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San Diego聖誕何處去?

&nbsp文圖◎李仁豪 &nbsp 美國可說是熱愛節慶的國家,從年初到年底,隨著不同節慶總有不同慶典、顏色出現在街頭、在商場!就像剛剛過完的感恩節就是以火雞以及萬聖節的南瓜「橘色」系&amphellip&amphellip。感恩季節過了,馬上就是聖誕季節了! 聖誕點燈變成12月點燈? 聖地牙哥(San Diego)聖誕何處去?許多外地人並不知道,但在圖書館以及各大超市都有免費的&ampldquoSan Diego Family Magazine&amprdquo,雜誌裡面甚至還附有地圖,哪裡有不錯的Christmas Light就一目瞭然。 雖然美國是以基督教信仰為立國基礎,總統就任也手按聖經宣誓,但美國的聖誕節活動不一定與教會、信仰有關,就如同在台灣一樣,大都與生意人有關。12月第1週的週五通常是「聖誕樹」或是聖誕點燈日,在聖地牙哥灣最大的Balboa Park就舉行了一場點燈儀式,在這個週末,公園裡就分別舉行了數個慶祝活動。全球最大的Sea World of San Diego也在聖誕節這天關起門來,為會員舉行聖誕特別秀。記得2010年聖誕,他們邀請了教會聖歌隊及歌者來做表演,並在最後邀請所有人站立齊唱〈普世歡騰〉,真是感動!為什麼?因為在另一處Balboa Park的點燈,在市議會中正式通過,為了「尊重」其他信仰的人,不再稱為&ampldquoChristmas Light&amprdquo,而稱為&ampldquoDecember Light&amprdquo,這似乎成了全美的普遍現象。 聖誕樹到處都可以看得到,特別是每一個商場都會有棵大大的聖誕樹立在顯眼、或是中心位置上,但最特別的聖誕樹,除了上述的Balboa Park會吸引許多居民、遊客坐遊覽車前往以外,Sea World以旋轉塔改裝的聖誕樹也很特別,不華麗、每年都一樣,卻成為市區海邊的大地標!另外還有聖地牙哥港口對岸Coronado Island上的百年大飯店Hotel del Coronado大廳的聖誕樹,每年的聖誕節都吸引許多遊客前往,除了參觀這間英國女皇曾經住過,明星、名人曾經下榻過的飯店外,在聖誕季節中就屬這棵特別的聖誕樹的吸引力最大! 船隻張燈結彩迎聖誕 聖地牙哥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港口之大、船舶之多,公司、私人的大小船隻數量驚人。平常停泊在港口中的Midway Museum、潛水艇博物館、帆船博物館&amphellip&amphellip,前往墨西哥的遊輪及其他船舶也都會裝置上亮亮的聖誕燈,更特別是在第2主日晚上,在聖地牙哥灣會舉行一場私人船舶報佳音活動,上百艘船舶極盡所能的裝飾,在港口一字排開,一艘接一艘、爭奇鬥豔,讓市民、遊客大飽眼福! 在聖地牙哥有許多社區非常重視聖誕的裝飾,後來變成一種風氣,也出了名,就被稱為聖誕燈街。每年總是吸引許多人前往參觀,有些地區還被稱為&ampldquoChristmas cars street&amprdquo,意思是去參觀的人都開著車慢慢地逛,車速極慢,好像車子在遊行,滿街都是車子,沒人會按喇叭,都靜靜地觀賞,慢慢地開;或稱為&ampldquoCards street&amprdquo卡片街,因為每一家的布置就好像是卡片中的圖片一樣。我個人較喜歡在聖地牙哥西南邊的Santee這個社區。 商業味濃,聖誕多反省! 此地,有許多歷史久遠的教會、大型教會都有聖誕音樂禮拜,我特別要介紹的是San Diego...

