子的屬靈生命,今日NBA當紅球星林書豪便是最佳典範,他在每場比賽後發出的「感謝主!」無論連勝或連敗,只求榮耀上主,所展現的便是他來自父母親傳承的信仰生命。 什麼樣的愛孩子才會懂?一則關於「FAMILY」最佳的解釋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想一想真有意思,更多的陪伴、更多的代禱、更多的信仰教導,把孩子帶到上帝面前,孩子一定能夠明白父母的愛,當為人父母用聖經的原則教養孩子,孩子必定「孝敬父母」,在世得以長壽享福,正如以賽亞書54章13節所言:「你的兒女都要受耶和華的教訓;你的兒女必大享平安。」 (和合本) 平安喜樂、幸福美滿的家庭是上主的賜福,不僅包含了夫妻感情,也包含了親子關係,這是獨一無二的親子教養,不用再擔心孩子怎麼教都不聽,不用擔心孩子的前途、未來、婚姻,把他們帶到上帝面前,受祂的教訓,上帝必引導、指教孩子走當行的道路,到老都不偏離!這是上主賜給每一位父母最好的寶藏。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什麼樣的愛,孩子才會懂? 靜候: 序樂: 宣召: 耶穌講:「容允細子就近我,莫得禁伊;因為天國,是屬佇此號的。」(馬太福音19章14節) 聖詩:412首〈我愛學主的款式〉 讀經:約書亞記24章14~15節 信息:什麼樣的愛孩子才會懂? 聖詩:424首〈主所愛的囝仔〉 禱告: 1.為自己有主的樣式成為榜樣:親愛的天父上帝,感謝?眷顧、看顧、關顧、照顧我在世上存活的日子,讓我的生命日日學像?,有?的樣式,有?的形象,讓我日日與?同行,使我能夠成為孩子的榜樣,以身教與言教、言行合一的生命態度去影響我的孩子,讓孩子透過我去認識天父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懇求?讓我善盡為人父母的責任,看重?所賞賜的最好產業,讓我的家活出真理的道。 2.為孩子長智慧、長身量、討神喜悅:也懇求?用加倍的慈愛引領、帶領、統領、提領我的孩子,讓孩子明瞭父母、手足親情之愛與上帝聖愛,成為一個充滿愛、分享愛的人,並且抵擋各樣的試探與誘惑,讓孩子分辨是非善惡、何為屬天與屬世的價值觀,特別在交友與網路上,拯救我的孩子脫離兇惡,讓我的孩子有屬天的品格,有健全的人際關係,讓他長智慧、長身量,愛神的心日日增長,永永遠遠都不偏離?的道路,常在?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常在?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禱告祈求奉靠聖子耶穌之名,阿們! ※ 禱告完吟聖詩497首〈主聽阮祈禱〉 祝禱:願主耶穌基督豐盛的恩惠,天父上帝豐富的慈愛疼,保惠師聖靈豐厚的充滿與相通,與領受上帝話語並願意分別為聖跟隨主腳步的家庭同在,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散會:互相請安再行離開 回應:ACTS使徒祈禱法:為孩子的教養來禱告 1.A(Adoration)敬拜:敬拜親近神(靜默、唱詩、讀經)阻擋破口、攻破魔鬼營壘。 2.C(Confession)認罪:為自己的不足與軟弱、沒耐性、常發脾氣管教孩子來認罪。 3.T(Thanksgiving)謝恩:為孩子的改變與親子關係的改善與神的保守來謝恩。 4.S(Supplication)祈求:為孩子的需要、靈性與親子關係的改善祈求神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