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評論

觀點評論

【普世】記念一位原住民普世運動的朋友

◎胡宏志 「原住民神學家Maria Chavez Quispe,於7月24日在瑞士的Liestal過世。」8月在網路上瀏覽普世教協(WCC)的消息時,忽然看見這則消息,令我心中十分感傷。思緒再次回到2010年5月,當時我受邀參加由WCC主辦,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普世幹事會議。 該會議的第一天,WCC總幹事戴維德牧師(Rev. Dr. Olav Fyske Tveit)分享WCC重大議題,及近期將舉辦的事工和重要會議。第2天下午,我們前往位於日內瓦市區的WCC辦公室拜會,和各重要單位的負責幹事見面認識,並實地了解計畫的重要事工。 我在那裡遇見負責WCC傳道事工的執行幹事Rev. Dr. Jooseop Keum,我們在愛丁堡大學神學院讀書時認識。除了高興聊天之外,他特別介紹我認識負責原住民事工的顧問Maria Chavez Quispe。我和她分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教會的情況,以及專門訓練原住民牧者的玉山神學院。第一次的見面,她安靜而含蓄,仔細聆聽我的分享,並約定要繼續保持聯絡。 返回台灣之後,我們以電子郵件持續聯絡。她不定期寄給我有關WCC召開原住民研討會的消息,有時也會請我推薦原住民牧者或神學家參加會議。經過和總會總幹事及玉山神學院院長進一步討論後,我開始徵詢她訪問台灣並給予幾場演講的可能性。我們盼望她於2011年10月來訪,並建議幾個可能主題。 2011年2月底,她回覆我的電子郵件。她說,因負責的方案並沒有訪問台灣的預算,加上任期至2011年11月底結束;所以,她盼望我們給她多些時間考慮和答覆。但是隔沒多久,就聽到她乳癌復發,身體極度不適。最後,得知她從普世教協原住民計畫顧問的職位辭職,以便專心養病。 Maria出身於玻利維亞的衛理公會,2008年12月加入WCC的團隊之前,曾在幾所神學機構任教,深入草根運動並且努力爭取原住民權益。她在地方教會當中,更積極地動員並培育婦女團體。 對於她的過世,WCC總幹事戴維德表達深沉的悲哀;對於Maria為WCC和普世運動帶來的貢獻,他深感欽佩。他在悼念Maria時如此說:「Maria生於玻利維亞的La Paz,La Paz的意義是『和平』。她和平地來到普世教協,也為和平而盡力。最後,她為我們留下了和平的深刻意義。」 Maria自己也準備一段簡短的信息,好讓人在宣布她的死訊時,可以和眾人分享。信息結尾如此說:「她渴望並且已經準備好平靜地過世。她和乳癌奮戰,而且在她的基因裡面,當時候來臨的時候,她知道如何擁抱生命。」 我想起我和Maria的首次見面,她安靜而含蓄的臉龐,其實充滿著信仰的勇氣和力量!  (作者為PCT總會普世幹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