現代與古老的交會

&nbsp文圖◎許媛如 總爺藝文中心與橋南老街鄉城之旅 ◎麻豆總爺藝文中心 屏北社區大學在2011年9月辦了一次外拍活動,難得一個好天氣。不過攝影卻不是我的主題。是藝文,是古蹟,是無限可能的文化創作吸引我徘徊在這新舊交替的古老巷弄裡。一直很喜歡人文、古蹟與藝術,因為那是人類最最無價的資產,不管是嶄新的藝文創作還是古人遺留的智慧,古蹟與藝術的結合,吸引人的絕不只是那悠閒自在的氛圍! &nbsp &nbsp 從屏東出發,上南二高,經85快速道路接上中山高,下了麻豆,很快就會到達日治時代的舊糖廠──總爺。這是第一站,昔日忙碌的糖業製造重地如今成為藝文聖地:一個古蹟與藝文結合的「麻豆總爺藝文中心」。 「總爺」是今天「總爺糖廠」南邊的庄頭,清代為「總爺」衙門所在地,當時轄域包括:麻豆堡、茅港尾堡、赤山堡、番仔田堡、三結義堡、佳里興堡、西港仔堡、後營庄、太西庄等地。麻豆總爺糖廠原為明治時代製糖株式會社總社所在,該社於明治39年(西元1906年)12月成立,會社大小建築群總共76棟,包含修理工場、停車場、郵局、醫務所、俱樂部(即今招待所)、宿舍等。明治45年1月開始運轉製糖。明治製糖在昭和5年與6年期的產糖量為262萬擔,創空前的產糖紀錄,鼎立稱霸於糖業界;二戰後,由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所接收,更名為「麻豆糖廠」。 「總爺藝文中心」係由麻豆總爺糖廠轉變而來,總爺糖廠佔地37公頃,總爺藝文中心指的是辦公區,佔地8公頃,綠蔭綿延,老樹、綠色隧道、日式建築更是婚紗攝影常拍攝的外景地。糖廠紅樓紅白相間,極具歷史價值,現已列為古蹟。總爺藝文中心建築獨特,又具歷史地位,綠意盎然,生態豐富,每逢假日,樂聲悠揚,是市內愛好藝文人士的聚集地,在這兒隨處逛逛,創意十足的雕刻、陶藝、大型戶外裝置藝術&hellip&hellip總在不經意間跳入眼底。新舊交替與巧妙融合,讓我始終不想離開,因為一眼無法望盡的藝術家作品,恰如其分的穿插在古老的磚牆建築之間,那是一種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的心靈悸動。 ◎橋南老街 離開總爺藝文中心後再上中山高,下新營交流道走172縣道往鹽水鎮至南門路右轉康樂路後,會到達一個與總爺現代藝術感十足完全迥異的橋南老街。 橋南老街位於鹽水老街內,鹽水是台灣最古老的鄉鎮之一,早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聚落所在,後來漢人逐漸移民至此,由八掌溪開始發展成為集散地,早期稱為大龜肉庄(西拉雅族語中潟湖之諧音),後來則改成為大圭壁庄;西元1621年鄭氏父子來台開墾,至清朝雍正年因此地為倒風內海,港內的鹹水湧入間而設置鹽水堡港,地形上彎曲如月因此也稱月津或月港,風光繁榮時期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鹽水)」的俗語;日治時代雖曾考慮鐵路縱貫線在鹽水設置車站,但因當地士紳抗議便作罷,轉而至新營建立車站並延伸至布袋成為當地發展中心,鹽水就此逐漸被新營取代。 鹽水老街指的是從橋南老街一面往北延伸到朝琴路,完整的動線,多樣的文化軌跡,是鹽水市街最動人的觀光景點。位於鹽水港的舊港口邊,是鹽水區最早的一條街道,是清領時期鹽水通往南部鄉鎮的交通要道,昔日商家林立、商賈大戶錯落,相當熱鬧。如今時代變遷,橋南街沒落,不過當年流行的住商混合傳統街屋,至今仍挺立。在主屋與街道間延伸成一座單層的單坡向屋簷,古稱「亭仔腳」,供行人遮陽避雨之用,老屋店鋪正上方能保留當時儲存貨物的矩形樓井,令人懷念。 其中橋南老街見證歲月滄海桑田,這裡有百年打鐵老舖,老厝建築,更有一群熱愛鄉土的朋友設置的「橋南咖啡」。到橋南老街一定要慢慢步行,細細的品嚐這些歷經風霜歲月的古老房厝,甚至在非假日時駐足「泉利號」百年打鐵舖,看老師傅們如何古法煉鋼,或者到竹仔街(今朝琴路,昔為竹器集散地)購買充滿古早味的竹製製品。若遇每個月的1、4、7日,還可到牛墟(現已成「貨墟」)觀賞各種農漁器具及民生用品的交易盛況。除此之外,草店尾的西門城遺址、大眾廟和天主堂等地,均值得前往一遊。老街,當然就得慢慢探訪,因為裡面有太多故事值得回憶品嚐。 橋南老街與麻豆總爺藝文中心是完全不同的生命體驗,橋南老街讓人有種時光不再回轉的深沉回憶,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我想長一輩的朋友看到古老木砌的亭仔腳以及街角隨意擺放的舊石磨時,一定會有種生命某部分遺留在此的感動。 不管是老街或是充滿藝文氛圍的總爺中心,總能讓視覺與感官思考在新舊之間充滿衝擊,相信旅遊本身將會有更加不同的意義。 &nbsp 鹽水特色小吃 銀峰冰果室/林家老店鹽水肉圓/百年麵煎攤/鹽水點心城豬頭飯/三代祖傳碗粿/鹽水豬頭飯/阿三意麵/阿桐意麵/顏清安意麵/鹽水豆簽羹/八角樓當歸鴨/鹽水煎包 路 線 總爺糖廠:中山高麻豆交流道&rarr中山路&rarr興中路南171&rarr總爺糖廠。 橋南老街:從國道一號下新營交流道&rarr接南172縣道往鹽水區方向&rarr右轉接南門路&rarr再右轉接康樂路&rarr即可見右手邊的橋南老街。步行依次可抵泉利鐵店﹙過橋鐵店﹚、橋南咖啡﹙遊客服務中心﹚。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總爺藝文中心入口裝置藝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總爺藝文廣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陶塑貓頭鷹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時光流逝的橋南老街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百年打鐵店 &nbsp

世界屋脊──青康藏高原之旅

&nbsp文圖◎陳必欣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把西藏視為香格里拉(Shangri-La,永恆和平的人間樂土),但對於想深入該地區的遊客言,如果有明顯的高原反應,體力不足,又欠缺途中應付條件的人,那麼「香格里拉」可要變成「閃呼哩啦」或「誰叫你來」(台語)。 &nbsp &nbsp遊寶貝園林  賞世界文化遺產 在最適合旅遊西藏的8月,要申請入藏,訂機票、飯店,尤其搭青藏鐵路的「軟臥」,可真難上加難。 到了西藏之後,拉薩市區擁有3處列入國家保護單位的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大昭寺。布達拉宮建於第7世紀,5世達賴於17世紀重建後,成為歷代達賴的冬宮和政教合一的中心。主體建築分白宮和紅宮,主樓有13層,高近116公尺,依山勢疊砌,群樓重疊,氣勢雄偉。有寢宮、佛殿、靈塔樓、僧社等;內部珍藏無數佛像、經典以及精雕細鏤的工藝珍玩,各類唐卡、法器、貢品等文物。 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這裡是歷代達賴的夏宮,佔地36萬平方公尺,是全藏規模最大、最美,集園林和宮殿為一體的園區。區內古木參天、花團錦簇,亭台樓榭錯落掩映,是18世紀以來西藏建築、繪畫、雕刻等精華藝術之薈萃。 至於大昭寺,面積達2500平方公尺,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進藏時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殿高4層,上有具唐朝建築風格的金頂。環繞大昭寺的八廓街,長3公里,街兩旁的古老商店販賣的商品色彩繽紛、品類繁多;信徒常繞寺3圈以示敬虔。 西藏東南部的林芝地區有「高原江南」之稱,林芝市更是高原上的「明珠」。從拉薩往林芝的長途汽車路程中,要經過海拔5020公尺的米拉山口,之後又前往海拔4555公尺的色齊拉山口遙望號稱全中國最美麗的南迦巴瓦峰,高7790公尺。這邊的林海、雲海及雪山,令人心曠神怡驚嘆連連。在雅魯藏布江和尼羊河的匯合處,可以近看水色風光,遠眺山峰雪景,又可欣賞在河畔沙暴形成的佛掌沙丘奇觀。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旅遊區,要改搭進園車,歷2小時有餘,重要景點包括大度卡遺址、田園風光觀景台、情比石堅、親水處以及魔鬼頭等,其中的大拐彎氣勢磅礡睥睨天地。 巴松錯生態旅遊區,有世界屋脊的原生態博物園之稱;人間仙境的高原堰塞湖,佔地37.5平方公里,是藏傳佛教的神湖。海拔超過3500公尺,每年都有藏民來此轉山或轉湖祈福。園區有一湖心島,島上有歷史超過600年的錯宗寺,寺前有2尊男女生殖器的圖騰,體現當地的原始生殖崇拜,島上還有「桃抱松」「哈達沉底」等景觀,還有「求子洞」「瑪尼堆」(刻有經文的石頭)等。 藏民的帳篷以?(犛)牛毛織成,可擋風又遮雨,曬乾的牛糞堆疊成圓錐形,可供燃料用途。他們生活簡樸,樂天樂業,豁然豁達,性格堅毅而面容慈祥。親眼目睹磕「等身長頭」的藏民,在高寒缺氧的高原路上,一步步向前朝聖,蓬首垢面的形容、純淨的心靈,一走就是幾週幾月或上年,那些搭飛機或從高壓輸氧列車進入雪域高原的人,如何評價這片土地,又如何看待虔誠的人們?我們是否認為他們愚頑迷信,把寶貴的光陰與生命虛擲磕頭和轉動經輪?我們是否自認文明,常以自己現今的處境來否定不同文化的作為? &nbsp乘青藏鐵路  翻越高原凍土 青藏鐵路是這次祕境之旅的重頭戲,也是迥異於林芝地區的景觀。無可否認的,這是一趟荒原腹地,高寒領風體驗和深入靈魂深處的探索之行。 從拉薩到西寧長1956公里,攻克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以及生態脆弱的空前難題。它是全球海拔最高,4000公尺以上的路段達960公里;縱貫高原腹地連續凍土長550公里,擁有最高兼最長的凍土隧道,風火山隧道海拔4905公尺。翻越唐古拉山最高點海拔5072公尺,唐古拉車站位於海拔5068公尺處,它是鐵路建設史上一次亙古未有的穿越,列車在凍土區時速達100公里(世界其他地區是50~70公里),非凍土區達120公里。 在列車上,我和內人有幸享「軟臥」,在23小時近2000公里的旅途中,除了感謝更學會了謙卑,沒有疲困,只有知足與興奮;尤其2位室友是來自杭州的女醫師,其中一位還曾經到彰基訪問,大家相談投機融洽。面對窗外雄渾的大地,夢幻般的絕塵淨域,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泊;那些不同的高原景象,荒漠、草原、山脈、湖水&hellip&hellip加上繽紛的雲朵,夕陽的彩霞,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野?牛&hellip&hellip,一切的一切美得令人窒息;還請你刻意留神鐵路兩旁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設施;至於高難度建築壯觀又吸睛的橋樑和隧道,以及防沙工程也不可忽略。 天亮了,我們也到達西寧,它已經是個現代化都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參觀東關清真大寺和郊外的塔爾寺後,終於為這次充滿辛苦但體驗豐富的旅行劃上了句點。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旅行的逗點,布雷根茨午後漫步

&nbsp文圖◎八田一二 &nbsp 2011年春天,與太太前往德國旅行,卻在旅途中臨時改變行程,前往奧地利福拉爾貝格邦(Vorarlberg)首府布雷根茨(Bregenz)住一晚。原本是個難堪的意外,在事後,卻成了難忘的一個下午。這天約莫於午後2、3點抵達布雷根茨的旅館,由於全無準備,無所事事,便在街上隨意閒晃了起來,在漫步的過程中,有了不一樣的旅遊經驗。 布雷根茨在羅馬帝國時期便有高度文化活動,是個極富內涵的城市,隔著波登湖(Bodensee)與德國、瑞士相接。此地最為人所知的,是每年7~8月間所舉辦的「布雷根茨音樂節」(Bregenzer Festspiele),以長達1個月的盛事,吸引各國遊客。 音樂節起源於2次大戰後,由於布雷根茨多數地區都被轟炸,民生凋敝,還活著的人在絕望的處境中提議,不如來創立個音樂節!於是利用波登湖美景做為號召,將露天舞台搭建在湖上,成功吸引世界的目光。由於下榻的旅館鄰近「布雷根茨音樂節」的劇場,走到湖畔正好看見搭建中的舞台,2011~2012年的布景以名畫《馬拉之死》為設計藍本,即便當時尚未完工,巨人頭像也令人震撼萬分。 不只是參觀景點 目前為止很像「遊記」,可惜接下來卻不然。遊記常常是介紹完一個景點換下一個,使回憶也往往成了一個個景點的片段,走完預定參觀的主題,彷彿就從地圖上攻略了一角,插上旗子標示著到此一遊,從此將眼光移往他處;然而景點與景點之間的空白,卻常受到旅人忽略。因為不是預定活動,景點之間總以休息、補眠中度過,卻因此錯過未經修飾,真正的異地民情與生活。 各地著名景點雖有不同的特色與內涵,但只要觀光產業進駐,其面貌與當地的現實生活便有所差異,景點之間的空白,才有可能觀察到當地的實況人生。每個旅人也才能在相似的景點相片之外,尋找到專屬自己的感受與心情。 其實,布雷根茨每年只有1個月被遊客所看見,剩下的11個月,這裡又是什麼樣子?原來,這裡的經濟活動以精工、製造業為主,由於附近有大片葡萄園,酒業也十分發達!有幸在平日的午後參與當地人們的作息,在波登湖畔散步,沒有時間壓力,沒有需要不斷拍照的「景點」,看著行走、慢跑的人們與嬉戲的孩童,做著和居民相同的活動,反而讓我更深刻與這個地方融為一體,剎時有那麼一瞬間,自己從一個旁觀的旅客,化身為這方城市的一部分。 少拍些照片留念 隨著3C科技發展,拍照成了簡單的事,使用相機的門檻也降低許多;再加上相片分享的方式從實體加洗傳閱,轉而變成透過網路公開散播,進一步促使攝影生態改變。出外旅遊時,多數人會利用身邊的手機、相機或攝影機,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此舉的確幫助我們回憶起旅遊的種種,透過影音所帶來的聲光紀錄,試圖阻止因時間流逝引起的遺忘,留下更多可以牽動思緒的圖像。 只是,當按下快門少了底片與沖印的成本後,人們逐漸變成攝影暴發戶,在旅途中三兩下便停下腳步、中斷思緒、尋找拍照的最佳角度,接著還有檢查相片、重新拍攝、換個角度再來等等的步驟。當一個旅人緊握住相機,汲汲營營想要把所有「值得的」景象都留在底片、記憶卡中的時候,卻很可能將更有價值的旅行氣氛給丟掉了。 我想起最近台灣最大的旅遊論壇「背包客棧」,站長在10月的專訪中提到一個觀念,大意是指,到現在他出外旅遊還是不拍照片,因為這樣會限制住自己旅行時觀看的角度。我自己在布雷根茨的體會是,和太太兩個人牽手隨性漫步在「沒什麼重要地標」的人行步道上,不讓趕著照相的快門聲打斷思緒與談話,反而成為後來回憶中珍貴的時刻。 減一點自我中心 大自然的豐富,在鉅觀與微觀中觸動旅人的神經。午後貪婪享受歐洲陽光與湖邊清新空氣,並與推著嬰兒車的居民共享徜徉於花草間的恣意。步道綿延無盡頭,不禁使我揣測,說不定一直走下去,真的可以繞著湖走一圈!只是湖岸線長約200公里,而且會經過瑞士、德國再回到奧國,恐怕沒那麼簡單。 生活在熱帶海島國家台灣,未有高緯度舒服日曬的經驗,也缺乏明顯的國界概念,更少有千年文化演進的痕跡,在這趟旅行中的一段意外下午,讓我同時品嚐到這些滋味。自然的禮讚、世界的多元與歷史的進程,常常與上帝的豐盛連結在一起,旅行作為一種提升心靈、開闊視野的方式,便每每刺激信眾對上主的認識更深入。旅人都有過一種經驗,在一趟新鮮的旅程中,會感受自己所知有限、渺小,並讓自己更為謙卑。 我在旅館的晚飯後,為了汲取晚風的舒暢,又到了戶外遊走,華燈初上,換個方向往碼頭邊走去。眼前出現一間美麗的湖邊小酒館,許多客人酒酣耳熟,在露天座位上熱情交談,好不熱鬧;沒有喝酒的我,也彷彿沈醉在其中。 旅行在這天彷彿寫了個逗點,透過停頓與吸氣,才能穩健、有力的吟出接下來的句子。旅行如此,生命也如此。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波登湖邊的散步風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興建中的音樂節劇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步道上的母子對話。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人聲鼎沸的湖畔酒吧。 &nbsp