◎王乾任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是整本新約聖經中,最膾炙人口的段落之一。縱然不是基督徒,也都聽過,也都贊同,甚至會背!伊甸基金會常務董事尹可名在一次的專訪中提及,有一次已故的劉俠女士問了年輕的他一個問題:「可名,你覺得哥林多前書13章中,『愛是恆久忍耐&hellip&hellip』這段經文,哪一種是最重要的?」他想了想,便回答說:「應該是忍耐吧?」劉俠回說:「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不過,我的領受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尹可名說,當下他突然了悟了其中的差別,更是敬佩劉俠女士的眼界。忍耐也好、恩慈也好;不忌妒、不自誇、不張狂也好;不做害羞的事,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忍耐都很好,都是愛的展現。不過,這些說穿了,都是對「自己」有好處,唯獨「不求自己的益處」,那是一種全然虛己,倒空自己,為他人求的境界。雖然也會對自己有好處,但更能讓許多人得到幫助,且讓世界變得更加合一而美好! 今天的世界、教會,紛爭如此多,人之所以沒辦法愛人,歸根究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做不到「不求自己的益處」,多數人都熱心追求自己的益處,甚至有一堆學說理論告訴你,人本來就應該自私地追求自己的益處,認為如此行才能讓大眾得益處。 「不求自己的益處」是神之愛的核心,耶穌「不求自己的益處」,所以取了奴僕的形象,道成肉身,來到世界,捨己為人。德蕾莎修女不求自己的益處,照顧幫助了無數臨終之人。金恩博士不求自己的益處,以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民權法案,給美國社會帶來平等,幫助黑人與白人基督徒和好。 「不求自己的益處」的教會、牧師,不會擔心參與跨教會的聯合事工後,慕道友都不來我牧養的教會,還是願意竭力多做主工,為主得人。不會在意自己付出,能否換得什麼樣對等的好處,讓人願意放下自己的私利,真正推動天國事工。「不求自己的益處」讓人不再定睛在自己身上,信主、愛主為主服事,不是為了控制上帝,不是為了搏取好基督徒的美名,不是要能換得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對象,身體能健康,事業賺大錢。 「不求自己的益處」一切所求所想都是神國的需要,對社會的苦難與弱勢群體有強烈的負擔,願意與鄰居,甚至仇敵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恩典,願意停止以牙還牙的報復性思想,能夠把右臉也轉過來給打你左臉的人再打一巴掌,為那傷害你的仇敵祝福,與那最小的一個弟兄分享自己所有。 「不求自己的益處」藏著一個極深刻的教導,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上帝透過整部聖經對人類最大的教導:你要盡心盡力盡性愛主你的神,並且愛人如己,之所以不是天方夜譚,乃是確實可行的原因。試試看,爾後凡要做任何的決定之前,先提醒自己「不求自己的益處」,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看看神當如何彰顯祂的奇妙大能! (作者為景美浸信會會友)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沒有「泥土」,哪有「國際」

◎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1983年葉石濤以〈沒有土地,哪有文學〉為題,發表近2000字左右的台灣文學知識分子的簡史,以台灣成為殖民地的歷史背景談起,認為知識分子即代表了居民的良知,也同時扮演指導者的角色,在血跡斑斑的土地上,縱使抗議和控訴都在殖民者的摧殘下崩潰而失敗,但他們的抵抗精神是代代相傳,永遠沒有消失的一天,這構成了台灣知識分子的傳統精神,並且從狹窄的民族主義情懷,過渡到近代世界性,發展到與第三世界的廣大窮苦人民聯合在一起。而這樣的知識分子所創作、代表的台灣文學特質,是貼近、反映居民的共同意願,內容描繪居民豐富又深刻的人性,總體來說具有抵抗傳統的台灣文學,其來源與生存都與居民相繫,葉石濤筆下的台灣居民,指的是普羅的大眾、一般民眾,他們參與了文學,成為了一篇篇故事的主角,在時代的洪流中,身影鮮明,虎虎生風。 30年後的現在,首度成立的文化部提出2013年163億元的文化需求,這是在政府債築高台、「預算大荒年」的前提下所編列的經費,還需要到立法院刪刪減減一番,才有定數,單就數額,如果沒有參照組,這樣一筆經費是驚人的,然而若將國民黨2008年再度執政後所進行的政府部門「瘦身計畫」,5月掛牌的文化部整併原文建會、原新聞局等7個業務司、5個輔助單位、1個任務編組;19個附屬機關;另在美國紐約、法國巴黎及日本東京設海外文化中心,這樣的規模來看,163億究竟是不是在預算大荒年的情況下所得出的勉強結果(如果以一個最小機關每年1億多的預算來看,級數越高預算越高,總合起來,163億也不算高人一等),有可尋味之處。 從文化部所提出的「泥土化、國際化、產業化」的目標,則不免令人擔心。光從3個目標的字義、關聯性及先後順序,不難看出「泥土化」被賦予基礎、根基的重要性,泥土當然不是一夕形成,觀看歷年來的文化發展,怎能不擔心這基礎的穩定性?簡單對照,經濟的負成長,失業率的攀升,「泥土化」無法迴避現實環境;台灣文化走出去,這樣的口號喊了很多年,打造成功的是光鮮亮麗的外表,用資本堆砌出來的奇幻藝術,這樣的「國際化」離泥土有多遠?每每在國際發明大賽囊獲光彩的台灣創意,文化產業化,居高不下的價格標黏著文創商品,成為中產階級茶餘飯後的收藏品,當然也能作為代表台灣文化特色走向國際化的表徵,只是連一顆茶葉蛋都得節省下來的經濟情況,誰能捧場,哪一顆流星創意,就要隨之殞落,這也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必要循環,怎能脫勾視而不見。 在衙門中思考泥土化,實在有違文學家葉石濤所定義的「台灣知識分子傳統」,這是時代變化所致,曾經以知識分子自居,現在的官,不會個個都得了失憶症,也不會個個都變成好高騖遠的夢想家,文化部要成為在「小數目上可靠」的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不是不可能,本來就是人人有機會,而作為生活在這土地上的居民,也必須在縮衣節食的困窘中,挪出一絲力氣盯住我們的文化部,盡可能的,讓主角,還是主角。