心之伊甸園──花東縱谷行

文圖&nbsp◎許哲夫 創世記2章8~9節:「耶和華上帝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耶和華上帝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耳目&hellip&hellip。」我對這經文的領受是在伊甸園中環境是悅人耳目,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各得其所,人與動植物恰如其分和諧相處。 美哉日昇之鄉 9月28~30日,我與家人參加高雄中會婦女部舉辦「花東縱谷靈修旅遊」,旅程中看到東台灣青翠的山巒、不同深淺的藍色海洋、未受到太多開發的樸素鄉間,淳美的景色深深觸動我。 從公路台9線南端開始,首先進入的是大武鄉,顧名思義這鄉的區域約在中央山脈大武山麓下,路的左邊聳立綠色的山脈,另一邊藍色的太平洋拍打著沿岸。景觀有幾分驚險;進入太麻里鄉,「太麻里」在清代文獻中稱為「兆貓裡」、「大麻里」等,日治初期始稱太麻里,係排灣族原住民語,其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原因是4、5月間在天氣清朗的清晨,由金針山遠眺東方,可見旭日由綠島、蘭嶼兩島間的太平洋,躍出一道霞光,所以太麻里有「日昇之鄉」的美名,2000年在追逐千禧年第一道曙光,太麻里亦是熱門景點。進入太麻里的北邊、連接知本到台東,群山與海的距離愈來愈遠,平原開始展開,田裡種植水稻、釋迦等果樹,人煙也多起來,是個實在生活鄉村的景緻。 從台東市以北到花蓮市,公路開始兵分二路,一是走台11線的海線,另一仍是台9線行經花東縱谷。由於花東縱谷是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間的狹長谷地,雖說是谷地,卻也是不小的平原。首先進入鹿野鄉,經過關山鎮、池上及富里兩鄉,到玉里鎮,路邊兩旁種植著一片片的水稻,綠色的植株隨風擺動,婀娜多姿,真美!良田阡陌是我對這一大片土地的禮讚。感謝主,讓我們東台灣有如此純淨的土地,生產豐盛的稻米,養育著台灣的住民。 進入花東縱谷北段的鄉鎮,從瑞穗、光復、鳳林、壽豐、吉安到花蓮,零星的車輛,路旁亦是大片的稻田,偶爾見到檳榔園,遠處翠綠的山,散發著濃濃的「台灣味」。除了市區,路旁的房屋散落在稻田中,雖是尋常,卻是自自然然的融入天地之間,簡單、平凡卻和諧。暮色漸晚,此時卻見到與西台灣不同的黃昏,在西部,看到的夕陽是慢慢落入海中;相反的,在東部,看到的卻是太陽緩緩落入群山中。旅遊中,在不同的地區看到太陽的起落,卻也領悟出真理雖是唯一,現象卻因不同的區域、甚或立場而不同,所以讓我們謙和些,溫柔的聽對方話語,兩方面所看到的現象都沒錯,真理亦不變,但會因不同的地區、立場和角度,所看的現象就不同,不是自己所見才是完全的真理,心柔軟些、態度寬容些,上帝的愛就在其中。 心悅伊甸樂園 行程中有二個景點令我印象深刻,一是花蓮秀林鄉「慕谷慕魚」生態廊道,這是一個被崇山峻嶺與溪流環繞的地方,沿途中央山脈一座座山峰重疊的競相出現,湍急但清澈的溪流沖蝕出深深的河道。我們坐的休旅車在山與谷間驚險的穿梭,山與谷高度巨大的落差,造就壯觀的風景,令人不禁讚嘆造物主的奇妙,也體會人真的「不能勝天」。面對大自然,我們只能謙卑、和諧的與它共處。 另一個景點是台東鹿野鄉龍田國小旁的鄉間,由於我沒有參加團體騎腳踏車遊龍田社區的活動,因而獨自在國小後面的樟樹下散步。小巧的國小,安靜的鄉村,走到後門路口,竟有陣陣清香,原來是不遠處有檳榔樹,而且其花穗正開花,花香彌漫其中。望著眼前的鳳梨園,遠處青翠層層疊疊的山巒,天空有雲,徐風吹拂,白雲亦緩緩移動,綠色的山巒隨著天上的雲而顯現明暗的律動,有鳥鳴,四處無人,我心平和,竟覺得我與環境合而為一。沉靜片刻,浸潤清香,心中愉悅,不禁想起聖經說伊甸園的和諧、悅人耳目。 真有伊甸園嗎?伊甸園只存在聖經中嗎?如今還在嗎?是的,有伊甸園,而且一直存在。它存在樸素、安靜的鄉野中,它存在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它存在聆聽你內心的聲音中。自然、簡單、和諧,伊甸園就存在你我的心中,你現在居住的地方。在伊甸園中,我們得享安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林田山林場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鹿野高台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慕谷慕魚生態廊道

母親的心

◎陳清俊 &nbsp今年有連連3禮拜日有大t?i-ch&igrave:4月24是復活節,5月初1是賓拉登受phah死;5月初8是母親節。我&agravei用母親&ecirc心來看chit 3項事。 &nbsp &nbsp 耶穌&ecirc老母t&ugravei聖神懷孕,就知伊所生chit-&ecirc g&iacuten-&aacute是kap其他&ecirc 無si&acircng。當耶穌12歲,頭一p&aacutei到耶路撒冷,就h??伊&ecirc父母操心到處chh?,因為節期過了,耶穌無kap in作伙t?g去加利利。伊i&aacuteu-k&uacute chi&uacute t?耶路撒冷。當父母t?聖殿chh? tio?h伊&ecirc時,耶穌講:「L&iacuten ki&aacutem m?知我應該t?我父&ecirc厝?」若講khah ph&aacutei?聽,就是無認父母做父母。總是耶穌&ecirc老母,將chiah-&ecirc話記t?心內,並無受氣。 後來耶穌30歲t&ugravei厝裡出來傳揚上帝&ecirc福音。當耶穌chho?伊&ecirc幾個門徒做伙去赴婚姻&ecirc宴會。忽然酒lim完lah。耶穌&ecirc老母k?耶穌講in已經無酒lah。耶穌koh一p&aacutei對伊&ecirc老母講:「婦人人,我&ecirc時i&aacuteu未到。」用東方&ecirc倫理道德來看,耶穌無尊敬伊&ecirc老母。老母也是將chit-&ecirc事kh?g t?心裡。Koh有一p&aacutei,耶穌&ecirc老母去耶穌傳道理&ecirc所在chh?伊,人k?耶穌講你&ecirc老母來chh?你。耶穌講:「見若遵行父&ecirc道理&ecirc人,就是我&ecirc老母,兄弟kap姊妹lah。」耶穌並無將伊&ecirc老母來chh?伊&ecirc事,看做si?ng重要&ecirc事。反t?g是遵行上帝旨意&ecirc事看做第一優先。伊&ecirc老母也是將chit-&ecirc事記ti&acircu t?心裡。伊知耶穌是特別&ecirc,上帝是伊&ecirc父,伊&ecirc天父。 當耶穌傳道到第3年,伊已經向門徒表明欲行向耶路撒冷死亡&ecirc路,亦koh講3日會koh活。耶穌&ecirc門徒勸伊m?-thang去耶路撒冷赴死。當然耶穌&ecirc老母馬利亞也知耶穌beh去耶路撒冷赴死,伊只是將耶穌講&ecirc話kh?g t?心裡。雖然真m?甘耶穌&ecirc離別,總是伊知這是耶穌&ecirc使命。耶穌母親&ecirc心就是將所有&ecirc事l&oacuteng kh?g t?心裡。雖然耶穌對伊講離別&ecirc話,伊也是&aacuten-ni h? t?心裡,並無擋伊m?-thang去。所以後來耶穌受釘死t?十字架,耶穌&ecirc老母馬利亞也t?十字架下teh看,心悲傷。 因為耶穌有koh活,所以後來門徒就有復活節&ecirc記念(koh有慶祝)。今年4月&ecirc最後彼禮拜正是記念耶穌&ecirc復活。 &nbsp &nbsp 賓拉登t? 2001年9月11日以前&ecirc幾禮拜,有去見伊&ecirc老母,並k?伊&ecirc老母辭別,講:「以後可能會有真久bo?-thang koh見面,甚至是永別ah。」伊&ecirc老母是&aacuten-cho&aacute?反應我m?知。不過約10年後&ecirc今年5月初,t&ugravei電視傳來伊&ecirc ki&aacute? 死,真正是10年l&oacuteng無koh見面,是永別lah。10年等待見一面&ecirc機會無lah。 Koh講有一個母親:T? 70年代,彭明敏t?台灣因為有起稿寫台灣自救宣言&ecirc事,受判罪,後來受軟禁,koh有每日24小時&ecirc監視。當有一p&aacutei伊去見伊&ecirc老母k?伊講:「Chit-p&aacutei是最後一p&aacutei來見你,以後你tio?h家己保重。」伊&ecirc老母想一下就對伊講:「Tio?h祈禱,tio?h有信心,相信上帝。」老母&ecirc心知彭明敏&ecirc痛苦,知伊t&ugravei si?ng傑出&ecirc青年,被政府改變做極大&ecirc叛國犯,伊並無做甚麼m?-tio?h,來違背良心kap正義,只有掛慮台灣前途&ecirc事,政府就認定伊是背叛,好佳哉,因為伊本人是國際出名&ecirc學者,chiah免受死刑。伊&ecirc老母&ecirc意思是&agravei伊有信心,相信困難會過去,m?-thang做出傷害家己&ecirc事。 1965年11月,彭明敏受特赦出獄,不過受到情治人員日月跟蹤;無久,t?美國傳教師秘密協助下,突破24小時&ecirc監視kap封鎖,成功離開台灣到外國自由&ecirc世界。這h??台灣人體驗tio?h國民政府也有封鎖失效&ecirc時,增加cho?-cho?人t&ugravei台灣&ecirc前途&ecirc注意kap勇氣。 經過beh...