美國基督徒人口下滑的啟示

◎錢華仁 日前美國公布一份統計數字,美國基督徒人數首度跌破半數,剩下48%。對於美國連年來基督徒人口不斷下降,主流論點是美國社會因為自由派人士增加,這些人支持開放的性行為,以及各種各樣違背聖經教導的敗德現象所導致的結果。 然而,比較少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也就是提摩太凱勒牧師在《揮霍的上帝》一書中提出的論點,許多基督徒離開教會甚至離開上帝,是因為再也受不了教會假冒偽善,說一套做一套的表裡不一,大兒子似的自以為義,讓人對基督教會感到失望,選擇離開。凱勒牧師就說,自己牧養的教會當中有1/3是恢復中的基督徒,就是那些過往因為受不了教會的言行不一而離開教會的弟兄姊妹。 舉例來說,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高舉許多基督信仰堅持的道德規範,然而,他雖然不支持墮胎,但卻支持戰爭,小布希利用911恐怖攻擊行動之後社會的同仇敵愾之心,鼓吹以牙還牙的戰爭,說是為了替美國討回公道,實際上熟悉國際政治情勢的人都知道,那是為了中東的石油而開打。 當一個基督徒說他屬基督,反對墮胎(殺人)卻支持戰爭(殺人),還發動根本不必要的戰爭,那樣的作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假裝沒看到,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受得了良心苛責,不是每一個人都不會懷疑教會。社會的世俗化進程讓某些人選擇離開教會,不信仰上帝,但卻有另外一些人離開上帝是因為看見所謂基督徒的雙重標準,受不了假冒偽善。 其實,西方傳統基督教國家的基督徒人口數近年來本就不斷下降,《下一個基督王國》一書也早就預測到,拉丁美洲、亞洲等新興國家的基督徒人口日漸成長,例如巴西過去10年內基督徒成長超過1000萬人,基督徒人口總數超過4000萬人,預測到2020年時將有52%的巴西人成為基督徒。這些國家可能才是下一個基督王國,這些國家並非沒有所謂的敗德淫亂行為,也並非不世俗化,可見,自由派倡導的某些開放行為並非全然是導致人們不再上教會的原因。 基督教國家並不代表一定會強盛,當年君士坦丁大帝歸信基督,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盛極一時,但是羅馬帝國最後照樣滅亡。盛極一時的中世紀天主教社會,而今安在乎?教會面對問題,應該多從反求諸己的角度思考,不要太過習慣外在歸因,認為造成問題的都是外面的因素,裡面都沒有問題。事實上,從歷史上來看,每一次教會的衰頹,問題都是來自內部,例如中世紀的贖罪券問題,而非外力強壓! 除非基督徒願意在自己犯的錯誤上認罪悔改,積極尋求改變,否則,基督徒人口比例只會不斷下滑、崩跌,而西方基督教國家的錯誤,我們必須借鏡學習並且積極避免。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鳴槍後,孩子跑向何方?