亞當摩根日

&nbsp──華盛頓地區的小小嘉年華 文圖◎曾如芳 現代人雖然擁有比過去更多的文明,好的生活硬體設備及水電,還有各種影音設備及娛樂享受,可是和過去傳統的生活比起來,好像還少了一點不滿足&hellip&hellip原來是少了彼此見面歡聚的時刻!在美國這個跟亞洲文化比起來,還更缺乏「人情味」的地方,人們總是希望趁著一些名目,把躲在水泥叢林的居民叫出來,彼此活動和認識一番。 「亞當摩根日」(Adams Morgan Day)大概就是這樣的由來罷。位於華盛頓地區的亞當摩根社區,離市中心相當靠近,每年都安排好幾日的盛會,從各種藝文演出到類似「夜市」類的攤位展示都有,住在特區已有幾年的時間,這次終於有人邀請我們赴會,也終於看到特區平日匆忙上班的人們展示悠閒的一面。一個要讓都市人排解鬱悶和放鬆的嘉年華,總要有音樂和食物才行。沒錯,這裡有輪番上陣的樂團,還有多數中南美風味的食物,許多食物攤位都擺出燒烤架來吸引人潮,也看出來特區居民對烤肉的喜愛不輸台灣人了!平日勤儉持家的外子與我,為了看緊最近日益增加的支出,也只好和我一同想像食物的美味了。 雖然本篇無法讓讀者真正一同享受中南美洲食物的美味(或許還有圖片提供一些想像空間),但本人很盡責的找出除了美食以外的特色,相信也是十分有意思的!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讓人無法不駐足的美味烤肉串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非常大鍋的炒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自己設計精美帽子的兩位美女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人山人海的情景 &nbsp 美國人也愛唱卡拉OK 一位老兄很有創意的設計了「卡拉OK」的攤位,鼓勵民眾自行報名登台演唱。當然我們一開始經過的時候,誤以為是請來的歌手唱得不好,後來才恍然大悟是「卡拉OK」。在這個攤位前的觀眾可不少呢,不過大家都很有風度,唱得好的,大家不吝惜給予掌聲,不過對於唱功比較不佳的,頂多不鼓掌,並沒有任何噓聲。有人則是忘情地跳起舞來,不管挑戰者唱得好不好,老子只是要盡情享受好音樂! 兒童版高空彈跳 除了滿足大人對吃的願望,嘉年華也設計了兒童遊戲區,當然除了常見的大型充氣遊戲設施,還有幾項是蠻有挑戰和創意的設計。譬如這個看起來像彈簧床的遊戲設施,將小朋友五花大綁固定好之後,在有限的空間內任他們自由的跳躍翻滾,如果不是站在一旁,很難想像這個設施能讓小孩跳得又高又過癮。一位美國家長還在一旁殷切的指導他們的千金做出前空翻的動作,這個遊戲項目也是最熱門的,吸引所有家長大排長龍。 武術舞蹈真厲害 攤位當中的武術老師秀了一些武林功夫,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我原本以為是亞裔老師,仔細一看,才發現是黑人老兄,看他專注的神情,不知道在武術的技巧上,是否真的很厲害?雖然我們沒有機會看到黑人老兄的武術真功夫,但是卻看到另一個武術舞蹈「卡波耶拉(Capoeira)」團體表演,這種舞蹈據說是過去黑人在被西方人奴役的狀況下,為了要藉機練一些拳腳功夫,而故意將練武的招式假扮成練舞,或是看起來像是一種儀式。 總之,這種包含大量迴旋踢、側空翻、倒立的舞蹈,現在反而吸引了許多西方人的注意,卡波耶拉舞經常是雙人或多人對戰的模式,還沒上場的隊友在旁擊鼓哼歌就成了舞蹈的音樂來源,並不需要特別攜帶音樂CD或播放器,其實十分方便,舞蹈也相當有可看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同性婚姻人權團體 原本我並沒有特別注意這個人權團體的攤位,後來看到他的宣傳資料,才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原來這是鼓吹同志合法結婚和收養孩子的人權團體,我並沒有太多機會與攤位負責人攀談,只是看到他們的宣傳DM,裡面有著同性別的「父母」和收養孩子的照片,雖然我知道美國是多元的社會,但接觸這些宣傳單還是給我了一些震撼教育,攤位上正好有一對同志伴侶正在跟負責人員諮詢。 &nbsp &nbsp 「華仔,我們還沒吃東西呢!」在省錢的最高原則下,我們最後終於買了便宜的比薩,和其他隨性的美國人一樣就坐在路邊吃了。許多居民趁著收攤前最後一個多小時仍來來往往,或停駐觀賞音樂,或結群聊天,亞當摩根日成功給華盛頓特區的小市民一個歡樂的休憩時光!

老屋回春──馬祖老聚落的新生命

◎文圖 陳治旭&nbsp 馬祖的官方名稱為「連江縣」,該縣下轄南竿、北竿、莒光、東引4個鄉,位於「國境」之北,主要由5個島嶼組成。 曾經有人說它是撒落在閩江外海的珍珠,在背負前線之名前是一處漁獲豐富、平靜安閒的漁村;承擔前線的使命時,是每一位從軍者最不願前往的地區之一;卸下戰地的面紗之後,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旅遊景點。 馬祖自1949年之後便無法與中國往來,實施戰地政務後,台灣人不得任意前往馬祖,馬祖人來台要申請。筆者幼時曾與母親到台灣探親,那時還要跟母親拍一張照片,以確認人數與樣貌。1992年11月,戰地政務被廢除,馬祖與台灣的關係才算正常化。而在此之前,地方建設保守緩慢,馬祖的民居與街道基本上還維持著清末、1930年左右的樣貌,唯一不同之處就是加增了不少軍事設施,堡壘、坑道、防空洞以及軍方所建的政府大樓、學校、戲院等。而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都有些許反共標語、精神標語之類的「戰地思想教育」素材。 筆者的老家位於南竿鄉清水村,由於位處於道路旁,被軍方在外牆上用水泥泥塑了4個的立體圓形字樣──「效忠總統」,筆者不知為何自家牆上會泥塑這4個字,或許是當時軍方為了迎接當時來訪的總統蔣中正先生吧!而類似的精神標語在各村中總是會出現一兩處,在馬祖旅遊時若看見房子上有這些遺跡,那可以肯定那是間老房子。 在馬祖保存最完整的閩東式石造聚落為東莒的福正村與北竿鄉的芹壁村。以芹壁村為例,村內多為石造、五脊四坡的閩東式建築,當然也保有如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反共標語。由於1970年代漁獲量銳減,台灣輕工業發展,加上單打雙不打的砲擊,村莊人口外移嚴重,軍人任意拆除門板,房子風吹雨淋,榕樹樹根早已探入石牆之內,一切頹勢顯示聚落的沒落與保存的必要。 跨越千禧年的前夕,村子開始進行老屋維修的行政與規劃作業,聚落終於得以保存。該村濱海又有適合戲水的沙岸,黃昏可以看見夕陽與對岸中國大陸的燈火,在開放觀光之後吸引了無數旅人前往,也是馬祖重要的觀光之處。因此不少電影、廣告、歌星等製作人前往取景作為節目的背景,記得有一次就曾在那裡遇見一群人正在拍攝電影。說也奇怪,或許是在地人的緣故,反而喜歡去那些未能修繕的老房子,或是懷古心情作祟,雖是斷垣殘壁,但總覺得它是最接近原始面貌的容顏。 人口外移的因素使得芹壁與福正兩村在「保留」上頗有建樹,透過有識之士的奔走、加上觀光的需要,一些建築被活化再利用。然而擁有政治、經濟、交通的南竿鄉卻沒有如此幸運。不論是最早推動社區營造的聚落牛角村,或是其他村莊,人們在尋求更佳的生活機能之下,不斷地面臨要「保留老屋」還是「拆老屋蓋樓房」的抉擇。目前南竿僅在一個邊陲的村莊津沙村保留了大部分的老房子,作為民宿之用。即使如此,南竿還是有一處筆者認為值得探訪的老房子。 這個老房子位於夫人村的海邊,石造的老屋座落在荒草之中,天主教徒的屋主葉先生與妻子王春金開始自力修屋,將一處廢墟變成為海角的一處天堂。在修繕的時候筆者正巧獨自去夫人村海邊散步,當時王春金女士正與她的父母在翻修老屋,從水電到木樑,一切自己包辦,不假政府之手,結合咖啡館、民宿,展示屋主葉先生曾經營過的古早照相館設備,成為一個有豐富人文氣息的老屋。這種發自民間力量,而非政府主導的老屋修繕的故事感動著筆者,也感動不少背包客前往,爾後亦成為媒體報導的對象。 對老房子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然而在時光的轉變之下,人們轉而追求空間的寬敞、使用的舒適、採光的明亮,一些老屋應聲倒下改建成二丁掛的水泥房。價值要怎樣計算?新舊要如何取捨?好像沒有一個公定的計算程式。筆者的老家也面臨同樣的抉擇,此外當中還加入兩代的差異。 耶穌來到世上並未否定律法,反而成全了律法;祂在猶太人的群體產生矛盾,在外邦人的群體中造成疑惑。一切的衝突在於福音使我們要做出決定,而我們對什麼是好似乎難以把握,如同老屋是否要保留的衝突一樣。老屋能否保留,或許不是我們所能夠決定,然而耶穌的救恩卻挑戰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抉擇,要與不要之間關乎著我們的生命的未來,而您預備回應了嗎? &nbsp &nbsp 近日馬祖正欲舉行博奕公投,若通過將要設立賭場,在追逐金錢之下,不論設立何處,都會破壞純樸小島面貌,拆屋挖山建飯店、賭場在所難免,屆時馬祖還能保有它質樸的容顏嗎?為老聚落尋找新生命,別因此丟了純樸樣貌! &nbsp

希臘,撒落愛情海的珍珠

文圖◎小松鼠 我們的旅行從土耳其一路往南,從費提耶(Fethiye)搭上快船向西航行90分鐘,就離開了亞洲來到歐洲。耳邊聽到的聲響從伊斯蘭教的喚拜吟唱變為教堂報時鐘聲;城市建築風情也大不相同。來到孕育西方文明、民主、哲學的國度:希臘。  騎士精神在羅德島 羅德島(Rodos)傳說中是宙斯賜與太陽神之地,位置扼守小亞細亞地中海沿岸的咽喉,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經邁諾安、邁錫尼、羅馬、土耳其、義大利人的攻伐統治。其中13世紀從耶路撒冷撤退至島上的十字軍聖約翰騎士團,在島上留下了醫院、騎士大道、城堡等完整的中古世紀建築,至今依然矗立。除了路旁的紀念品店與餐廳提醒我們身處現代以外,整座羅德島舊城彷彿讓人置身於中古世紀。 這座太陽之島,一年中據說有300天的晴天。夏季的羅德島是歐洲人喜愛的度假勝地,島上大型度假飯店櫛比鱗次,港邊也常見各種巨型豪華郵輪停靠。過往殺伐不斷的堡壘之島,如今已成為和平的度假天堂。  多樣文化匯集的克里特島 「在深藍的海上,有一個叫作克里特的大島嶼,富饒而秀美,四周都有海浪沖刷,人口稠密,有90座城鎮&hellip&hellip其中最大的就是克諾索斯,米諾斯國王就在那統治了9年,他享有眾神之長宙斯的關愛」──荷馬史詩〈奧德賽〉。 克里特島(Crete)是愛琴海中最大的島嶼,面積約1/4台灣大。西元前7000年已有人類居住於此的遺跡,而傳說中的米諾斯王朝遺跡在西元1900年發掘後,才被證明曾經存在過,而不僅是神話中的國度。 位於山坡上的宮殿遺址,與尋常所見的希臘羅馬宏偉建築大大不同,充滿陰柔的建築語言與曲折的平面配置,無怪乎在史詩中以「迷宮」形容克諾索斯的宮殿。令人驚奇的是,千年前的古文明已有許多生活建築的智慧,龐大的建築群中,到處可見採光的天井、通氣窗、給排水管、廁所浴室等先進設備。可惜如此黃金燦爛的國度就這麼神秘地消失了。有人說毀於天災,也有人說毀於戰禍。米諾斯文明若是繼續流傳,地中海的歷史發展或許會大大不同呢! 克里特島的3大城市從東至西分別是伊拉克里翁(Iraklion)、雷西姆農(Rethymno)及哈尼亞(Hania),我們花了3天時間分別在3個城鎮各停留一晚,12世紀初曾被威尼斯人統治的克里特,在3個小城的舊城區內皆能看到威尼斯人的城牆或城堡遺跡,特別是在哈尼亞的威尼斯港邊,具體而微的港灣景緻彷如威尼斯水都風光的縮影。  藍白世界聖托里尼島 「我想去希臘度蜜月」「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聖托里尼!」常聽到朋友說出這樣的宣言,聖托里尼似乎已經成為希臘旅遊的代名詞了。其實此行也是我們的蜜月旅行,不可免俗地我們也踏上了這塊藍白世界──雖然3週來的背包苦行,各種大小狀況已經磨去大半期待興奮的心情,但是一踏上了藍白國度,原本緊繃的神經就神奇地自動放鬆,分秒必爭的旅遊步調也自動脫隊,兩人慵懶地躺在私人泳池邊望著大海,孤懸海邊懸崖的壯景,就是有著撫慰身心的療癒效果。傍晚走在層層疊疊的白色小徑中,每個轉角都讓人忍不住故意迷路,期待撞見更多令人心醉神迷的美景。 旅行途中與幾位希臘人聊天,像聖托里尼這種完全國際觀光化的島嶼,希臘人自己不見得會來此度假(他們多半有著自己私藏的島嶼美景)。島上的業者也不少是夏天從城市來到島上開門營業半年,就可以賺得一年不愁吃穿的外來希臘人。儘管聖托里尼絕對是一生中值得一遊的景點,但若想真正體驗愛琴海文化,或許下次在淡季拜訪其他島嶼,更能體驗原味的希臘風情。  千年一嘆雅典哀歌 旅行的最後一站來到希臘首都雅典。猶如羅馬,千年歷史與現代文明並存於這城市中。西方千年文化的精華:衛城、劇場、古市集與館藏豐富的博物館皆濃縮於此,白天加快腳程希望能多看這些珍寶,晚上更是有在真正古蹟中演出的藝術活動:在建於西元161年的阿迪庫斯音樂廳欣賞音樂劇表演,曾在藝術史課本上看過照片的經典建築,活生生地躍然眼前,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但在雅典第一天,在地鐵上就遇到了扒手(幸好順利脫困),後續每一天都遭遇不同的罷工與示威遊行,看到許多建築被塗鴉,先人留下的輝煌歷史被後代的抗議聲淹沒。離開的那一天又遇到鐵路罷工,只好花錢搭計程車換得安全離開,難過之餘,也真心祈禱希臘問題能早日獲得解決。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聖托里尼美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羅德島中古世紀騎士大道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雅典?城巴特農神殿(右圖) &nbsp 吃在希臘:地中海孕育種類繁多的蔬菜香草及海鮮植物,橄欖油更是美味食物不可或缺的,加入乳酪及優格的菜餚一定要試試! 行在希臘:愛琴海各島嶼都有船班可達,冬季許多島嶼會減停班。大島間可搭國內班機,提早訂票有許多優惠。時常發生交通罷工,無論搭乘哪種交通工具都請在前一天向車站或旅館確認。各大島內皆有巴士,也推薦自行租車,行程更自由。 買在希臘:許多紀念品及飾品令人愛不釋手,不過絕大部分非當地生產,橄欖油與各類農產品、加工品(肥皂、保養品等)非常推薦。 玩在希臘:在愛琴海島間旅行,建議至少有1週時間,也可參加當地旅行社安排搭乘遊輪前往各島嶼。首都雅典部分區域治安較差,要隨時注意個人及財物安全。