1780年,英國報業家雷克士(Robert Raikes)為了回饋社會,思考如何讓貧童學習識字、算數,並且將信仰教育和基礎教育結合,便在英國格洛塞斯(Gloucester)發起主日學。主日學讓許多原本在街頭遊蕩的孩子,得以在禮拜天走進教會受教育,也成為無數人信仰啟蒙的所在。 沒多久,主日學就成了培育宣教師的夢工廠。蘇格蘭一間製衣廠送給附近鄉村主日學校每位貧生一套新衣,一位品行最壞的孩子,穿上新衣服就不來主日學了。他的老師找回衣服已經破爛的他,善良的製衣廠則再送給他一件新衣。沒多久,這個孩子惡習不改的又翹主日學,老師再次找到他時,他成了和朋友鬼混又將新衣穿得破破爛爛的麻煩製造者。老師雖失望,仍收起絕望再請製衣廠送他新衣。小男孩終受感動,之後每個主日都出席主日學,之後成了眾所皆知的中國宣教先行者──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 1798年,16歲的馬禮遜受洗加入新堡市的長老教會。當時的他回憶起自己的得救經歷表示:「大約在5年前,我認識到自己有罪。在那段時間,我曾經與一些壞孩子交往,生活變得放縱和世俗化。當我自我反省時,知道這是錯誤的行為,我的內心感到不安,&hellip&hellip所以我向上帝禱告,祈求祂赦免我的罪過,引導我歸向基督。」 一般人關心孩子別輸在起跑點,主日學更注意鳴槍後孩子跑向何方。面對桀傲不馴、秋天不知涼意的小毛頭,耐心是每個世代主日學老師領受最深的信仰功課,幾經追逐、鬥智、尋覓,耗盡多少年頭伴隨學生成長,就是這份堅持讓「全人信仰」深植孩子心中,即便孩子懵懵懂懂,也能抗衡著功利與物慾對人扭曲的拉扯。 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相信孩童比成人接近上帝,這句話在充斥大量光怪陸離資訊的今日社會中更顯實際。當我們越長越大,時常與上帝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而非越來越近,大人的世界往往將算術演練成算計,把勇氣發揮成搶奪,問題的根源全來自心中已聽不見:「主日學的學生,當作光的燈,榮光上帝聖名,趁祂教示行。」 每年10月第3個主日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定為主日學奉獻主日,主日學的定義更延伸為從小孩到成年人的主日學習,是一種終身的學習,使每個人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

尖閣諸島領土權之爭的危機與轉機

◎李孟哲 假設有2國發生衝突甚而戰爭,2國的教會如何相互對待?綜觀最近國際情勢,此假設並非沒有原因。 自日本野田政權在9月11日宣布買下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中的魚釣島、北小島、南小島等3島,完成尖閣諸島國有化手續後,群島附近海域就進入極度緊張的局面。三天兩頭,不是香港漁船就是中國漁船集結進行繞島甚至登岸,最後台灣宜蘭的40艘漁船隊也於9月25日凌晨逼近企圖突襲登島。奈何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軍備戰力還是佔相當優勢,所有來自他國、企圖宣示領主權的行動都功敗垂成,無功而返。 尖閣諸島主權之爭,原本只是台灣與日本間自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所遺留未解的歷史宿題,如今連不相干的中國、香港都來軋一腳,使問題更形複雜,東北亞的情勢更形詭譎難測。日本尖閣諸島國有化後,中國境內發起百餘起的反日示威遊行,在中國投資的日商更遭受池魚之殃,日僑學校也因此被迫關閉,日中政經關係一夕間風雲轉色,令人擔心。 其實,日本將尖閣三島國有化的作法,並無助於日本政府對尖閣諸島領土權的宣示或確立,因為所有權並不等於領土權。例如,夏威夷有一塊地要出售,最後由日本政府購得,此一舉動並不意味,日本的領土已經擴大到美國的夏威夷,不是嗎?一個國家的領土權比土地所有權有更多複雜因素。國家主權概念雖極抽象,但領土權卻是國家主權的具體說明。例如,某國對某人宣示自己是主權國家,對某人來說,這宣示可能沒有意義,但某人一旦擅自踏進該國領土或領海域,該國即有權將之驅逐、逮捕,可見領土權能讓國家主權有絕對彰顯。也因國家領土的確立決定了國家主權範圍,因此當領土權發生混淆爭議時,同為國際一員的相關國家,應以解決領土權為優先目標,依循國際約制,由立場公正的國際法庭以和平手段來協調與仲裁尋求解決,以避免無謂衝突,才有和平之日。 目前,自二戰留下來有領土權糾紛的地區,除了日韓間的竹島(韓方稱為獨島),日俄間的北方四島,日台間的尖閣諸島(台方稱為釣魚台列嶼)外,尚有南海地區的主權爭議,涉及中、台、菲、越等國。這些問題不解決,可能累積更多動亂甚至是戰爭潛在因子。當然,當年主導領土分配的美國也應負起道德責任,積極促成各個有領土權爭議的相關國家間的協調,早日弭平各區域潛在的動亂危機。 教會在這樣的時刻,雖無法定奪是非、裁決爭議,但也不應袖手旁觀,實應遵循聖經的教導,積極扮演弭平間隙的和平使者角色,借助同樣信仰的力量,從中促進和平,乃是教會的責任。期勉台灣與日本教會,在面對尖閣諸島的領土權之爭時,或可起而行,建立一個正面的典範。 &nbsp(作者為日本基督教團東京台灣教會牧師)

《麵包情人》的眼淚

◎施貞同 筆者有機會參加《麵包情人》首映會,深受極大的感動和省思。特別在今日以商業掛帥的電影市場中,依然有人願意擺上青春,忠實記錄追求幸福的旅程;「菲媽」為了情人、家庭、幸福,來到異國找尋麵包的點滴和辛酸令人動容。從少女、少婦、熟女到阿婆,一生的歲月有幾個13年呢?光是這一點,就要給靖惠導演和整個團隊熱情掌聲外加100個「讚」! 「一群充滿夢想的菲媽、愛的守護者用她們的青春跟台灣交織感人的故事&hellip&hellip」因著她們用愛、用心用真情的服務,我們方能在家庭職場兩頭燒時,還能獲得喘息的機會,願上帝記念她們所獻上的辛勞。然而,所付上的代價是無可比擬,有時賺得麵包卻失去情人,孰重孰輕,還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影片中刻劃她們在面對人生艱難時,因為信仰的力量,依然能保持樂觀,綻放出亞洲女性堅韌的生命力。 其中有一幕場景,是記錄在安養院安息的鋪陳畫面。隨侍在側的是長期照顧的菲媽們,兒女大都不及趕到或在國外。看在眼裡,心中有無限的感嘆。為人父母者,用青春歲月悉心照料兒女;然而年長後,兒女卻一個個不知去向,只在漫長歲月中盼呀盼,思念往肚裡吞!不知您多久未曾探望在安養院的長輩們,若是許可,帶著他們喜歡的小點心前往,一個擁抱和親吻,是彼此最大的祝福。相信長者連睡覺時,都會微笑喔! 未來的社會高齡化與少子化,是個嚴重現象。長期倚賴外勞的人力資源,本地青年面對就業率的低迷,能否找一條出路?值得省思。面對今日的大學畢業生,除了學習一技之長,是否還願意擔任粗重的工作呢?這是透過此片所延伸關注的焦點。除此之外,也提供大家一個了解外勞身在異鄉工作心情的機會,進而改變對外籍勞工的刻板印象而能平等對待之。在《台北,請聽我說》的詩文集,表露無比深摯的情感。 聖經中教導善待出外人,您的一份尊重和微笑,便是最大的禮物。麵包與情人是亙古存在的翹翹板,坐在其上擺盪,認真追求幸福是一生的功課,讓我們倚靠上帝,在眼淚與歡笑中努力向前行。 (作者為七星中會大直教會教育牧師)