911Ground Zero 愛與和解的旅程

文圖◎璽瑾&nbsp 「Ground Zero」本是一個軍事的術語,狹意是指原子彈爆炸的中心點,廣意則可指在任何大規模爆破的中心點,延伸的意涵也可以是指大規模的屠殺發生地點。2011年9月10日,筆者到美國紐約的Ground Zero,但因時間點的敏感,只能透過鐵絲網的縫隙一窺美國近代恐怖行動的發生點。 在911事件後,美國在世貿雙子星大樓的原址興建了一個公園,將它命名為Ground Zero紀念公園。911的災難波及四周共有16英畝之廣,面積約近3個台北車站,爆炸所產生的破瓦殘礫約達140萬噸。在這事件中約近3000多條無辜性命在此喪生,這是美國史上繼珍珠港事件之後,傷亡人數最多的恐怖攻擊行動,10年前所發生的事件如今仍影響著今日的美國社會。筆者自紐約搭地鐵前往紀念公園,看到四處都是重武裝的軍警及巡邏的防恐警犬,戒備森嚴,氣氛緊張。路上不時會看到捧著鮮花和遺照的家屬,大型的留言版上滿滿都是世界各地而來的祝福與安慰話語。在自由女神對岸的貝特利公園(Battery Park),插著數千支美國國旗,國旗的條紋是由受難者的姓名所組成,色調則是哀戚的慘白。911的10週年,哀傷、恐懼、懷疑與困惑的情緒交織在一起。  屹立不搖的小教堂 位於紐約的聖公會聖保羅教堂,曾是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聚會的教堂,今日這教堂被紐約人稱為「屹立不搖的小教堂」,因為它奇蹟似的倖存於兩個紐約大災難,一個是1776年的紐約大火,另一個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聖保羅教堂離911現場只有一街之隔,災難後除了被碎礫和沙塵覆蓋外,教堂沒有任何巨大的損毀。在911期間,教堂的大門敞開,接待了近1萬4000名救援義工,並且成為醫療與救援物資的補給站。今年911的10週年,聖保羅教堂外的黑色柵欄上掛滿了白絲帶,上頭寫著各地旅人的禱告文。911禮拜主題為「記得去愛」(Remember to love),詹姆士‧考伯牧師(Rev. Dr. James H. Cooper)說道:「10年後,讓我們記得去愛那些離世的人,那些現在在世的人,以及那些剛來到世上的人。此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促成一個委身於和解與和平的群體,以緬懷這些罹難者。」 為了讓人有更多禱告、默想的空間,聖保羅教堂在週六挪開了座椅,在會堂的正中央舖上一個拉比林特斯迷宮(Labyrinth),帶領受難者親屬走一段愛與和解的醫治旅程。拉比林特斯迷宮不像一般迷宮,拉比林特斯沒有死巷和陷阱,走進去的人一定會找到終點和起點,拉比林特斯的路徑象徵著人生的旅程。每個人都會透過出生進入世間,之後我們在人生當中面臨了許多的轉折和變化,最終每個人又因著死亡離開了世間。此外,拉比林特斯也被賦予靈命歷程的象徵性意涵,在拉比林特斯的路徑中有3個站:第一站是「放下」,沿路將自己生命的問題和纏累放下。第二站是「接受」,走到中心點時,開始默想和禱告,這時對聖靈敞開心門,並將一切的勞苦愁煩交給神,在此領受從神來的愛、醫治與饒恕。第三站是「返回」,沿著原先走進來的路徑返回,行走時宣告自己領受醫治、力量與安慰,離開前在起點做一個結束的禱告。  愛你們的仇敵 無論是柬埔寨、日本還是美國,Ground Zero都讓我們看到因族群的仇恨和誤解所產生的災禍,並且也揭開了戰爭的醜陋面相。10年前的9月11日,恐怖份子用自己的生命當做武器,挾持兩架民航機撞進雙子星,在全世界的面前羞辱了美國一番。10年後的5月2日,訓練精良的美國特種部隊,兩架直昇機暗夜飛進賓拉登的住處,在全世界面前宣告擊殺了這位恐怖攻擊的主謀。 一來一往,兵戎相見,戰爭有時看似迅速的伸張了正義,但歷史告訴我們它的成效往往只是短暫的,並且之後可能會付上更大的代價。美國雖制裁了賓拉登,但事實上自己一點也沒把握已經戰勝了恐怖主義,在這次10週年的紅色警戒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以恐怖對抗恐怖,將是兩敗俱傷,因為戰場上從來沒有真正的勝利。耶穌曾教訓祂的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美國紐約的Ground Zero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貝特利公園內插著數千支美國國旗,其條紋是受難者姓名組成。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街上以星條旗為底的帆布,其上記錄了911事件中,3113位罹難者姓名,提醒眾人要以愛來記念這些勇敢或無辜的人。被列為Ground Zero第一位受難者的,是跟著消防隊進入災難現場的消防隊駐點牧師邁可(Mychal Judge)。當時他跪下為罹難消防隊員祝禱,碎石擊中了他的頭部,68歲的老邁身軀應聲倒下;他的遺體最先被抬出。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