基督徒的微笑曲線

◎呂宗學(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台南中會後甲教會會友) 施振榮先生於今年8月出版了一本《微笑走出自己的路》,原本以為是一本勵志的書,沒有特別注意。後來才由書評中得知,這本書是施先生進一步闡述他於1992年提出的產業轉型「微笑曲線」,應用於各種產業轉型以及個人工作倫理的著作。我於是買來閱讀,對於自己的專業規畫有很大幫助,本文也嘗試應用他的理論來思考基督徒該如何創造自己的微笑曲線。 宏碁電腦公司在1992年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必須進行革命性地企業體改造。施先生為了讓宏碁電腦公司的員工能清楚知道企業體改造的重要性,於是畫出中央底層是製造產品,透過不斷研發,向左上方提升了附加價值。 另一方面,也要透過物流、通路與專業行銷向由上方提升品牌附加價值。同仁看到左右兩條向上提升曲線連起來好像一個人在微笑,於是施先生就直接稱這個理論為「微笑曲線」,在國際企業競爭學界也小有名氣。 大多數人都知道,台灣產業大多只重視產品生產的技術提升研發,也就是左邊這條曲線。但是卻較少投自建通路與專業行銷自創品牌右邊這條曲線,所以大多只能進行辛苦薄利的產品代工,當然也就笑不太起來。 大多數基督徒也像台灣的產業一樣,大多只追求「利己」的信仰靈命產業升級,比較不關心「利他」別人的信仰靈命產業升級。施先生提到電腦產業上下游分工很細,彼此非常依賴,一個產業如果不用心「利」上下游的「他」,就會很「不利己」。在現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是相當的互賴。如果我們不關心我們家人、同事與朋友的身心靈狀況,他們一出狀況,自己也會深受影響。所以要「利己」就要先「利他」。 我參考了施先生產業轉型的微笑曲線,畫出了基督徒的微笑曲線(附圖)。在右端曲線,基督徒一定不斷提升自己能夠「利他」的附加價值,基督徒也要主動行銷自己的附加價值,將「利他」的附加價值能遞送到真正需要的人,做出品牌口碑。耶穌不就是主動到各地找尋需要者傳福音,耶穌如果沒有建立品牌,怎麼每次都會有上千人聚集來聽他講道? 讓我們好好建立自己的微笑曲線,讓別人因我們而微笑,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微笑。 &nbsp

自助、人助、天助

◎羅榮光 今年由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及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合辦的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於9月19日出發,赴美宣達台灣須加入聯合國之理念,9月27日安返台灣。宣達團9月20日在美國華府得到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協助安排,邀請東土耳其斯坦(新疆)維吾爾民族的民權鬥士熱比婭與團員座談,她充滿信心與活力的談話,令人深受感動激勵。 當本屆台灣聯合國小姐莊慧瑜問,如何凝聚台灣青年力量,推展台灣入聯的公民運動時,熱比婭回答,只要有少數熱心青年團結在一起,持續奮鬥,就能吸引更多青年聚集,有一天必定會成功。她強調只有自己救自己,別人才會幫助自己,這正是先自助,才有人助更得天助的真諦;這也讓人想起FAPA昆布勞先生常講的,台灣像個溺水的人,必須自己先努力向上游,才能得到別國伸手來扶一把。 熱比婭希望有一天圖博(西藏)與東土耳其斯坦也能跟台灣一起加入聯合國,我們聽了都熱烈鼓掌,給她們鼓勵。是的,國際社會應當尊重圖博與維吾爾民族人民自決的權利,這是普世價值,而且唯有受壓制的民族受到各國聲援與協助,世界才有真實的公義與和平。 對台灣極其友好,曾在美國國務院任職的專家譚慎格博士也在FAPA的客廳,分析1971年蔣介石政權代表被排出聯合國的前因後果;儘管如此,迄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hellip&hellip等國家都否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他也強調面對台灣國際孤立的嚴峻局勢,台灣國內政府與人民的意志最為重要。 宣達團也特地拜訪支持台灣入聯的眾議員Michael McCaul,表達感謝之意,在百忙中,他特地跟我們團員一起談話與合照;我們也拜訪另一位眾議員Robert Andrews,他的特別助理代表他接見我們,在其辦公室有一段很有意義的座談,他們也很關心陳水扁總統的身心健康與保外就醫問題。我們原住民團員???‧南卞芙蘭(Wumas)傳道師的歌唱,帶來很熱絡的互動,加入聯合國宣達團多年來也一直努力要把台灣原住民優美的詩歌和舞蹈帶入國際社會,這也是台灣可以有的文化貢獻吧! (作者為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

生命愛相隨

創世記寫道:「後來,主上帝說:『人單獨生活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合適的伴侶來幫助他。』」事實上,上主在我們人生道路中,不僅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上有伴侶,也讓每件有所成的事情,是透過人與人彼此相伴相隨來得到成就。德國帕運桌球金牌名將萊納‧施密特再次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邀請,來台分享他「超越障礙、生命燦爛」的生命故事,他表示多數時候身旁的人都很訝異,他可以靠自己把事做好,但更要緊的是:「我不自卑,該開口求助時,我一定主動請求協助。」施密特見證著萬事互相效力,與生命愛相隨。 生來雙手只見極短的上臂、紅綠色盲、腳一長一短的施密特,不諱言青少年時期,桌球還未成為他的強項前,常和弟弟在祈禱中懇求一夜醒來雙手生出、兩腳變一樣長,但如今他不僅接納殘缺身軀和他的生命相伴相隨,還會打趣擔心如果有一天早上,突然發現長出和一般人一樣的雙手,拿湯匙說不定會很不方便。然而這一切的改變,除了他了解每個人都有限制,要盡量去發現自己所擁有,少去比較自己所沒有的以外;更由於他身邊的人摒除對身心障礙者的成見。 1977年夏天,12歲的施密特有了人生轉捩點。手臂過短的他握力不足,只能在桌球對打中幫忙計分,一位僅是同住一間旅館度假的盧茨先生,好心、尊重其意願的幫他用繩子將海綿、球拍固定在他的手臂上,並且花時間苦思如何固定得更好,這個舉動讓施密特成為熱愛桌球運動的人。他在書中寫下,盧茨先生純粹是為了他人的幸福著想,他為了眼神憂傷的男孩花費心思,嚴肅看待施密特的願望,在協助他打桌球的過程中,完全讓施密特自己決定球拍要怎麼放才舒服。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但要和好朋友分享的不只是歡愉與美好,更有著充滿苦楚、患難的相互依賴,畢竟再多的物質享受,也比不上同處、同苦、同樂令人感動。 「一領一‧新倍加」在長老教會大大小小教會中喊得朗朗上口,那個「領」字透過施密特牧師的生命分享,看到的是一份陪伴。施密特分享他喜好的經節,4個人為了癱子朋友能見到耶穌,竭力抬著他,不顧他人眼光拆了房頂,耶穌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施密特來台的旋風,除了他本身以外,企劃、各區籌備、宣傳、協調、動員都是重要的因素,這就是彼此付出的成果。要「領」他,先用愛陪他走兩里吧!